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区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中西部,东接锦江区,南连武侯区、双流区,西邻温江区,北抵金牛区、高新区西部园区。青羊区是成都城市“原点”,汇聚成都主城区三分之二以上文旅资源,文博场馆云聚,文艺院团众多,是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辖区有国家AAAA级景点3家,AA级景点1家,有公元前141年文翁创办的“文翁石室”,有承载古蜀文明的金沙遗址、诗圣故居杜甫草堂、道教圣地青羊宫、都市禅院文殊院、传承老成都原真文化的宽窄巷子、展示唐风汉韵的琴台故径、彰显民族之魂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地“锦绣工场”及商代船棺遗址、十二桥遗址、“东华门遗址”,聚集始自古蜀,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精髓,国家级“非遗”蜀锦、蜀绣、漆器、银丝花发源于青羊区域。#四川#
历史沿革
青羊区得名源于区内著名道观青羊宫,相传道家始祖老子曾居于此,初名“青羊肆”,三国蜀汉时期改名“青羊观”,唐代改作“青羊官”,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地域为商周时期古蜀国地,是杜宇、开明王朝都城核心区,秦汉、隋唐蜀郡治所,西汉、三国蜀汉、成汉、五代前蜀后蜀等王朝都城,为历代古成都县城区及近郊。公元前316年秦灭古蜀国,以古蜀国地设蜀郡,在古蜀国旧都一带置成都县,为蜀郡治所。公元前310年,蜀相陈庄初筑成都城(大城)。公元前285年,张若任蜀郡守后,补筑大城,继以大城西墉为其东垣修筑少城(小城),并将成都县署移至少城内,今青羊区地域为古成都县城区西半部及近郊。李冰执蜀期间(前277一前238年),疏“二江”(郫江、检江),穿“石犀溪”(联通郭江、检江的人工河渠),建“七桥”(万里桥、江桥、笮桥、市桥、冲治桥、长升桥、永平桥)。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重筑成都城,向北向东拓扩,将秦小城、大城合围在内,呈现“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景象。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分成都县东偏区域置蜀县(758年易名华阳县),两县共治一城,青羊区地域为古成都县城及近郊。从西汉、三国蜀汉、成汉到五代前蜀后蜀,古成都县均为国都,青羊区地域为国都核心区域。古成都县历代为京、郡、道、州、府、路的附郭。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明廷耗时8年在前蜀王宫苑区(今西御河街道辖区)修筑蜀王朱椿王府(习称“皇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川提督年羹尧按清制于大城之西增筑少城(又名“满城”,今少城街道辖区)。成都县城再现秦汉以来“两江合抱、三城相依”格局。民国初,先后拆除少城和皇城,使三城合一。自秦兴建成都大城2300多年来,成都城市或毁而重建,或扩而新建,城址从未迁徙,“成都”一名从未改变,青羊区域实为成都“源城”。
西城区域属古蜀国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以蜀王旧都一带置成都县。公元前311年筑成都城。《华阳国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张)若徙置少城内。”从此少城与大城并立。西城区域属成都县,此后2000多年相沿无改。刘宋时期(420-479),成都县侨置怀宁、始康、永宁、宋兴4都及永昌县。南齐(479—502),于县侨置安兴、永宁、始康、怀宁4郡及水昌县。梁(502一557),于县侨置怀宁、安兴、永宁3郡及永昌县。西魏(535-557),于县侨置怀宁、安兴、永宁等郡,省永昌县。北周(557-581),成都县侨置宁蜀、怀宁、安兴、永宁等郡,均废。唐贞观十七年(643)分成都县东偏置蜀县(758年蜀县改为华阳县),形成两县共治一城的格局;武后垂拱二年(686),分成都县西置犀浦县。清康熙九年(1670),华阳县并入;雍正四年(1726)华阳县析出复置。
民国10年(1921),成都、华阳二县城区分出,合并设置成都市政公所。民国17年,建置成都市,下设东、南、西、北、外东5个区。民国34年,成都、华阳两县近郊部分划入成都市,改设14个区。
1950年,成都市属川西行署,7月,14个区调整为8个区。原第一、二区合并设立第一区,原第三、四区合并设立第二区,原第五、六区合并设立第三区,原第七、八区合并设立第四区,原第九、十、十一区合并设立第五区、第六区,原第十二、十三区合并设立第七区,撤销原第十四区设立第八区。1951年8月23日,8个区又调整为6个区。原第一、二区合并为第一区;原第三、四区台并为第二区;原第八区和新划入成都县太平乡之一部,青龙乡之大部及驷马乡之全部为第三区;新划入成都县青龙乡之一部,华阳县兴隆乡、保和乡之全部及得胜乡之大部为第四区;原第五区之全部及新划入的华阳县得胜乡、永丰乡之各一部,桂溪乡之一部为第五区;原第七区之全部,原第六区之一部及新划入的华阳县永丰乡大部,成都县西城乡之全部,青苏乡、城区乡之各一部为第六区。1952年撤销行署,成都市直隶四川省。1953年5月20日,6个区又调整为东城区、西城区、望江区、万年区和龙潭区。西城区正式建置。1990年12月底,成都市区划调整,将西城区、东城区、金牛区划分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1991年元月西城区撤销建立青羊区。
行政区划
民国11年(1922),成都市政公所下辖32镇,城内辖24镇。西城区域有仁厚、少城、平安、西大、实业、黄埔、五岳、北大、蓥华、万里、青羊、万福、光华13镇。民国33年,成都市政府废镇设区。
1953年西城区始置,在街道建立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黄瓦街、西马棚、隆盛街、大坝巷、骡马市、祠堂街、斌升街、青羊横街、北巷子、乡农市后街、宁夏街、簸箕街、东通顺街、天星街、鼓楼南街、白家塘街16个街道办事处。
1954年2月,建立西御河沿街街道办事处。1958年2月,东城区的浆洗街、汪家拐街、西御西街街道办事处划入西城区,同时新建火车站街道办事处。3月,撤销骡马市、斌升街街道办事处。
1959年8月,撤销西御西街、大坝巷街道办事处。西御西街街道办事处所辖街道分别并入汪家拐街、祠堂街街道办事处,大坝巷街道办事处所辖街道分别划归鼓楼南街、西御河沿街街道办事处。同年,西马棚街道办事处并入黄瓦街街道办事处,原所辖八宝街、西大街划入宁夏街街道办事处。
城市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组织形式,与街道办事处并存。1960年3月,建立7个城市人民公社,共下辖17个分社:(一)宁夏街人民公社,由宁夏街、北巷子、白塘街分社组成;(二)黄瓦街人民公社,由黄瓦街、西御河分社组成;(三)草堂人民公社,由青羊宫、乡农市、浆洗街分社组成;(四)驷马桥人民公社,由簸箕街、天星街分社组成;(五)万福桥人民公社,由西北桥、万福桥、火车站分社组成;(六)金河人民公社,由祠堂街、汪家拐街分社组成;(七)鼓楼人民公社,由鼓楼南街、东通顺街分社组成。
1961年9月,区委按街道办事处重新任命了领导,城市人民公社已名存实亡。
1961年9月,建立万福桥街道办事处。
1962年8月,建立驷马桥上街、忠烈祠西街、西安南路街道办事处,恢复斌升街街道办事处,复置隆盛街街道办事处改称北大街街道办事处。
1963年,梁家巷街道办事处成立,1964年并入簸箕街街道办事处。
1968年7月一12月,街道办事处改为街道革命委员会,21个街道办事处即解放南路(原浆洗街)、上汪家拐街、胜利西路(原祠堂街)、斌升街、青羊辖区(原青羊横街)、北巷子、红光中路(原乡农市后街)、西安路、新华西路(原宁夏街)、解放北路(原簸箕街)、解放中路(原北大街)、东通顺街、人民北路(原万福桥)、曹家巷(原天星街)、解放桥(原驷马桥)、火车站、忠烈祠街、鼓楼南街、白家塘街、西御河沿街、黄瓦辖区等更名为街道革命委员会。
1971年5月,市辖黄田坝革命委员会划入,与西城区街道革命委员会建制相同,1973年5月划出复置。
1978年8月,21个街道革命委员会复改为街道办事处。
1982年1月,将解放南路、胜利西路、红光中路、解放北路、解放中路、解放桥6个街道办事处依次更名浆洗街、祠堂街、乡农市、解放路、北大街、驷马桥街道办事处。
1983年7月,火车站街道办事处析置肖家村街道办事处。
1987年3月,建立青羊北路街道办事处和四川工业学院办事处。10月,市辖黄田坝办事处划属西城区,称西城区黄田坝街道办事处。
1988年12月建立西南交通大学小区街道办事处。至1990年底,共有新华西路、北巷子、北大街、白家塘街、黄瓦街、西御河沿街、青羊正街、乡农市街、浆洗街、解放路、曹家巷、人民北路、火车站、祠堂街、上汪家拐街、鼓楼南街、东通顺街、斌升街、西安路、驷马桥、忠烈祠西街、黄田坝、肖家村、青羊北路、西南交通大学小区街道办事处和四川工业学院办事处等26个街道办事处。
1990年12月,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前,西城区共辖新华西路、北巷子、北大街、白家塘街、黄瓦街、西御河沿街、青羊正街、乡农市街、浆洗街、解放路、曹家巷、人民北路、火车站、祠堂街、上汪家拐街、鼓楼南街、东通顺街、斌升街、西安路、驷马桥、忠烈祠西街、黄田坝、肖家村、青羊北路、西南交通大学小区和四川工业学院26个街道办事处。
区境四至走向为:东连东城区。自驷马桥沙河西侧南下,经解放路一段东侧之平福巷、马鞍山二居民点东缘,又从一环路北四段南侧起,顺府青路一段西侧往南,在红星路一段西侧经莹华寺街、方正东街、人民东路北侧,再沿人民南路一段往南经红照壁街、南大街西侧,以及浆洗街、洗面桥东侧之补家村、利民巷、农村1-6路的东缘,到一环路南四段东端止。
南、西、北三面与金牛区接壤。其走向:南自一环路四段南侧与金牛区永丰乡交错接壤:西自金鱼村、营门口路、一环路西三段一线交错与金牛区营门口乡、抚琴街道办事处辖区交界:又西从光华村街东向,经青华路、青羊正街至一环路西二段一线交错与金牛区苏坡乡辖区接壤:再从百花大桥起,往南经一环路西一段至高升桥(接一环路南四段)一线与金牛区永丰乡交界:北自营门口路西门车站起,东经一环路北一段、沙湾路、交大路、群星路、二环路北二段、火车北站、驷马桥,再北折与驷马桥至洪山路北侧,沿线与金牛区营门口乡、洞子口乡、青龙乡辖区接壤。
1990年9月21日始,西城区委、区政府按照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报经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要求,历时3个月,经过调查摸底、作好准备,学习动员、输送干部,落实调整、实施交接,完善区划体制、处理遗留问题四个阶段的工作,完成行政区划调整,组建新的青羊区。
本着“成境连片,不留飞地;界限分明,便于管理;减少振动,有利发展”的原则,确定新的青羊区与锦江、金牛、武侯3个区的边界划分,并对部分街道、乡村相互交叉的13处边界进行微调。按照调整方案,从西城区成建制划入金牛区的街道办事处有驷马桥、曹家巷、解放路、火车北站、肖家村、人民北路、北巷子、西安路、青羊北路、乡农市、西南交通大学小区和四川工业学院12个街道办事处;划入武侯区的有浆洗街街道办事处。 从金牛区成建制划入青羊区的有苏坡乡和文家乡。至此,青羊区共辖原西城区的13个街道办事处和从金牛区划入的2个乡(街道办事处)。此外,在金牛区境内保留原西城区所属的区委党校、西城区体育场和区物资局三个单位。
区划调整后,新组建的青羊区约有452251人(其中农业人口64469人)、土地面积约74.38平方公里(1991年底青羊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总人口为447395人、土地面积为67.78平方公里)。区境四至为:东与锦江区毗邻,南与武侯区相望,西与双流县、温江县相望、接壤,西北与郫县相望,北与金牛区接壤、相望(详见第一章第一节位置)。新组建的青羊区辖15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乡政府,即东通顺街、忠烈祠西街、鼓楼南街、北大街、白家塘街、新华西路、西御河沿街、黄瓦街、斌升街、祠堂街、上汪家拐街、青羊正街、黄田坝、苏坡桥、文家场街道办事处及苏坡乡、文家乡政府。区划调整后,青羊区始有农民、农村和农业这块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为全区的发展带来历史机遇,提供广阔的地域和发展空间,翻开新的发展一页。
随着城区规模向城郊扩展,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94年6月28日新成立青羊区石人街道办事处。
1999年1月,武侯区管辖的大石东路、大石西路行政区域全面移交青羊区管辖。
2001年10月,区委区政府实施全区机构改革,除对行政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调整精减外,并报经市政府批准,将原有的16个街道办事处(乡)调整划分为14个,即太升路、草市街、新华西路、黄瓦街、西御河、汪家拐街、府南、草堂、光华、金沙、东坡、黄田坝和苏坡乡(含苏坡桥街道办事处)、文家乡(含文家场街道办事处)。这次调整,使全区街道办事处的设置更加合理,且突出地域特色和优势,显现历史文化名城氛围。
2004年7月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展“撤乡建街道,撤村建社区”的工作,苏坡、文家两乡政府建制撤销,改设苏坡街道办事处和文家街道办事处。随之,两乡的农业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2005年1月25日,黄瓦街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少城街道办事处,凸现“古少城”历史地域特色。至此,青羊区共辖14个街道办事处。
2005年1月25日,黄瓦街街道易名为少城街道;2019年10月至12月,青羊区按省市部署开展行政区划改革,将14个街道撤并调整为12个,即撤销4个、调整合并8个、新设置2个、不作调整2个,调整后辖草市街、西御河、少城、草堂、府南、金沙、光华、黄田坝、苏坡、文家、蔡桥、康河12个街道79个社区,2020年1月1日按新建置运行;2020年4月至6月,区委区政府制发《青羊区推进社区体制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将79个社区调整为67个。截至2023年年末,青羊区辖街道12个、社区67个。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