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它西据高原,东邻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古代通洛阳、达长安的军事要冲。2000年9月,函谷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函谷关始设于周代,初为桃林塞。后被秦国所占,在此建立防御城池,以抵御六国进攻。汉代,函谷关城转化为行政建制,城池被扩大,设弘农郡郡治,其地位与京兆尹齐名。函谷关西至潼关120里,史称“百二河山”,“其地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绝谷深委,峻坂迂回,崤函之险实甲天下矣。”两关之间的函谷古道深险如函,幽森漫长,犹如黄土塬岭中一道天然裂痕。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函谷。道内车不双轨,马不并鞍,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说。
除此之外,函谷关还与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有着浓厚渊源。这位2500多年前的先贤,在函谷关前灵山秀水的浸润下,睿智和灵感得以最大限度迸发,写下了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书中,老子阐述了天道与人道,即“道”与“德”的辩证关系,提出“道法自然”的理念,倡导回归先天纯粹本能的道德主张,由此奠定了老子道教鼻祖的地位,让函谷关获得了“道家之源”的神圣称号。《道德经》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被誉为“万经之王”,也使函谷关因“名人、名著、名关”的独特组合,成为灵宝最著名的游览胜地。
函谷关承载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悠久与厚重。历史上,无数王侯将相、文人墨客曾驻足于此。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史学家司马迁,以及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白马非马”等成语典故,也源于此地,释放出夺目的文化光华。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雄关要塞,函谷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率领六国联军伐秦,秦军依托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和“安史之乱”中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等著名战争,都发生于此。抗日战争期间,数万日军由此向西进犯,当地军民在关前同仇敌忾、顽强抵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函谷关也成为全民抗战的又一历史见证。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岁月流逝,函谷关旧貌焕新颜。如今,这座古老而雄伟的雄关逐渐焕发出别样魅力与生机。昔日金戈铁马的悲壮场面、烽火硝烟的弥漫,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唯有风采依旧的关楼默默矗立,似乎仍在回味着曾经的辉煌与荣光。(姜涛)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责编:蔡仲鸣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微信推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