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冬野
文/黎述盛 图/网络
郊凝物沐薄寒日,
亘古天涯不凛冬。
寨树盘根分岭雾,
滩芦挺叶拒湖风。
长流水澈当峰镜,
万垄苗青作亩屏。
鹿导闲云尊健老,
椰摇碧浪海寰平。
(中华新韵)
2025年11月16日作于三亚
散文诗译文
三亚的郊野凝敛着清寂的气韵,万物都沐浴在带着微寒的日光里——自古以来,这片被称作“天涯”的土地,就从没有过凛冽刺骨的寒冬。
寨边的古树盘根错节,苍劲的枝干仿佛能轻轻分开山间缭绕的雾霭;滩头的芦苇挺着翠绿的叶片,稳稳抵御着湖面吹来的微风,不见半分萧瑟,尽是蓬勃生机。山间的溪流终年不息,水质澄澈透亮,像一面天然的镜子,恰好映照出远处山峰的轮廓;田野里,万垄禾苗青翠鲜嫩,一望无际,宛如铺开的绿色屏风,尽显田园的开阔与生机。
鹿回头山顶的古鹿(巨鹿石雕)悠然伫立,似在引导着天上的闲云缓缓飘过,默默敬重着岁月里安康硬朗的长者;岸边的椰子树随风摇曳,催动着海面泛起碧色的浪涛,辽阔的海疆一片安宁,尽显天地间的静谧与壮阔。
全诗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以《天涯冬野趣记》为题,“趣”字贯穿始终,既指冬野景致“凝而有生机、静而含灵动”的鲜活质感,也含诗人捕捉到的“草木含情、生灵有韵”的悠然意趣。全诗紧扣三亚冬日“暖而微寒、凝而不寂”的独特气质,从自然景致到人文意象,层层铺展,格律工整、炼字精妙,既凸显热带海滨与田园的地域特色,又深度融入鹿城文化底蕴与敬老情怀,实现了自然之美、地域之韵与人文之暖的完美交融。
一、开篇定调:郊野凝韵,天涯异景
首联以“郊凝”开篇,一字精准定格三亚冬郊的核心意境——“凝敛清寂而不失生机”。“郊凝物沐薄寒日”中,“凝”字极具张力:既非“冷寂”的萧瑟,也非“松散”的暖融,而是精准捕捉冬日三亚“微寒中聚敛气韵”的特质——郊野景致仿佛被轻轻凝住,既有薄寒带来的清冽感,又因日光沐浴而暗藏暖意,万物在“凝”的状态中保持着鲜活;“物沐薄寒日”则细腻补充体感与场景,微寒的日光不刺骨、不灼人,与“凝”的意境相融,形成“寒而不凛、暖而不燥”的独特氛围。
“亘古天涯不凛冬”以时空视角总括,“亘古”强调三亚无严寒的地域特质源远流长,“天涯”既点明地域标识,又与“郊凝”呼应——仿佛这片天涯之地,因常年无凛冬,才得以让景致凝敛住这份独特的清寂与生机,与北方冬日“万物凋零、寒风凛冽”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开篇即奠定“凝而不寂、暖而微寒”的基调。
韵脚“冬”属《中华新韵》十一庚,为全诗定韵,平仄交替合规(首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次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凝”字(平声)位于第二字,符合律句平仄规范,起笔既写实又写意,为全诗铺垫出“凝敛而灵动”的底色。
二、中联动静相济:山水草木,凝而有韵
颔联与颈联聚焦冬野具体物象,以严谨对仗勾勒立体画面,动静交织间始终紧扣“凝”字,既绘其形,更传其“凝敛中藏生机”的神韵,是全诗的写景核心:
1. 颔联“寨树盘根分岭雾,滩芦挺叶拒湖风”:
上句写寨边古树,“盘根”尽显树木的苍劲厚重,扎根大地的姿态自带“凝定”之感,与“郊凝”意境契合;“分岭雾”以拟人化手法赋予古树灵动——并非躁动的动态,而是在凝定中轻轻分开缭绕雾霭,雾霭缓缓流动,静(盘根之树的凝定)与动(雾霭的轻柔)相融,更显“凝而不僵”的韵味。下句写滩头芦苇,“挺叶”凸显叶片的挺拔坚韧,“挺”的姿态恰是“凝敛气韵”的体现;“拒湖风”则是在凝定中稳稳抵御微风,不张扬、不躁动,既保持自身挺立,又不扰整体清寂,与上句“分岭雾”形成“一刚一柔、一苍劲一鲜嫩”的对仗呼应。两句词性、结构严丝合缝:“寨树”对“滩芦”(乔木对草本)、“盘根”对“挺叶”(根部形态对叶片姿态)、“分岭雾”对“拒湖风”(动作对举),既绘山水草木的具象之美,又传递出万物“在凝敛中坚守生机”的特质,贴合三亚冬野“静而有韵、寒而有生机”的状态。
2. 颈联“长流水澈当峰镜,万垄苗青作亩屏”:
上句写溪流,“长流水澈”中,“长流”是动态,却因“水澈”而显清寂——流水潺潺无喧嚣,恰是“凝而有动”的体现;“当峰镜”以比喻将溪流比作镜子,映照山峰轮廓,画面清朗凝静,无一丝杂乱,与“郊凝”呼应。下句写田野,“万垄苗青”聚焦作物,冬日仍保持青翠,为凝敛的郊野增添鲜活气息;“作亩屏”将田野喻为铺开的绿色屏风,开阔而规整,既显田园生机,又不失“凝”的秩序感,避免景致松散。两句对仗精巧:“长流”对“万垄”(动态流水对静态田野)、“水澈”对“苗青”(水质对作物)、“当峰镜”对“作亩屏”(喻体对仗,一精巧一壮阔),从“水之凝静流动”到“田之凝阔生机”,进一步印证首联“郊凝”的核心——三亚冬野的生机,是凝敛氛围中自然流露的鲜活。
三、尾联收束:古鹿含情,碧浪呈祥
尾联将“鹿避闲云尊老健”改为“鹿导闲云尊健老”,两字之改更显精妙,既升华意象内涵,又强化人文情怀,让自然之凝与人文之暖深度相融:
上句“鹿导闲云尊健老”,紧扣三亚“鹿城”之名与鹿回头山巨鹿石雕的景观特色:“导”字替代“避”,赋予古鹿更主动的灵性——不再是被动避开闲云,而是似在引导闲云缓缓飘过,灵动中更显悠然,与“郊凝”的静韵形成“动而不躁”的呼应;“健老”替代“老健”,既符合七言律句“仄仄”的平仄要求(“健”仄声、“老”仄声),又以“健”字凸显长者“安康硬朗”的状态,比“老健”更强调生命活力,“尊健老”直接将敬老情怀融入景致,让古鹿这一地域符号,成为承载人文温情的载体,使自然意象与敬老情感无缝衔接。
下句“椰摇碧浪海寰平”,“椰”是三亚标志性植物,随风轻摇却无躁动,摇的动态中仍带凝敛韵味;“碧浪”以“碧”字点染浪涛色彩,贴合三亚海水澄澈实景,碧浪轻涌而非汹涌,是海面“凝而有动”的体现;“海寰平”既呼应鹿回头山“临海”的地理特质,又喻指海疆安宁、天地祥和,将“郊凝”的意境从陆地拓展至海面,格局开阔且紧扣“祥和”核心。
两句一“内”(古鹿导云、敬老含情)一“外”(椰摇碧浪、天地安宁),既呼应前文“郊凝”的基调,又以“导”的灵动、“尊”的温情、“平”的祥和,升华全诗意境,韵脚“平”与前文“冬、风、屏”同属十一庚韵,收束工整,余味悠长。
四、格律与炼字亮点
1. 格律严谨合规:全诗押《中华新韵》十一庚韵,一韵到底,无换韵瑕疵;每句平仄规范(如颔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尾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无失替、失粘问题;颔联、颈联对仗精准,词性、结构严丝合缝,完全符合七言律诗要求,读来朗朗上口,韵律与“凝而有韵”的意境相得益彰。
2. 炼字精准传神:核心字“凝”贯穿全诗,定调景致与气韵;“分”“拒”赋予草木灵动与坚韧;“导”字让古鹿意象从“被动避云”变为“主动引云”,更显灵性;“健老”既合平仄,又强化长者活力,比“老健”更具情感张力;“碧”字点染海景,呼应前文“水澈”“苗青”,让画面更鲜活。
3. 地域与文化交融:“寨树”“滩芦”“椰”“碧浪”凸显三亚热带海滨与田园特色;“古鹿”直接呼应鹿回头山石雕与“鹿城”别称,“天涯”强化地域标识;“尊健老”融入敬老情怀,让全诗既具自然景致之美,又承载地域文化与人文温情,地域辨识度与情感感染力兼具。
总结
全诗以《天涯冬野》为题,以“凝”字为隐性脉络,从“郊凝沐日”的宏观意境,到“山水草木”的中观凝韵,再到“古鹿导云、碧浪呈祥”的人文与天地祥和,形成“境—景—趣—情”的递进。既生动描绘了三亚冬野“暖而微寒、凝而不寂”的自然之美,又深度融合了鹿城的人文景观、地域文化与敬老情怀,格律工整、炼字精妙,是一首将自然意境、地域特色与人文温情完美融合的佳作。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