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49岁知名登山男博主“涛哥”,在青岛崂山大流顶“鲫鱼背”路段失足坠亡,遗体最终通过载重200公斤的工业无人机吊运下山。作为运营着2000人登山群的“老驴”,涛哥在户外圈颇具名气,常发布徒手攀岩、悬崖倒立等惊险视频。
要知道,事发时崂山阵风达到了7级,“鲫鱼背”路段岩脊宽度仅容半脚,下方则是150米深谷,而崂山野路因常年潮湿多雾,花岗岩表面覆盖的苔藓层让摩擦系数,堪比“抹油的玻璃”。据崂山消防救援站数据,在当地山地救援中,81%涉及野路探险,并且该区域是公认的事故高发区。
遇难全过程曝光后,网友评论呈现出一边倒态势,多数网友表示:“不值得同情”,争议焦点集中在涛哥无防护的冒险行为,以及其以流量为导向的登山模式。
其实,涛哥的悲剧并非毫无预兆。在事发的前一天,他刚带队完成崂山北九水线路探路,当晚又连续上了12小时夜班,而在6日清晨6点,他便在群里发布集结定位,据同行山友回忆:他曾抱怨“头有点昏”,却仍旧坚持带队出发。
尤其关键的是,他的装备存在明显漏洞,在其最后一条朋友圈展示的登山包中,塞满了5部拍摄设备,3个充电宝和能量胶,却唯独没有头盔和安全绳,脚上穿的还是磨损严重的登山鞋,他甚至开玩笑说“这双鞋该退休了”。
在“鲫鱼背”路段,为给队员示范,涛哥在未系安全绳的情况下侧身横移,最终因右手抓握的岩点突然脱落,身体失去平衡坠入深谷。彼时,7级阵风加剧了攀爬难度,而风化严重的岩体本就暗藏风险,多重因素叠加,最终酿成了这场惨剧。
涛哥的登山行为,早已偏离了户外探险的本质。定居青岛后,他将账号更名为“涛哥山友会”,视频风格愈发惊险,天茶顶悬崖边倒立,风化岩壁上“飞檐走壁”,带领20多人无保护通过“魔鬼坡”,一条配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没有保护的人生”的视频,更是获赞20万。
谁能想到,流量背后则是明确的利益驱动。他的登山群实行“狼性管理”,提议使用安全绳会被嘲讽为“怂包”,新成员必须通过无保护攀爬5米岩壁的“入群测试”,而每周三次的AA制组团登山,每人每次收费50元,结合2000人的群规模,估算月入过万。
面对网友“这视频适合中午发”(意为早晚要出事)的善意提醒,涛哥直接回怼“你年纪轻轻就卧床等噶了吗?”,彼时的傲慢与戾气,在两天后变成了残酷的预言。更具讽刺的是,他手机中还存有未发布的“登山安全十大准则”文稿,其中写道“永远对大山保持敬畏”,但他却未能践行半句。
涛哥的悲剧,折射出当下户外圈的普遍问题。据可靠数据显示,崂山景区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约5%会选择未开发的野路探险,而这些所谓的“魔鬼路线”,恰好成为事故高发区。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混淆了“探险”与“冒险”的边界,探险是基于专业装备,充分准备和对自然的敬畏,而冒险则是忽视风险,盲目逞强的侥幸心理。涛哥的登山群生态,更是误导了不少参与者,将无保护攀爬视为“勇敢”的象征,却忽视了生命安全的底线。
49岁的生命定格在崂山的悬崖峭壁间,涛哥的悲剧给所有户外爱好者敲响了警钟。这场悲剧并非单纯的“意外”,而是个人安全意识缺失,社群生态误导与流量利益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户外探险的意义,从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探索未知,挑战自我,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专业的装备,充分的准备,理性的认知,才是探索路上最可靠的保障。毕竟,真正的勇者,不是敢于挑战生命极限,而是懂得在自然面前保持谦逊,用科学防护守护探索的自由。你如何看待登山博主为流量冒险的行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