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循着潇水的蜿蜒脉络,我先探访了道县葫芦岩渡口,偶然听闻两公里外还藏着一处茶源红军渡口。驱车片刻便抵达目的地,这片位于潇水上游沱江中段的土地,既透着自然的清润,更藏着厚重的红色记忆。
沿河岸缓步前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兼具古朴与肃穆的建筑。当地老乡告诉我,这处如今的庙宇,70年代曾是村里的学校,经翻修后恢复庙宇形制,而在1934年,这里正是红六军团与红九军团抢渡潇水时的指挥部。推门而入,墙上镶嵌的纪念标牌、留存的红色标语与详实简介,静静诉说着当年红军在此运筹帷幄的峥嵘岁月。
重走茶源红军渡口。(图源:红网论坛@花滩河边)
走出指挥部,青石铺就的码头顺着地势延伸至河边,历经修缮的石阶依旧保留着原始的肌理,每一级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码头旁,红军军旗雕塑巍然矗立,旁边的浮雕生动再现了红六军团、红九军团将士们渡江的壮烈场景,线条间尽是奋勇向前的力量。彼时的潇水江面虽仅三十余米宽,却水流湍急、深不可测,当年红军正是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打捞起被敌人沉入河底的船只,搭建浮桥才顺利渡江。
秋色里的峥嵘印记。(图源:红网论坛@花滩河边)
10月的潇水格外清澈,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对岸杂树丛生、植被繁茂,构成一幅静谧秀美的画卷,比葫芦岩渡口更添几分清幽。想象九十余年前,这里的树木茂密高大,绝佳的隐蔽性让此处成为红军突破封锁的理想渡口。岸边不见喧嚣的游客,唯有几位当地农人在洗衣濯足,还有一对钓友静坐垂钓。这份闲适与当年的紧急战况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如今和平生活的珍贵。
隐蔽处不再藏兵,清水边只剩钓影。(图源:红网论坛@花滩河边)
从码头出发,沿笔直的村道前行数十米便是林源村。村子外围是连片的茶林,河边则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这座曾经的古村虽已翻新成新村,但老乡指着两栋保存下来的老宅告诉我,这是当年村里富户的宅院,红军渡江过来后曾在此休整驻扎。抚摸着老宅的斑驳墙壁,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军民同心的温情。
茶林稻浪间,藏着红军的旧院墙。(图源:红网论坛@花滩河边)
离开时,夕阳为潇水镀上一层暖光,渡口的雕塑与古宅在暮色中愈发清晰。茶源红军渡口没有热闹的人声,却以山水为卷、以史实为墨,将红军的英勇与军民的深情镌刻在潇水之畔。这次初访,不仅邂逅了暮秋的美景,更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那些流淌在岁月里的红色记忆,终将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图文/红网论坛@花滩河边)
征集公告:初冬暖意·时刻相伴|这个冬天,邀您做湖南的“温暖记录者”
立即投稿:岁暖时刻|初冬寻景×晒图解锁城市美好 网友优秀作品投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