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部署的重点任务中强调,要“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滋养崇德向善文明城市的肥沃土壤。同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强劲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也将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普查—保护—活化利用—监管”全链条工作注入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科技助力高效普查,筑牢保护根基。
普查是历史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遥感图像机器学习技术,可快速摸清全域城乡传统肌理的保存状况。在多数据来源的高精度航拍等图像资源共享的有效支撑下,培育机器识别具有类似形态特征的辨识能力,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析大区域航拍或遥感图像,识别结果即具有一定规模、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城乡传统聚落肌理片区。这项技术突破解决了传统人工普查效率低、覆盖不全的痛点,为法定保护名录认定与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提供量化数据支撑。
——数字化测绘建档,推动保护升级。
通过构建标准化、结构化的数字档案系统,能够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信息的永久保存和精准保护。基于高精度的三维激光扫描、点云矢量化等数字技术,可“复制”历史建筑,获取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详细图纸,直观地观察到建筑的细微损伤和变形,为单体建筑的保护和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针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等更大规模的保护对象,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倾斜摄影建模与地面全景影像的拍摄,进行地空720度的透视、体检,系统记录城市文化遗产的基因,为保护修缮、更新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大数据驱动活化利用,激发文化活力。
近年来,众多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保护整治工作,部分街区迈入管理运营阶段。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能够对街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活力进行客观、量化的评估,为街区的活化利用提供有力指导。
通过提取POI(兴趣点),可全面了解街区的业态分布、文化设施设置以及各类商户经营情况;借助百度搜索词条与百度指数,能深入掌握街区在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影响力;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可清晰了解人群特征与出行时间,以及空置情况;通过大众点评等网站评价,可准确把握访客口碑、特色的认知以及受欢迎的季节等信息。基于这些数据,能够实现找准街区痛点、明确文化定位、优化业态布局等,不仅适用于后评估阶段的跟踪评价,在运营启动之初也可凭借其精准的洞察力,有针对性地提升街区活力。
——数字管理与智慧监测,守护文化遗产。
在文化遗产管理的复杂体系中,新技术正带来深刻变革。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可视化展示技术等技术,构建全面数字化、信息化的智慧平台,打造“一张图”展示、项目审查管理、文化遗产检查巡查功能模块,推动保护管理工作方式与流程的优化、归档数据的标准化等,为各级领导决策管理提供权威的参考数据和智能决策支撑。
除了高效管理,对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测预警同样重要。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运用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实现基于遥感的街区肌理动态监测。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基于最新遥感影像查询与多时序遥感影像自动获取技术,通过多时相遥感影像智能解译结果对比,可监测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肌理变化情况,加强拆除建设管理与预警。
把握数字变革机遇,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保护管理、实施管控等全周期工作的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从全域统筹视角引导地方从“大拆大建”向“精细织补”实施管理转变,让历史文化遗产涵养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底色。
张捷系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与自然资源研究所所长;尹文瑜系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与自然资源研究所研究专员;王攀系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与自然资源研究所规划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