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9 日,杭州西湖景区官方账号发布的一则公告引发全网沸腾:自 12 月 1 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将正式实行免票政策,每日 7:30-17:30 开放(17:00 停止入园)。消息一出,网友纷纷点赞留言,"这波操作太给力了"" 终于能轻松逛千年古刹 ""希望各地文旅部门跟风学习" 的呼声此起彼伏。这场看似简单的 "免票行动",绝非单纯的门票减免,而是杭州延续二十余年 "还湖于民" 理念的深化实践,是文化遗产公共属性的回归,更是城市治理智慧与发展哲学的生动诠释。
灵隐飞来峰景区的免票,首先彰显了文化遗产 "全民共享" 的本质回归。作为杭州 "东南佛国" 美誉的核心载体,这片区域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飞来峰崖壁间 390 余尊石窟造像、300 余品摩崖题刻,是浙江摩崖题刻最集中的区域,其藏传佛教艺术遗迹规模位居内地前列;始建于东晋的灵隐寺,历经 1700 余年风雨,作为中国十大古刹之一,既是佛教文化圣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前,这类高价值文化景区往往因门票门槛将部分民众挡在门外,网友 "收费不叫寺庙,叫景区" 的吐槽,恰恰道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公共属性的期待。
从历史维度看,文化遗产的形成离不开历代先民的共同创造,其保护与传承本就应遵循 "全民所有、全民共享" 的原则。杭州此次打破 "门票经济" 思维,让灵隐飞来峰景区回归公共属性,正是对这一原则的践行。数据显示,2024 年灵隐飞来峰景区接待游客已达 1088.31 万人次,较 2019 年增长 92.72%,门票收入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在这样的高收益背景下主动免票,更凸显了杭州 "不以短期利益牺牲公共利益" 的格局 —— 当千年古刹不再被门票价格标签束缚,当普通民众无需顾虑成本即可亲近佛法禅意与石刻艺术,文化的浸润才能真正实现无差别覆盖,这正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理念在文化领域的鲜活实践。
免票政策背后,是杭州精细化治理的智慧支撑。面对网友担忧的 "免票后会不会人满为患",景区早已制定完善的配套方案:实行 "实名预约、分时游览" 制度,工作日每日预约上限 3.5 万人次、双休日 5 万人次、节假日 6.5 万人次,通过支付宝或微信 "杭州灵隐飞来峰" 小程序即可提前 1-7 天预约,分上下午两个时段错峰入园。这种 "免票不免管理" 的模式,既保障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又为文物保护筑牢了防线。
文物保护与公众开放的平衡,始终是全球文化景区面临的共同课题。灵隐飞来峰的摩崖造像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长期面临人流承载压力带来的物理损耗风险。杭州通过大数据测算设定科学客流上限,既避免了 "一刀切" 限流导致的体验下降,又通过分时预约减少了集中拥挤对文物的损害。同时,针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更显温度:7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及符合优待政策的人群无需预约,未满 14 周岁未成年人可由成年人代为预约,已购买年卡的游客仍可凭有效证件直接入园,这些细节设计让免票政策的惠民覆盖面更加广泛。这种 "保护为先、科学管理、全民共享" 的治理思路,为全国同类景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从经济逻辑来看,灵隐免票是 "舍小利得大局" 的长远考量,更是对 "旅游经济学" 的深刻理解。2024 年灵隐管理处事业收入中,门票相关的事业收入占比高达 96.82%,免票无疑会让这部分收入直接减少。但杭州早已用二十余年的实践证明,"免票不是亏本买卖"。早在 2002 年,西湖就成为全国首个取消门票的 5A 级景区,当时也面临 "门票收入锐减" 的质疑,但事实是,免票带来的客流增长,撬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形成 "免一张门票,赚一座城市" 的良性循环。
灵隐飞来峰景区的免票,将进一步放大这种 "溢出效应"。免票降低了游客的出行成本,必然会吸引更多周边城市游客短途游、本地市民高频游,甚至延长外地游客在杭州的停留时间。游客在感受禅意文化的同时,大概率会顺游西湖、河坊街等周边景点,带动全域旅游消费升级。这种 "放弃门票小收益,换取文旅大市场" 的模式,打破了单一的门票依赖,构建起更具韧性的文旅经济生态。正如杭州新闻中心评论所言,免票政策 "不仅会在餐饮、住宿等领域产生消费,还可能因体验感增强而延长停留时间,全方位拉动全城消费活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灵隐免票是杭州城市品牌形象的又一次升级。二十余年 "还湖于民" 让西湖成为杭州 "大气开放" 的城市名片,而灵隐飞来峰的免票,将这张名片的内涵从自然景观延伸到文化领域。在文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各地纷纷陷入 "网红打卡" 的短期营销内卷,杭州却始终坚守长期主义,通过持续的文化惠民行动积累城市口碑。这种口碑不是靠流量炒作得来,而是源于民众实实在在的体验与认同。
当灵隐寺的晨钟暮鼓向全民免费开放,当飞来峰的石刻艺术无需购票即可欣赏,杭州传递出的不仅是城市温度,更是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体现在不依赖门票收入证明文化价值,不通过商业包装稀释文化内涵,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文化遗产成为连接民众与城市的情感纽带。对于国际游客而言,免票政策更降低了了解中国文化的门槛,让灵隐寺、飞来峰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这种 "文化输出" 远比刻意宣传更具感染力。
网友 "希望各地文旅部门学一下杭州" 的呼声,恰恰点出了灵隐免票的示范意义。当前,部分地方仍深陷 "门票经济" 的思维定式,将文物古迹视为盈利工具,动辄提高门票价格,既违背了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也限制了文旅经济的长远发展。杭州的实践证明,文化惠民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统一体。当然,灵隐免票的成功离不开杭州雄厚的经济实力、成熟的文旅产业链和精细化的治理能力,各地不宜盲目照搬,但其中蕴含的 "以人民为中心"" 长远发展 " 的理念,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免票不是终点,而是更高标准服务的起点。杭州在发布免票政策的同时,同步公布了 24 小时咨询救援电话,倡导绿色出行、文明游览,明确了文物保护的要求,这些配套措施为政策落地提供了保障。未来,随着客流的增长,景区还需持续优化服务:进一步完善预约系统,避免出现 "预约难" 问题;加强文物保护的科技投入,通过数字化手段监测文物状态;提升周边交通、餐饮等配套服务能力,让游客不仅 "进得来",更能 "游得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免票政策的红利持续释放,实现文化保护、游客体验与城市发展的共赢。
从西湖免票到灵隐免票,杭州用二十余年时间书写了一部 "越开放,越发展" 的城市哲学。这场跨越两个 decades 的实践,始终坚守着一个核心逻辑:城市的核心资源属于人民,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凝聚起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灵隐飞来峰景区的免票,不仅是一次文旅政策的调整,更是一次文化理念的革新 —— 它让我们看到,文化遗产不是仅供观赏的 "展品",而是滋养民众心灵、凝聚城市精神的 "活水";城市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进步。
当千年古刹向全民敞开怀抱,当文化遗产回归公共属性,杭州不仅赢得了民众的赞誉,更筑牢了城市发展的文化根基。这场文化惠民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注定会成为中国文旅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为更多城市提供启示:唯有坚守公共利益、秉持长远眼光、深耕文化内涵,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既有 "颜值" 更有 "温度",既有 "流量" 更有 "留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