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昆明
褪去夏日的热烈
却以另一种姿态绽放魅力
红嘴鸥翩跹滇池
银杏叶染金翠湖
枫香大道铺就斑斓画卷
除了打卡昆明的冬日美景
当然得吃一口热乎乎的美食啦
每一样都裹着市井温度
吃一口
就能把冬天的凉意全赶跑
在汪曾祺笔下,翠湖、文林街、凤翥街、文明街等地曾频频出现,作为一位热衷美食的作家,大街小巷间让他流连忘返的昆明美食,后来也成了他笔下的“人间至味”。他曾在《昆明的雨》里写尽了菌子的鲜美、火腿的咸香,离开昆明四十年后,他又在《昆明菜》里这样怀念起昆明的美食:“我离开昆明整四十年了,对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在这座“春城”的寒意中
一碗热汤、一份酥点
不仅能驱散凉意
更藏着昆明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份美食清单
带你解锁昆明冬日的温暖密码
↓
早点:唤醒味蕾的暖意
破酥包子
面皮酥软,层次分明,内馅鲜美多汁。云腿蜂蜜馅甜中带咸,咬一口簌簌掉渣,昆明人吃包子都得用手接着。
蒸米糕
五彩的蒸米糕更像块软乎乎的云朵,紫薯和桂花藏在米香里,揣在兜里当零嘴,走两步就忍不住掰一块。
摩登粑粑
摩登是英文“Modern”的音译,昆明话也用这个词表达时髦的意思,上世纪20年代,白案师傅莫登科在凤翥街开了家“麦粑粑”店,西南联大成立后,许多北方师生喜爱面饼,但觉得本地饼较硬。莫家姐妹受西方糕点启发,创新的在面粉中加入了黄油和牛奶,使饼变得香软酥脆,奶香四溢,大受欢迎。虽然关于“摩登粑粑”名称的来历有众多说法,但汪老在《昆明菜》里提及:昆明人称联大女生为“摩登”,这备受联大女生喜爱的饼也就叫“摩登粑粑”了。
官渡粑粑
爱吃点心的,千万别错过官渡粑粑!刚烤好的粑粑外酥里软,甜口的裹着玫瑰豆沙,咬开能吃到淡淡的花瓣香;咸口的是椒盐葱花馅,越嚼越香。
米线:昆明人的“灵魂主食”
小锅米线
云南人的冬天,是从一碗小锅米线开始的。街头巷尾的早点铺前,铜锅在炉火上烧得通红,老板手脚麻利地放入鲜肉沫、韭菜、豆芽,再舀一勺秘制酱料,最后冲入滚烫的骨汤,雪白的米线下锅煮 30 秒,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锅米线就成了。
米线 Q 弹爽滑,裹着浓郁的汤汁,肉沫的鲜与酱料的香碰撞出绝妙滋味,韭菜的清香中和了厚重感,一口下去,从舌尖暖到丹田。昆明街头的老铺子最懂精髓,铜锅煮出的米线带着淡淡的金属香气,再加上一勺油辣椒,鲜辣过瘾,驱散清晨的微凉。搭配一根现炸油条,泡在汤里吸满汤汁,碳水的快乐直接拉满!
过桥米线
汪老说:“过桥米线和汽锅鸡堪称昆明吃食的代表作。”过桥米线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与普通米线不同,过桥米线上桌时汤和米线是分开的。将切得薄如蝉翼的肉片、鱼片、蔬菜等食材在近100℃的高汤烫熟后,再加入米线食用。2014年,过桥米线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云南饮食文化的瑰宝。如今,汪老笔下那家位于“正义路近文庙街拐角处”的过桥米线店已不复存在,但这碗米线依然深受昆明人喜爱,简单的一碗米线,却吃得人心里暖乎乎的。
精选的土鸡与大骨头在砂锅里经老火慢煨数小时,熬出的浓汤泛着诱人的乳白,浓稠得能裹住米线,却丝毫没有油腻感。
当滚烫的浓汤上桌,将新鲜的米线、嫩肉片、时蔬依次下入,瞬间升腾的热气裹着鲜香扑入鼻腔,夹起一筷子米线,吸溜入口,鲜美的滋味从舌尖漫开、顺着喉咙暖到胃里。不过几口,一身的凉意便被驱散得干干净净。
图/小红书@杰伦喵
豆花米线
一勺颤巍巍的嫩豆花,“啪” 地盖在烫好的米线上,再淋上浓稠的花生酱、喷香的辣椒油,撒把脆生生的腌菜和葱花。筷子一拌,豆花裹着米线滑进嘴里,辣得微微出汗,连鼻尖都冒起细汗。
豆面汤圆
冬日在昆明除了吃主食,最暖人心的昆明独特标配甜点——豆面汤圆你也值得拥有。
地道的汤圆一定要手工揉制,这样方才不负昆明人对美食匠心的追求,接着提前将炒熟后醇香的黄豆磨成细面,煮好的汤圆就可以扔进面中翻滚,直至它们均匀裹满了香香的豆面,最后浇上红糖汁便大功告成。
咬开汤圆,香甜的馅儿混合着软糯的汤圆皮、焦香的豆面、润甜的糖汁,满口馨香,这是冬日里的甜蜜诱惑,也是无数老昆明人的乡味,有种一辈子有糖吃,永远甜蜜的幻念。
小吃:街头巷尾的暖心滋味
罐罐烤奶
罐罐烤奶,绝对是云南冬日的氛围感担当!街头巷尾的小摊上,一排排土陶罐架在炭火上,茶叶与糯米被炒出焦香,加入新鲜牛奶和冰糖慢慢熬煮,咕嘟咕嘟的气泡声里,奶香、茶香、玫瑰香交织弥漫。
煮好的烤奶装在陶罐里,握在手里暖乎乎的,抿一口丝滑醇厚,甜而不腻。店家还会根据喜好加入枸杞、红枣、桂花,每一口都藏着惊喜。小贴士:一定要喝热的!凉了会失去焦香的灵魂~
烧豆腐洋芋
昆明人冬日街头必备的“暖手宝”!建水豆腐在炭火上烤至外皮焦脆,内里嫩滑,蘸上特制腐乳酱或辣椒面,一口爆汁。若搭配烧饵块,将豆腐夹入软糯的饵块中,再抹上甜酱或辣酱,碳水与蛋白质的完美结合,暖胃又扛饿。
糍粑
象征团圆和圆满的糍粑,黏住的是亲情和幸福味道,浓浓的糯米香,在寒冬里既能补充热能,又美味香糯,冬日吃它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习俗。
老昆明的传统糍粑一定是用熟糯米饭手工制作而成,在软软糯糯、绵软热乎的时候,一是油炸以后淋上糖稀、撒上黄豆面食用,或是将糍粑直接放在炭火上烤至两面金黄,然后蘸着白糖、糖稀食用。
糍粑的细滑、内馅的香甜,一口咬下,甜津津,香喷喷,而又嚼劲十足,年味儿也随之弥漫开来,永远是记忆里熟悉的味道。
炒板栗
炒板栗的铁砂 “哗啦” 作响,摊主翻铲的动作不停,栗子壳渐渐烤得油亮,裂开一道诱人的小口。刚装袋的板栗还带着烫手的温度,趁热剥壳,粉糯的果仁裹着焦香,甜丝丝的暖意从舌尖直抵胃里。
火锅:围炉共话的温情
汽锅鸡
抿一口汤,鲜润直抵心底,鸡肉软嫩脱骨,一口入魂的暖。
若论“鲜”,昆明的汽锅鸡绝对能排上号。
建水紫陶汽锅是灵魂载体,将土鸡、香菇、虫草花等食材放入其中,利用蒸汽循环熏蒸数小时,汤汁清澈却滋味醇厚,鸡肉脱骨软嫩,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鲜甜馈赠。入冬后,来一盅汽锅鸡,汤鲜味美,滋补温润,从胃暖到心,是昆明人刻在骨子里的养生仪式感。
铜锅牛肉
源于茶马古道的铜锅牛肉,是昆明人的“暖身神器”。厚实的铜瓢当锅,底下烧着炭火,导热超快,带皮黄牛肉切得大片,煮得软烂却不失嚼劲。清汤锅底喝着鲜,麻辣锅底够过瘾,再加点牛筋、牛杂,配着糊辣子蘸水吃,一口下去浑身发热。
菌子火锅
作为云南火锅的“顶流”,立冬喝一碗菌汤才算圆满。汤底用鸡枞、松茸、牛肝菌等十几种野生菌加土鸡慢熬,汤色金黄透亮,刚开盖香气就钻鼻腔。先盛一碗汤咂摸鲜味儿,再下竹荪、鸡油菌煮透,菌子吸饱汤汁后咬开全是自然馈赠的鲜甜。
腊排骨火锅
选用腌制风干的腊排骨,炖煮后腊香四溢,汤底金黄浓郁。加入番茄、虫草花、白萝卜等配菜,酸香与腊香碰撞出奇妙的层次。啃一块腊排骨,肉质紧实咸香;喝一碗热汤,酸鲜开胃,浑身都跟着暖和起来。一家人围坐一锅,吃的是烟火气,品的是冬日里的团圆味。
和珍浩 摄
羊汤锅
立冬补身首选羊汤锅!选用本地黑山羊,连骨带肉炖得酥烂,汤色奶白醇厚,撒把韭菜就香得流口水。蘸水是灵魂:糊辣子、韭菜花、腐乳按比例调配,羊肉裹上蘸水入口,膻味全无只剩鲜浓。
红油火锅
虽然是川渝风味,但昆明的红油火锅藏着本地巧思:锅底加了云南香料增香,辣而不燥。毛肚、黄喉七上八下涮好,配着折耳根油碟吃,解辣又添香。天冷时围坐一锅,听着红油咕嘟作响,寒意瞬间消散。
傣料火锅
想在冬天尝点鲜辣开胃的滋味,傣味火锅绝对不能错过!现舂的傣料锅底是灵魂,小米辣、香茅草、蒜末等食材在石臼里被反复舂打,香气完全释放。倒入锅中煮开后,鲜辣的气息直钻鼻腔。一口下去,酸辣开胃,既驱散了寒意,又唤醒了味蕾,仿佛一秒置身傣乡,舌尖满是热带风情。
臭豆腐牛肉火锅
发酵后的臭豆腐与卤牛肉同煮,汤底咕嘟冒泡时闻着"上头",吃起来却香到停不下来。牛肉吸足臭豆腐的咸香,再涮点青菜中和口感,越煮越入味。
酸笋鸡火锅
酸笋的酸香碰撞土鸡的鲜嫩,是云南算啦味道与火锅的完美融合。汤底酸辣开胃,鸡肉炖得脱骨,涮菜首选豆芽、魔芋丝,吸饱汤汁后一口入魂,天冷吃超解腻。
酸菜牛肉火锅
酸菜熬制的汤底酸爽够味,煮上新鲜切的黄牛肉片,肉质嫩滑不柴。酸菜的咸香渗透每一丝肌理,再加点红豆、腌萝卜,配碗米饭就能吃撑,妥妥的家常温暖味。
酸菜猪脚火锅
酸爽可口酸萝卜丝加上脆韧酸菜熬煮汤底,把猪脚的香味激发,腻味化解,先喝汤开胃,再夹起带皮猪脚沾点糊辣蘸水,周身马上暖洋洋。
虹鳟鱼火锅
如果说酸菜牛肉,是热情似火的“显眼包”,那虹鳟鱼火锅就是温柔如水的“白月光”。每一片虹鳟鱼都被切得薄如蝉翼,在乳白色的汤底中轻轻一涮,瞬间卷曲成花朵状,夹起一片对着灯光,鱼肉透光,肌理分明,美得让人不忍下筷。
先喝汤,再吃鱼,最后涮菜,那一碗汇聚了鱼骨精华的奶白色汤底,暖心暖胃,堪称冬日里的“神仙水”。
昆明的冬天
是红嘴鸥与银杏的浪漫邂逅
是枫香大道的斑斓童话
更是一碗热汤、一份酥点带来的治愈时光
在这个季节
不妨放慢脚步
让美景与美食共同编织一段温暖的冬日记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