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一说,增加了我们到阳朔去的迫切期待。26日下午,我们终于坐上了从桂林前往阳朔的豪华游车。在阳朔住了一宿,游览了四个景区。
(一)
下午,我们坐车直达阳朔漓江游览区,随即上了游船。
游船共两层,一层是每两排对坐的沙发,中间茶几,供放茶杯、零食等随身携带的物品;二层是没有座位的大空间。我这个因个人原因平时从不喜欢站的人,毫不犹豫地上了二层船。
二层船视野开阔,天工也作美,蓝天白云,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扬帆起航,尽享漓江风情。微风轻拂,清澈的江水如绸缎般流淌,光洁中透着丝丝波纹。站立在甲板上,感受着水波轻轻摇晃的节奏,与船身一起随着微波起伏,仿佛在与江水曼舞,悠然惬意。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江面上跳跃着一层细碎的金子,熠熠闪光。
江两边的树林茂盛葱绿,树根岸边,地头山坡,野花随处,五彩斑斓,竞相绽放。花朵沐浴着秋日的暖阳,眨巴着迷人的眼睛。微风带来花草的清香,柳技摇曳着纤细的身段,一幅动态画卷徐徐展开,溢满诗情画意。
远处群山如黛,连绵起伏,蜿蜒成一条巨大的卧龙,描绘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微风轻拂,游船破开荡漾的碧波缓缓前行,船上的游客宛如画卷中灵动的点缀。山水相依,欢笑声与浪花一同翩翩起舞,游船上的每一刻,都似在书写璀璨的篇章。正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诗言“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又如唐代诗人张若虚所吟“一江流水千幅画,两岸青山万首诗”。眼前这般如诗如画之景,引得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录视频,分享至抖音……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这胜诗赛画的美妙瞬间。
迎面一艘竹筏树叶般从远处飘来,近了,艄公轻点竹篙,竹筏划过江面时,像只灵巧的燕子,剪开一匹流动的琉璃,留下两道金色的涟漪。
另一艘游船与我们相遇时,两船上的游客们大声地呼喊、频频地招手致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体验,已刻印在了游客们那灿烂的笑容里。
(二)
下了游船,坐车大约十多分钟,来到聚龙潭景区,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金光闪闪的石柱,石柱背靠岩石,前迎游客,巍然屹立。柱身雕刻了九条形态各异的飞龙,龙身盘绕,栩栩如生,每条龙都镌刻着百万年淬炼的威严。其中四条龙的龙首共同托举着一颗红色石球,形成“九龙抱珠”之势,气势恢宏,尽显神威。
聚龙潭最耀眼的景点是溶洞。我们在洞口上船,坐行一小段水路后,下船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缓步前行,仿佛闯入了一个被时光精心雕琢的地下仙境。洞内幽深曲折,在彩灯的映照下,奇形怪石披上了一层梦幻的光晕,宛如神话般的龙宫宝殿。
溶洞内的钟乳石群,千姿百态,它们如倒挂的利剑,似凝固的瀑布,像悬着的珠帘,从洞顶垂落而下,晶莹的水珠沿着石尖滴答坠落,在静谧的洞穴中奏响空灵的回音。
一丛丛石笋从地面拔地而起,在绿色灯光的映照下,似高大的松柏,翠绿的竹海,形成了壮丽的“石林奇观。”
洞壁上的石幔,如轻纱般层层叠叠,褶皱间透出来的灯光,仿佛被微风拂动的帷幕。
石花在角落里悄然绽放,花瓣般的纹理,玲珑剔透,似冰雕玉琢,让人惊叹不已。
偶尔有一池静水,倒映着上方形似各种动物、植物的奇石,虚实交错,竟分不清是石入水中,还是水漫石上,奇妙无比。
最令人惊叹的是“龙宫玉柱”景观。洞顶悬挂着的钟乳石与地面拔地而起的石笋,遥相呼应,在碳酸钙水溶液与洞内环境的作用下,钟乳石向下生长,石笋向上延伸,经过百亿年的沉淀、积累,它们巧然相接,形成了如今巍峨的石柱,矗立在一片开阔的洞庭中央。柱身表面有烛泪状花纹,在蓝粉色灯光下,呈现出琉璃彩柱的壮丽。洞壁上密密匝匝的沟壑纹理,似巨龙游过的痕迹,又像大自然挥毫泼墨的画卷。四周形状多样的钟乳石群,在彩色灯光的映照下,可见红似珊瑚,绿如翡翠,黄若玛瑙,白赛积雪的钟乳结晶。洞内地下暗河流动,水面倒影五光十彩,光影交错间,呈现出梦幻般神奇迷离的景观。
电影《西游记》中“东海龙宫”就曾在此取景拍摄,该景也因此而闻名遐迩。旅友们在导游引导下,纷纷高坐龙位拍照留念。
“水晶宫”里的蓝吊灯,与钟乳石共舞;“玉风承露”景观呈现了“风栖王盘饮清露”的诗情画意;“老人守宝”、“古榕藏猫”、“鱼跃龙门”等每个景点的景物,因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皆活灵活现,生动逼真,令人拍案叫绝。
漫步在溶洞里,每一步都是在与一万年的地质对话,每一眼都是自然与文化的交融。走出溶洞,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水石竟也可以如此震撼人心!
(三)
从聚龙潭溶洞出来,已是七点多钟了,夜宿阳朔。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餐,驱车前往“侗家莫一奇峰”景区。
走进侗家.莫一奇峰景区,首先感觉到了侗族人们的热情好客,导游带领着我们一走进寨子,刚一走近,就有一些美女帅哥在楼前台阶上站成一排,帅歌手持我说不出名的乐器,配合美女们边唱歌边拍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楼前桌子上放了许多洒杯,邀请每个游客品尝她们自制的米酒,从不喝酒的我耐不住侗族姑娘的真诚与热情,也大胆尝试了一杯,还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浓烈。
接下来,导游给我们讲她们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人的建筑以榫卯工艺闻名,住房是依山傍水而建的干栏式吊角木楼.。一座楼一般为三层,二、三层住人,放物资,一层圈养牲畜。侗族人建造住房,就连高大多层的钟楼,整座建筑全是榫铆结构,无一钉铆。
侗族的女性,认为头发代表了人格尊严,解发洗发时,长发如“黑瀑布”般垂落,是侗族村寨的经典意象。所以,从小蓄发,一生不剪,并且有固定的发型。侗族女人的发型有两种,一种叫正髻,是发髻高耸于前额,用银木梳固定发尾;另一种叫偏髻,是发髻挽于左侧耳上。
第四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的图案,就是采用了侗族一位偏髻美女的头像。
导游还带领我们观看了一位侗族的长发妇女,并现场展示了梳头、固定发型的过程。一般如这么大年龄的妇女,头发已经较前稀疏且变白了,眼前这位侗族妇女,长发垂地,油黑锃亮,令人赞叹!
导游说,她们侗族女人的头发柔顺发亮,长黑不变,并非自然如此,她们有独特的洗发护发秘方。
告诉我们:她们是用糯稻干灰、茶油麸、淘米水等植物做原料洗发,用银梳子梳头,接摩头皮,并保持正确的梳头、接摩方法,还要坚持不懈。
导游说她们侗族有三怪,即头发能当帽子戴;耳环能当手镯戴;一把梳子传三代。佩戴银质饰品,是每个侗族女人的必备;侗族姑娘结婚时,娘家要送一把银梳子,象征一夫一妻,白头偕老。新郎要用银梳子给新娘梳头,表示婚姻的确定,对新娘的尊重,也是对夫妻恩爱幸福的祈愿。
她们侗族的男人们,必须具备会盖房或打造银饰的技术,这是侗族人生存的基本保障。导游带我们参观了银饰商场,介绍了侗族银饰加工的非凡技艺,教会了我们挑选和使用梳子的方法。
我国56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与文化,皆有可贵之处,均应受到保护与传承。
(四)
电影《刘三姐》是六十年代上映的一部现代影片,很受观众的青睐。影片讲述了壮族姑娘刘三姐,以歌为武器反抗地主莫怀仁的压迫,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故事。阳朔政府建造刘三姐大观园景区,有着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走进刘三姐大观园,一棵粗壮硕大的榕树迎入眼帘,这棵榕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树顶如盖,树杆向四周伸展,像张开双臂迎接游客的到来,本地人把这棵榕树叫“古榕迎宾”。广西壮族出了位歌仙叫刘三姐,刘三姐和阿牛哥对山歌相爱,是在榕树下,抛绣球定下了百年好合,美满了姻缘,人们又叫这棵榕树为“月老树”。
导游介绍,本地人们崇拜榕树,感觉榕树有灵气,看榕树为神树。榕树枝上挂满了的红丝带,表示认榕树为干爷爷,祈祷自己的子孙后代,平安健康。
树前面放有五个绣球模型,是壮族的定亲信物。每个绣球上由12个花瓣组成,代表一年有12个月,月月事事如意,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到这里旅游的人观看榕树的尊荣后,都要绕榕树转一周,用手摸摸树枝,寓意绕树行走可承接天地之福泽,接触树干可吸收生命力,家族兴旺,日子红火,福绵寿长。并口念俗语:转一转福气绕,摸一摸好运多。
榕树对面是演绎刘三姐抛绣球择婿活动的绣楼。
一幢古朴典雅的两层小楼,红色布幔与灯笼围楼装饰,显得绚烂喜庆,楼中间门匾“三姐绣楼”几个大字,金光闪烁,十分醒目。二楼上一位身穿粉红色壮族服装的姑娘,衣服上绣着精美的彩色图䅁,头戴绣有花纹的粉红色布帽,帽檐前悬挂着细密的小银链,后边垂挂着精致的流苏。这匠心独运的一身装扮,显得绚丽端庄,诗意浪漫,美丽迷人。她手捧大红绣球,若黄莺出谷,边唱山歌边舞绣球。裙衫飘逸,银饰叮当,柳腰轻摆舞妖娆,红唇微启笑如桃,歌声柔美婉怡,若天籁之音。
楼下观看的游客人头攒发动,捱三顶五,如痴如醉,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陶醉在仙女下凡的曼歌轻舞之中。男游客们更是瞪大了双眼,顶看美女手里的绣球,扎好了接绣球的姿势。只见嗖的一下,绣球抛出,一阵骚动之后,绣球落在了一位五六十岁的大叔手里,呼声笑声顿时响成一片。这位大叔笑容灿烂,抱着绣球大步流星地上了二楼。大叔与美女站在一起,向观众招手示意,两人握手后,大叔乐滋滋地下楼。下边拍照的,鼓掌的,叫好的,欢笑声雷动。表演精彩给束,热闹久久不息。
漫步于青石板路上,两旁是茂盛的绿竹和盛开的野花,古朴典雅的建筑,带着岁月的沉淀,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
刘三姐文化长廊里,莫府,介绍刘三姐生平事迹和民间传说的故事,生动感人,诗词歌赋,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边走边看,感觉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一幅壮族文化的画卷。
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尊刘三姐雕像,她宛如从山歌中走来的精灵,穿一身壮锦长裙,手捧绣球,亭亭玉立,飒爽英姿。发间银饰闪着雪亮的光芒。她面带微笑,眉宇间流露着聪彗与机智神情。微扬的嘴角仿佛正在唱着那句“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个边和一一”的山歌。最妙的是那双人会说话的眼睛,饱含深情,让每个驻足的人耳边都能响起那穿越千年的天籁之音。
驻足于一泓清彻如镜的湖边,远处喀斯特峰林如黛,近处碧波倒映着山影,湖中鸳鸯戏水,岸边垂柳曼舞。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缕缕斑驳光影,微风轻拂,光影时而拉长,时而缩短,如同能歌善舞的小精灵。几位游伴不约而同站成一排,把美好定格在了这人间仙境之中。
演出剧院内,我们亲眼目睹了著名书法家陈龙的现场书法展演。一位中等身材,相貌平平的中年男子,台上从容地准备好笔墨纸张,以胸有成竹的惊人之势,抬肘挥腕,在宣纸上,笔走龙蛇,挥毫泼墨,一气呵成。最后一笔落下,台下爆发出雷鸣般掌声,经久不息。作品“马到成功”铁画银钩,笔精墨妙,人们对陈龙大书法家的深厚笔动及精彩展演,赞叹不已。
接下来欣赏了壮族帅男靓女们的对山歌和舞蹈表演。演员们绚丽多彩的壮族服饰,出场就使人们眼前一亮,姑娘的婀娜身材,俊秀相貌,帅哥们的阳刚、自信,他们对山歌的真情流露与洒脱自然的民族舞表演,柔美动听的歌声,给人以美的享受。互动情节,让观众席上男士们到台上,和壮族姑娘对唱山歌,体验了一下壮族人们的风土乡情,从而传播了壮族文化。
剧院外的抖鸡表演,更有一凡情趣。两只公鸡登上赛台,立刻进入状态,羽毛耸立,目光炯炯,朴棱朴棱翅膀,使出无影飞腿,直冲对手。一会儿两只公鸡又扭打在了一起,一副你不放松,我也不罢手的架势。公鸡的勇猛机敏,瞬间赢得了笑声与唱彩。
大观园的每一处景观都在诉说着刘三姐的动人故事与壮族文化,彰显着壮族人们的乡土风情。人们敬重刘三姐,歌颂刘三姐,更应该向刘三姐学习,在逆境中勇于发声,用智慧和良知守护公平,维护正义的精神。
湘桂旅游一趟,经历了给伟人敬献花篮的激动,赏甲天下山水的快乐,观溶洞奇石的震撼,了解少数民族文化,长了见识。虽然累点,但开阔了眼界,愉悦了心情,锻炼了身体。我觉得旅游是生活的调味剂,有时间了,有机会了,出去走走,挺好。
作者简介:董连英,网名“骆驼草”,洛宁县退休教师。
#湘桂游记# #迪气苗寨聚龙潭水滴石穿自然风景# #尤三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