司马狂/文
在徽州,村子的名字出现重名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但歙北的呈坎村,村名极其特殊,不仅在徽州没有重名的,哪怕就是放眼全国,也鲜有与其重名的了。不过细究之下,呈坎一隅又因罗姓两支的前罗、后罗,分成两个里:一曰仁里,又因长春山而得名长春里;一曰蔷薇里,又因南宋吏部尚书罗汝楫之故,唤作尚书里。呈坎的得名是源自中国人的八卦方位说,《歙县地名录》记载呈坎得名是因为潀川河原本是绕村而过的,村民引水入村,河的方位属于八卦中的坎位,所以得名呈坎。
八卦中,坎为水,《歙县地名录》以潀川河来解释呈坎的得名,只解决了坎这个字,那么呈又如何解释呢?按照其他村落命名的常规逻辑,是程的姓氏改的呈。可问题在于,唐末罗氏入呈坎前,自三国以降,此地姓氏为山越人的金、孙权家族的孙、吕蒙家族的吕三家并存,村名曰龙溪,并未有程氏踪影。后世,罗鼐娶妻槐塘人南宋丞相程元凤之女,可那也不会冠之以村落名。至于呈坎的程姓迁入,那已然是明代的事情,远在呈坎得名之后很多年。如今对于呈坎村名的解释,多采用“地仰露曰呈,洼下为坎”的说法。这种说法,兼含两字,又体现出古人阴阳结合的风水意图,倒是能解释得通。
既然村有阴阳结合的八卦之说,那呈坎的“八卦村”之名,定然也非浪得虚名。不过,大多数游客冲着此间八卦村的名头而来,却转遍全村,虽容易迷路,亦发现不了八卦格局和阴阳鱼的造型。其实,呈坎的八卦非人为创造,而是天然生成的。在他的周遭,乾坤八卦的八个方位正好有八座山峰:东为灵金山、东北长春山、北是鲤王山、西北乃龙山、西有葛山、西南马鞍山、南为观音山、东南丰山,八峰拱秀,天然一幅八卦图。为了让游人更直观的感受八卦文化,呈坎景区斥资建了“八卦八门”。一排9个圆门洞,侧面总计8个门,正好对应八卦,这个位置俨然成为呈坎最具人气的摄影点。
过了五福桥,尚需走上很长一段路程,方能抵达呈坎的水口。这个水口没有遍植古樟,反倒是与宏村类似,引潀川水,掘出了偌大的一个湖,湖名“永兴”。永兴湖上,四座小桥勾连起两岸,游人如织,大家都喜欢在此逗留。水中,夏日荷花盛开,有扁舟自荷花丛中钻出来,美哉!冬日去,荷花残,树叶落,本是一派肃杀之气。可偏生岸边有粉墙黛瓦的人家,门上旧桃换了新符,硬生生在一片单调的色彩中添了一抹大红。于是,房舍倒映在永兴湖中,北风吹皱湖面,泛起丝丝涟漪,那景色别提有多美了。
上桥,过湖,这才算得真正步入“二圳三街九十九巷”的呈坎村。沿途风光与徽州类似的古村落没有多少区别,唯有那村民养在巷子水道里的鱼引起我的兴趣。匆匆往里走,见一栋豪宅,当地人叫他“下屋”,又叫“进士第”,其砖雕门楼的雕饰已然尽数被毁,可通过残留的砖雕风格,能辨别出来是明代的窑前雕技艺。此屋由五栋各自独立的房子连体而成,过去人们说是那位严世蕃的幕僚罗小华为五房妻妾修建的,这是一个误会。下屋的建造时间是明初的永乐四年,而非罗小华生活的嘉靖年间。五栋房子的主人,都是元代国子监祭酒罗绮的直系后人,五家人家自立分户,各自有一方小天地,外面看只是连在一起,内里五栋房子却又合拢在一起,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家族概念。
既然说到罗小华,那就顺带聊聊呈坎罗氏家族的这些在历史上留下过痕迹的名人吧。唐末,为避战乱,江西南昌的罗天真(字文昌)、罗天秩(字秋隐)两兄弟一路奔波,最终定居呈坎。两兄弟各自衍脉,为了区分开来,人们以弟弟罗文昌居村前(溪东一带)的缘故,管这一支叫前罗;哥哥罗秋隐住村后(后岗一带),这一支叫做后罗。由于我非罗氏族人的缘故,无法尽分前后罗,姑且一概而论,捡几个呈坎罗氏的名人说下。对我来说,呈坎罗氏最出名的人物莫过于罗汝楫,此人虽官居吏部尚书,却是因构陷岳飞而闻名,旧时岳飞墓前跪像就有他。不过,这些年读史书越多,越能理解罗汝楫行事的逻辑。在吾徽,罗汝楫却是凭着两个儿子罗颂和罗愿把自己的名声挽回不少。这两位都官居州府一级地方官,罗愿更是留下了巨著《新安志》,朱熹盛赞呈坎“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便是因为兄弟俩。后人为纪念兄弟俩,还建了“文献祠”。罗颂四世孙罗同祖是会稽知县,五世孙罗鼐也做到户部尚书的高官。
罗汝楫其他四子罗颢、罗呈、罗颉、罗颀也都做到了通判,他们一家那真是一时风光无两。元末明初的罗宣明个人出资修复了城墙130丈。明代书法家罗文瑞给辽东总兵李成梁写的的巫医闾山铭,也是名满天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是呈坎人。数学家罗士琳深得张之洞推崇。民国时期,呈坎人罗会坦给孙中山先生做过秘书。朴学家罗长铭,幼年就有神童的名号。其余罗氏族人出仕、工书法绘画者众多,不再一一罗列。呈坎罗氏子弟,秉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先后有罗卓庵、罗继文;罗子厚、罗敏修两派的呈坎妇科圣手,罗树人、罗启良也是徽州名医的典范。罗氏业商者也不乏出类拔萃之人,两淮盐商中罗灌宗家族五世积累,可谓“富可敌国”。
呈坎的三街,按照顺序是前、中、后,按照功能划分则是商、官、民,这里的官(中)街就是钟英街,街口门阙上有董其昌留下的墨宝。但我到钟英街,没有随着指示牌往前走,而是特地转身去寻找罗应鹤的宅子。在徽州历史上,罗应鹤是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传言府城五级台阶下的三脚牌坊,是当年胡宗宪的大都督坊,胡宗宪失势后,徽州本地官员要拆除这座牌坊。彼时罗应鹤正在府城,急匆匆赶到,大声呵斥:坊上有圣旨,未经圣裁,尔等私自拆除,是大不敬!官员们一听慌了神,连忙下令不再拆除,于是那座大都督坊就成了三脚牌坊。当然,后世信息传递中,这座牌坊就成了胡宗宪给他外公方鋹修的了。
旧时,从桂花井到钟英街,这一大圈的范围都是罗应鹤的官邸,如今我再去寻,就是专门找那座“首善儒宗”门坊了。所谓的首善儒宗,其实是罗应鹤一生官职中他最引以为傲的“京畿学政”。首善是首善之地的意思,也就是京师,现代话就是首都。而儒宗,就是儒生们的宗师,能做儒生们的宗师就是学政了。罗能做京畿学政,盖因其本身就是隆庆五年的两榜进士出身。仕途从外放知县起步,历任知县、监察御史、巡抚、学政、大理寺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罗应鹤的弟弟罗应鸿以举人身份出仕,是著名的孝子。儿子罗人望天启五年也考中进士。罗父灌宗本是盐商巨富,因为儿子的关系,也得了监察御史的虚职,并且得建牌坊于呈坎水口,可惜今不存。罗灌宗的宅子,如今搬迁到了潜口民宅,倒是可以参观一下。
从钟英街出来,我没有直奔宝纶阁,而是下行,去找长春大社。所谓的社,其实就是社屋,只是呈坎的这个社屋比较大,而叫了大社。大社前的名词长春,是地名长春里,这座社屋非一姓独有,而是长春里的诸多姓氏一起祭祀土地、五谷之神的。祭祀分春秋两祭,是故内里有匾“春祈秋报”。长春大社始建于宋代,门口的匾额“长春大社”为苏东坡所写,可惜历经几百年岁月沧桑都不曾毁坏的苏轼真迹,却在上世纪的那场浩劫里被毁了。其实长春社在呈坎人的眼中,不仅是祭祀土地、五谷神的,这里也是传说中罗天尊的羽化升天处。罗天尊名叫罗文佑,据说是呈坎罗氏先祖,晋代江西南昌人,其父是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许逊(斩尾龙里许真人原型)弟子。太康年间,罗天佑和母亲谌夫人来黄山问道,最后在呈坎结庐炼丹。这也是呈坎罗家兄弟会不远千里,迁徙至此的一个重要原因。
逛完长春大社,折返回来,这里间或能见到往昔商铺的痕迹。历史上,沿河的这条街就是呈坎的商业街。根据史料记载,这里到民国时期依旧是店铺林立的。仅糕点店,就有本村人罗运机开设的永慎号,以及永顺、永茂等多家字号。另一个本村人罗运松则开设了永怡酱坊,银店则有荣庆宝号,药店有天春堂、慎余堂、兴泰堂、存心堂等多家。如今因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缘故,呈坎毛豆腐名声颇响。历史上,呈坎的水豆腐以其质地水嫩而闻名。这一带,另有光绪卅一年由罗亨濂等贤达共同创办的私立潀川二等小学堂。此校推行新式教育,并且招收女生,结果引来保守势力的反对,引发过捣毁洋学堂事件。但村里的开明人士还是占了上风,这学校也就一直延续下来,许多周遭女子也因此改变了自身命运。窥一斑而见全豹,由这所新式学堂的兴盛,不难感知到呈坎罗氏尊师重教的传统。
由潀川小学招收女生,我联想到了呈坎的女祠文化。在徽州传统的宗法社会,向来是男尊女卑,但呈坎一地,向来尊重女子。君不见,前罗支祠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就有专属的女祠——则内。潀川小学左边的前罗宗祠文昌祠也有专门的女祠,它的右边又另有单独的女祠——姑姑祠。前罗另一支祠一善祠,也有专属的女祠。如今,这几座女祠都还在,只是大多数人行色匆忙,加上没有本地人带路,所以鲜有人知道了。
说了祠堂,那就去看一下呈坎的这座占地3300平方米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这是呈坎前罗家族的支祠,为的是纪念呈坎前罗十三世祖宋末元初的名流罗荣祖。罗荣祖,字仁甫,号东舒,其人有陶潜遗风,耕读为业,宋亡元兴后,忽必烈遍征天下能人。郑左参来劝,罗翁以《招隐诗》:“荡荡唐尧德,乃有箕山臣。巍巍周武功,不乏采薇人。四皓自躭洛,两龚岂避新。并介实天性,离奇非世珍。”对之,坚决不从。此后,罗东舒一生不入仕途,潜心在家钻研学问,并着手整理罗氏家谱。因其品德高尚,但未曾有功名在身,仙逝后,世人以“贞靖”私谥之。
随着罗氏家族愈发壮大,后世子孙就愈发敬重这位老祖宗,于是在嘉靖十九年,罗洁宗开始动手给他修祠堂,奈何修到一半就搁置了。七十年后,罗应鹤接过前人的担子,主持续建。这一次前后历经六年,方才竣工。现如今,能保存如此完好的大祠堂,属实少有。罗东舒先生祠最精华的部分,莫过于最后一进的寝殿。寝殿自身有9开间,加上两边上楼的楼梯,总计11开间,气势恢宏。木梁上彩绘历经数百年岁月,依旧光彩夺人。寝殿上层悬“宝纶阁”匾额,内藏历朝历代皇家赐予罗氏家族的圣旨、官诰、黄榜、御赐品等,体现出“君在上、臣在下”的思想内涵。
俱往矣,呈坎罗氏的辉煌历历在目,而如今,呈坎从无到有的开发旅游产业,我徽州方氏族人顺来先生功不可没。我前后两次去呈坎,两次间的变化巨大,方顺来顺应潮流,不断革新,才有了近年来呈坎的不断出圈,也才能引来更多的综艺节目、影视剧到呈坎取景。呈坎不比西递宏村差,相信它厚积薄发下,终有一日会在江南一众古村落中脱颖而出。
文末,感谢为本文提供文稿支持的王富贵;感谢为本文提供图片素材的小陈、永徽、小谢、王富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