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
一、普通人如何去人民大会堂吃国宴菜
说到人民大会堂,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电视上经常看到国家领导人在那里接待外国贵宾。
好多老铁心里可能都琢磨过:咱们普通老百姓,有没有机会进去开开眼,甚至尝一尝传说中的国宴菜呢?
咱们得先得搞清楚,国宴和国宴菜不是一码事。真正的国宴,那是国家元首为招待外国贵宾举办的最高规格宴会,规矩可多了。
比如必须悬挂两国国旗,要演奏国歌,菜单和座位卡上都印着国徽,特别正式。这种场合,咱们普通老百姓确实没法作为宾客参加。
国宴的菜品也很有讲究,最早是由周总理在开国大典那天晚上定下的“四菜一汤”标准。你可能想不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宴标准是每位宾客50-80元,重要的外宾也不超过80元。08年的时候,调整到了每人不超过200元。
菜系以淮扬菜为主,因为它的口味“清鲜淡雅,淳和隽永”,不辣不咸,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国宴都是分餐制,一人一份,厨师提前分好再端上来,干净又卫生。
人民大会堂里吃顿饭,这事儿听着挺新鲜,好些人总觉得那地方高不可攀,其实现在普通人也能订上几桌国宴级别的饭菜。
先得在微信上搜“人民大会堂参观预约”小程序,填身份证信息订张30块的门票。这票能进大门参观,但吃饭还得另约。
有些本地旅行社帮忙代订,不过得多交几十块服务费。
旺季的时候得提前俩礼拜盯着手机抢名额,上次有个大姐想订周末的包间,提前一个月盯着,结果还是没订上。
国宴主打淮扬菜,讲究少油少盐。像酸辣乌鱼蛋汤,酸得柔和蛋花滑嫩;鸡汁双素用鸡汤炖杏鲍菇和菜花,软乎乎的比肉还香。包间还能选山东厅、四川厅这些地方风味。
普通套餐人均一千多,七道热菜配点心,按人头单独上菜。
要是想订佛跳墙包场,人均得两千往上。工作日去人少些,周末节假日得抢破头。
说到底,去大会堂吃饭图的就是个新鲜劲儿。坐在领导人常去的宴会厅里,听着服务员讲每道菜的讲究,确实跟在家里吃饭不一样。
只要提前规划好,普通人也能圆了这个梦。下次再有人说“国宴高不可攀”,你就可以拍胸脯说:“走!带你去大会堂尝尝鲜!”
有些老铁可能会问:如果我想结婚、办寿,能不能直接在人民大会堂里办呢?
人民大会堂确实有一部分厅室可以对外租赁,但条件相当严格。可以租的厅室包括澳门厅、新闻发布厅、小礼堂,甚至宴会厅和万人大礼堂。租金根据厅室不同,差别挺大的。
比如澳门厅一天5万元左右,新闻发布厅8万元,小礼堂12万元,中央大厅15万元,金色大厅16万元,最大的宴会厅要20万元左右。
这还只是场地费,还得另外付安保费、清洁费和设备使用费。
租用流程也挺复杂。
得提前几个月左右申请,准备一大堆材料。说实话,私企或者个人申请的难度非常大,据说百分之七八十的申请都会被拒绝。如果碰上国家有重要活动,那就根本租不到了。
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在人民大会堂办活动呢?
一般都是大型企业办年会、产品发布会,或者特别有实力的人办婚礼、寿宴。比如德云社在2008年就在那办过相声专场。
去之前建议大家一定要提前打电话确认,了解最新的开放时间、预订要求和菜单价格,免得白跑一趟。
二、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待遇
说到人民大会堂里的服务员,这些年轻人可都不简单,他们可以说是咱们国家形象的"活名片"呢。
要成为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那可真是要过五关斩六将。首先身高就有硬性要求,女孩子得在1米65到1米70之间,小伙子要在1米75到1米80。
年纪也不能太大,基本上都在17到23岁这个阶段。这可不是随便定的标准,都是为了让服务队伍看起来精神、整齐。
不光要看外形,还得看素质。
脸上不能有明显疤痕,视力也要达标。最重要的是,政治背景要清清白白,本人和家里人都不能有不良记录。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在重要场合工作,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比较特殊。
有意思的是,人民大会堂招服务员有个特别规定:不要北京本地人。这乍一听有点奇怪,细想也挺在理的。要是北京本地的能经常回家,外地的孩子难免会想家,这样不利于团队管理。再说了,本地人回家难免会聊工作上的事,万一不小心说漏嘴也不合适。
这些服务员平时的工作,看着光鲜,实际上可辛苦了。人民大会堂面积特别大,有17万平方米,光走一圈就得一个小时。
他们每天在里面来回走动,运动量可不小。而且今天可能只是个几百人的小会,明天就变成四五千人的大活动,最多的时候还有上万人的酒会呢。
为了应对不同规模的会议,大会堂里常备着五千多把椅子、一千多张桌子。赶上大会议,这些桌椅都得服务员们亲自搬运,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最要紧的是,他们的工作要求"零失误",特别是在重要场合,一个小差错都可能造成不好的影响。
说到大家最关心的待遇问题,他们的月薪在四千到五千元左右。
这个数字在北京这种大城市看起来不算高,但是他们的福利待遇可不一般。
首先是包吃包住,这在京城可是省了一大笔开销。住的宿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条件相当不错。
这么一算,每个月基本不用花什么钱,工资大部分都能存下来。一年攒个三万六不成问题,四年合同期下来,能存下小十五万呢。而且还有五险一金,看病能报销80%,住院更是全免。
这些服务员一签就是四年合同,到期了一般就不续签了。
这么做也是有考虑的:既能保持队伍年轻有活力,又能避免长期接触敏感信息。虽然只工作四年,但这份经历可了不得,就像镀了层金似的。
四年后,他们各奔前程。有的去了大酒店继续做服务行业,有的凭借出色的礼仪素养当了培训老师,还有的干脆自己创业。
在人民大会堂当服务员,不只是一份工作,更像是一所特别的学校。
在这里学到的认真负责、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走到哪儿都能用得上。这段经历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走到哪儿都带着人民大会堂培养出来的那种精气神。
三、大会堂为啥要走上商业化道路
之前在新闻上看到,河南的人民会堂上午刚开完人大会议,下午就放起了《哪吒》电影,不少老百姓都买票进去看。
这事儿听着新鲜,其实早就不是头一回了。
咱们普通老百姓以前总觉得人民大会堂是个特别严肃的地方,平时根本进不去。现在可好,不仅能进去看电影,还能看演出、参加活动。
其实,这个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
早在1984年,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就开始试着自个儿挣点钱了。那会儿他们定了个目标:五年之内不要国家给钱,自己能养活自己。
结果你猜怎么着?
才过了两年,到1986年的时候,他们就真的做到了。我听说到了1991年,他们一年就能挣2000万,这可真不是个小数目。
可能有人要问了,好好的大会堂,干嘛非要挣钱呢?
这话得两头说。
一方面,现在会议确实比以前少了,那么大的会场老是空着多浪费;另一方面,维护这么大的建筑得花不少钱,请那么多工作人员也要开支。要是光靠国家拨款,那不是给国家添负担嘛。
现在大会堂里能租的厅可多了,要是企业想办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来选。听说普通的省厅一天租金大概12万到15万,这对大企业来说还真不算贵。
除了租给企业办活动,大会堂还经常办演出。
每年年底那儿可热闹了,又是音乐会又是芭蕾舞的。不过内行人都知道,在大会堂办演出也得精打细算,成本太高或太低都不合适。
当然,也不是说给钱就能在大会堂办活动。
他们审核很严格,得看企业的资质,还要看活动内容合不合适。听说私企的申请十个里头要拒绝七八个。这样做是对的,毕竟大会堂是咱们国家的重要场所,不能光顾着挣钱把形象给毁了。
现在不少地方的会堂都在学人民大会堂的做法。像浙江人民大会堂就提出要"以堂养堂",还说要"三年再造一个会堂"。
河南那边更厉害,直接成立了演出公司、策展公司,把会堂经营得红红火火的。
我觉得,这事儿对咱们老百姓来说是件好事。以前总觉得这些地方高高在上,现在能走进去看看,感觉亲切多了。而且会堂自己挣了钱,也能减轻国家的负担,这不是两全其美嘛。
我还听说,有些地方的政府大院也对外开放了,停车场给市民停车,食堂也对外营业。
这些变化看着不大,但确实让老百姓觉得更方便了。
说到底,这些场所本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现在服务的方式更多样化了,也挺好的。
四、建国十周年为啥要修建大会堂
您可能不知道,这么宏伟的一座大会堂,从开始修建到全部完工,只用了短短十个月时间!这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个奇迹。
时间回到1958年,那时候新中国成立快十年了。国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就在那年8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开会,决定要修建一批国庆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民大会堂。当时提出的要求可不简单——要能容纳一万人开会,还能同时让五千人用餐。这个规模,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数得着的。
说到设计,那可真是集思广益。全国各地的设计师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前前后后有一百多个。最后选定的设计方案特别有意思,是把咱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现代建筑技术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你看那大会堂的屋檐,有着浓郁的中国风,而整体结构又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理念。
1958年10月28日,工程正式开工。
当时的施工条件跟现在真是没法比。
工地上需要先拆除近4000间旧房屋,平整出15公顷的施工场地。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多大型机械,主要就靠工人们一锹一镐地干。
但您猜怎么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愣是靠着肩挑手抬,把这块地给整理出来了。
起重机不够用,工人们就想出土办法:用滑轮组,用撬杠,一点一点把几十吨重的大理石安装到位。
工地上的工人们分三班倒,昼夜不停地施工,那真叫"热火朝天"啊!有个参与建设的老工人回忆说,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非要让全世界看看,咱们中国人自己能行!
说到建筑材料,那也是来自五湖四海。东北运来了优质木材,山东提供了汉白玉,苏州送来特制的金砖,云南贡献了漂亮的大理石,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两百多家工厂,都在为这个工程出力。这种全国上下一条心的场面,现在想想都让人感动。
建设过程中还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
就拿那个万人大礼堂来说吧,怎么保证坐在每个角落的人都能听清楚台上讲话,这可是个大问题。技术人员可没少费心思,最后设计出了特别的"水波形"吊顶,通过精确计算声波反射,完美解决了这个难题。还有那个超大屋顶,工程师们想出了用钢桁架和钢筋混凝土组合的办法,这在当时可是个创举。
说到宴会厅的水晶吊灯,那安装过程更是令人惊叹。
3吨重的灯架要吊到20米高的天花板上,工人们硬是用麻绳和滑轮,像蚂蚁搬家似的,整整三天三夜才安装到位。有个老师傅在回忆录里写道:"那会儿我们白天黑夜连轴转,困了就在脚手架上眯会儿,醒来接着干。"
您要是仔细看大会堂的穹顶,会发现上面缀着密密麻麻的小星星。这可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周总理亲自设计的"满天星斗"灯光系统。为了让灯光均匀柔和,工程师们把12万只米粒大小的灯泡嵌进铝板凹槽,远远看去就像夜空中的银河。
宴会厅的地砖也有讲究。
每块80厘米见方的大理石都经过手工打磨,拼成中国地图的图案。河北的工匠们为了达到"严丝合缝"的标准,发明了"九宫格"铺法:先在地面画出九宫格,每块砖四个角都对准格子线,误差不超过头发丝的细度。
最让人感动的是各省赠送的礼物。
新疆厅的挂毯用了3000只羊的绒毛,西藏厅的唐卡是20位画师耗时三年绘制。有位来自云南的雕刻师傅,为了做出栩栩如生的孔雀,每天工作16小时,三个月刻坏了47把刻刀。这些细节里,藏着那个年代最朴素的爱国情怀。
1959年9月9日凌晨,伟人来到刚竣工的大会堂。
他摸着汉白玉栏杆说:"这么大的建筑,要是叫'人民宫',听着像封建王朝的宫殿。"沉吟片刻后大手一挥:"就叫人民大会堂!"这个名字一喊出来,全场工人都鼓起掌来。您看,名字里就透着咱们的精气神。
咱们来算几笔账:大会堂总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相当于23个标准足球场;用了18个省市调来的建材,光钢材就消耗了1.2万吨;施工高峰期每天有3.5万人同时在场,比现在春运火车站的人还多。最惊人的是建造速度——1958年10月破土动工,1959年8月就完成主体工程,9月9日伟人亲自验收。
在大会堂门前的广场上,看着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建筑,您会明白:所谓奇迹,不过是无数普通人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钓鱼台国宾馆
一、讲述国宾馆的基本情况和布局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北京有个钓鱼台国宾馆,但真正了解里面情况的人恐怕不多。今天我就带大家“云参观”一下这个神秘而又充满故事的地方。
说到钓鱼台国宾馆的位置,它坐落在北京海淀区玉渊潭旁边,这个地方可不是普通的地方,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金代的时候,当时的皇帝金章宗就喜欢在这里钓鱼,后来乾隆皇帝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修建了行宫,还亲自题写了“钓鱼台”三个大字。
现在的国宾馆是在1958年开始修建的,当时是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来的外国贵宾。只用了11个月就建好了,速度真是快。
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了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重要场所,据说已经接待了超过1400位外国领导人。
走进钓鱼台国宾馆,你一定会被它的大气所震撼。
整个园区占地42万平方米,什么概念呢?差不多有60个足球场那么大!其中湖水面积就占了5万平方米,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园中有湖,湖中有景”。从南到北差不多有一公里长,东西宽约半公里,在里面散步可真得有好体力。
园子里最吸引人的要数那些沿着湖边建造的别墅楼了。
这些楼编号挺有意思的,没有1号楼,也没有13号楼。为什么不设1号楼呢?这是为了体现国与国之间平等的原则;不设13号楼,则是照顾到西方客人的习惯,因为他们觉得13不吉利。还有啊,4号楼不叫4号,叫“八方苑”;17号楼也不叫17号,叫“芳菲苑”,这都是咱们中国人讲究的吉利说法。
这些别墅楼加起来一共有16栋,也有人说是17栋,差别就在于怎么算那几个有特别名字的楼。
不管怎么说,这些楼大多是两层的青砖红瓦小楼,看上去很朴素,但里面可是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只有18号楼是例外,它是唯一的三层楼,而且是仿照明代皇宫样式建的,特别气派,被称为“总统楼”。
说起18号楼,那可真是富丽堂皇。里面共有25套客房,最豪华的总统套房里面摆放着紫檀木雕刻的“龙床”,听说做工精细得不得了。
房间里既有中式风格的,也有西式风格的,满足不同国家领导人的喜好。楼前还摆放着两尊鎏金铜狮,听说是从圆明园搬来的老物件,价值连城。
除了18号楼,其他楼也各有特色。
比如4号楼,也就是八方苑,曾经是周总理办公和会见外宾的地方;12号楼,伟人在这里住过,里面种植的芍药花特别漂亮;5号楼则是举行国事活动的主要场地,香港首任特首的委任证书就是在这里颁发的。
在这么多现代建筑中,还保留着两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养源斋和御苑。养源斋可是真正的古建筑,牌匾上的“养源斋”三个字还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
现在这里也用来接待重要外宾,古今结合,别有一番风味。御苑里面种植了许多上百年的古树,走在里面,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
钓鱼台国宾馆不仅建筑漂亮,园林景观也是一绝。
设计者巧妙地把北方皇家园林的大气和江南园林的精致融合在一起。园子里有90多棵百年以上的古树,还有各国领导人亲手种下的29棵“友谊树”,以及国际友人赠送的100多棵纪念树。走在园中,随处可见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美不胜收。
钓鱼台国宾馆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1971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时就住在6号楼;第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的“破冰之旅”下榻在18号楼;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住在这里。还有中韩建交公报、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等重要外交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舞台。
二、钓鱼台国宾馆服务员的待遇
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聊一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地方——钓鱼台国宾馆,尤其是那里头的服务员。
大家可能在电视上偶尔看到过,那地方可是接待外国贵宾的重要场所,能在那儿工作,真是想想都觉得光荣。
今天,我就给大家仔细讲讲,想进那里当服务员,得符合啥条件,以及进去了之后待遇怎么样。
先说这招聘条件,那可真是严格,说是“万里挑一”一点儿也不过分。首先,这年龄就有讲究,一般喜欢招年轻人,大多要求是在二十岁左右,正是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的好时候。
不过,外形条件就得仔细说道说道了。
因为这代表的是国家形象,所以个子高、体型匀称那是基本要求。据说,女孩子身高得在1米65到1米70之间,男孩子则需要在1米75到1米80这个范围。而且要求五官端正,脸上不能有明显的疤痕或者胎记。
光有个子还不够,这“里子”也得过硬。应聘的人得表现好,不能有啥不好的记录。而且,还得通过一层非常严格的“政审”,就是审查本人和家里直系亲属的背景,必须得是清清白白、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为啥这么严呢?因为在这里工作,经常会接触到重要的外事活动,必须得有很强的保密意识,嘴巴得严实。
另外,个人能力也得跟得上。普通话得说得标准流利,最好懂外语能跟外宾进行基本的交流。遇到突发情况,脑子得转得快,手脚得利索,才能服务得好。
能进去工作的都是拔尖的人才,待遇自然也不会差。
刚进去的合同制员工,每个月到手的钱几千块,这里面包括了基本工资、干得好的奖金,还有加班补贴。资深员工或者有了编制,那月薪拿到八千以上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遇到有重大国事活动的时候,还会有额外的补贴和奖金,算是辛苦费。
除了拿到手的钱,这里的福利保障那是相当周全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包吃包住”。宾馆会给员工提供宿舍,生活很方便。吃饭就更不用操心了,单位食堂提供的饭菜种类多,还讲究营养搭配,一日三餐都能吃得饱饱的、好好的。
其他的福利也不少,像什么住房补贴、交通补助、夏天的高温津贴,该有的都有。单位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就是养老、医疗那些保险,还有住房公积金,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假期方面,除了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干满一年后,每年还能有20天的探亲假和5天的带薪年假,有时间可以回家好好陪陪爸妈。
在这里工作,环境更是没得说。当然,这份工作光荣是光荣,但也确实不轻松。工作强度比较大,忙起来可能需要连续值班,站的时间很长,对体力是个考验。
而且管理非常严格,比如对仪容仪表、一言一行都有详细的规定,不能想干嘛就干嘛。
三、外宾的级别不同,入住的别墅楼也不一样
钓鱼台的这些楼,编号从2号排到18号,偏偏没有1号楼。据说,这个设计体现的是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家来访时,还发生过一件趣事。他那宝贝女儿一眼就相中了18号楼里那张紫檀木大床,非要睡在那间中式套房里不可,无奈夫妇俩只能去别的房间。
除了克林顿和赫鲁晓夫,像俄罗斯的普京、美国的小布什、英国的撒切尔夫人等等,这些重量级人物来中国访问时,都曾在这栋楼里住过。
不过,也不是所有外国领导人都偏爱18号楼。就拿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来说吧,她就特别钟情于12号楼。这栋楼不像18号楼那样富丽堂皇,而是以蓝白色为主调,看起来清新淡雅,带着点江南水乡的味道。
撒切尔夫人来中国访问时,除了偶尔住18号楼外,多数时候都点名要住12号楼。就连卸任后以私人身份来中国,她还是选择住在这里。听说她特别喜欢12号楼院子里竹叶被风吹动的声音,觉得比喷泉流水声更让人心情舒畅。
这12号楼之所以特殊,还因为咱们的伟人曾经在这里居住和办公过。它的第一位外国贵宾是朝鲜的金日成,这个安排也很能说明当时中朝两国的友好关系。
要说起来,每栋楼都住过不少外国贵宾。
比如11号楼,第一位入住的是越南的胡志明;8号楼曾经接待过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而1971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住的是6号楼。这些楼的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气势恢宏,有的清幽雅致,倒是跟住过的外宾们的性格挺相配的。
可能有人要问了,安排外宾住哪栋楼,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讲究?确实是这样。这既要考虑对方国家的国际地位,也要考虑两国关系的亲密程度,还要顾及历史上的渊源。
就拿1959年建国十周年庆典来说吧,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他们的领导人赫鲁晓夫自然就住进了级别最高的18号楼。跟中国关系第二好的朝鲜,他们的领导人金日成就被安排在12号楼。关系排在第三位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就住进了11号楼。
不过这种安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位外宾,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入住不同的别墅楼。比如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既住过18号楼,也住过12号楼。这说明别墅楼的分配是很灵活的,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除了住的楼不一样,连里面的服务也有差别。18号楼提供的是"御膳级"的餐饮服务,有仿膳饭庄的宫廷点心;12号楼主要提供淮扬菜;普通别墅楼就是标准的中西餐了。
四、钓鱼台国宾馆对普通人开放
安排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入住的钓鱼台,在我们普通人心里,觉得那是个神秘又严肃的地方。其实,它的大门,在特定情况下,也在向咱们普通人敞开着。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普通人能进去吃饭吗?
答案是能的。
不过这个“能”,可不是像咱们下馆子那样,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
想要体验这个,一般得提前预约,排上个把月都是常有的事。根据一些过来人分享的信息,这人均花费大概是从一千二百块钱起步,菜式标准不同,价格也不一样,有的甚至要到两千五一位,这还没算上额外百分之十五的服务费。所以,这顿饭,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份身份和体验。
那么,除了吃饭,能在里头办人生大事吗?
比如结婚摆婚宴?这个还真有戏。钓鱼台国宾馆的官网上,确实写明他们承接大型活动和婚宴服务。
想想看,要是在这种国家级的接待场所办一场婚礼,那面子可是足得很。不过,具体的条件、流程,还有最关键的费用,那可就是“丰俭由人”了,普通老百姓可能不太容易承受。感兴趣的朋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打他们官方的电话去问一问,听听他们怎么说最稳妥。
这钓鱼台国宾馆,它毕竟首要任务是负责国家的外事接待。所以它的开放政策,不是说一成不变的。比如遇到国家开重要会议,或者有重大的外事活动期间,它可能就会暂时不对外接待了。咱们去之前,一定得打听清楚当时的情况。
还有就是,甭管是去吃饭、办宴席还是住宿,都绕不开一个“审核”。它不像普通的商业场所,交了钱就是大爷。那边对来访的人员和活动,都有自己的审查程序,不是说光有钱就一定能进的,可能还需要一些背景或者介绍。
最要紧的一点,就是我上面跟大家聊的这些信息,什么价格啊、预约方式啊,很多都是来自一些过来人的分享和早前的媒体报道。
这政策它是会变的,今天行得通的办法,明天未必还行。所啊,最靠谱的办法,就是当你真动了这个念头的时候,亲自去联系他们的官方渠道,问清楚最新的规矩,这样最把稳。
钓鱼台国宾馆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禁地。
想吃一顿国宴,或者梦想在那里办一场风光的婚礼,只要你符合他们的条件,并且愿意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个梦想还是有可能会实现的。只不过,这条路走起来,比去普通饭店要费心、费力得多。
五、为啥要修建钓鱼台国宾馆
早在八百多年前的金代,皇帝就喜欢在这儿钓鱼休闲。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这儿更是被修建成了一座漂亮的行宫,乾隆皇帝还亲笔题写了“钓鱼台”三个大字。不过后来,随着清朝衰落,这片园子也慢慢荒废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1958年,咱们新中国马上就要迎来十岁生日了。
那时候国家刚成立不久,国际上很多国家还不了解咱们。周总理想着,得有个像样的地方接待外国贵宾,让他们亲眼看看新中国的样子。选来选去,就看中了钓鱼台这块宝地。
为啥选这儿呢?环境好,有山有水,树木茂密,特别安静,适合搞外交活动;从机场过来一路能经过天安门、长安街,让外宾看看北京城的新面貌;而且这儿本来就是历史名胜,在古迹基础上建新馆,既保护了传统,又展现了新气象。
说干就干,1958年10月,钓鱼台国宾馆正式动工了。
那时候国家还不富裕,可为了这个外交门面,国最好的建筑师、工匠都来了,大家齐心协力,要在一年内把宾馆建好。
您可能不信,那么大的工程,居然真的在10个月内就完成了。
1959年国庆期间,钓鱼台国宾馆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来自苏联等11个国家的代表团。从那以后,这儿就成了咱们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几件大事。
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就是在这里跟咱们领导人会谈的。
这次访问特别重要,为后来尼克松总统访华打下了基础。说到尼克松,他1972年来中国时,也是在这里住了好几天。听说当时美国代表团对这儿的园林风光赞不绝口,特别喜欢在园子里散步。
改革开放以后,钓鱼台国宾馆也越来越开放了。从1980年代开始,部分楼馆开始对外营业,普通外国人也可以入住。
这里还承办了越来越多国际会议,比如香港回归前的谈判、APEC会议、奥运会贵宾接待等等,功能越来越丰富。
现在的钓鱼台国宾馆,不仅是接待外宾的地方,也成了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馆里收藏了好多文物。这里的厨师也很有名,他们做的“宫廷菜”清淡鲜美,很有特色,2008年奥运会时还专门研究了各国客人的口味,推出了融合中外风味的“外交宴”。
从1959年到现在,六十多年过去了,钓鱼台国宾馆见证了咱们国家慢慢富强的整个过程。
将来,随着咱们国家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相信钓鱼台国宾馆还会继续见证更多重要的历史时刻,为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做出新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