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水寒山
浮盖山,也是一座被徐霞客尤其看中的奇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五次入闽,两次在浮盖山停留,并在山中的唐代临济宗(禅宗五家之一)古刹大云禅寺写下较长篇幅《游浮盖山记》,用“石痕竹影,娟然可爱。峰峦环列,此真独胜”来形容浮盖山,赞其有“怪石拿云,飞霞削翠”之独特景致。



徐霞客之前,另一位在浮盖山逗留的历史名人,是唐代日本真言宗(密宗)的开山祖师空海法师,地点同样是在大云禅寺。空海法师与传教大师最澄(天台宗)共同奠定了日本佛教的基础。空海法师是个传奇人物,也是一位旷世奇才,集高僧、学者、艺术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船队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流了34天,最终在今福建霞浦登陆,尔后陆路北上前往长安,翻越险峻的闽浙山地,浮盖山大云禅寺是他的借宿与礼佛地。空海法师是“入唐八家”之一,将唐朝的文化与繁华复制去了日本。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是东海之上的一方海盗,后来接受明朝的招安出任福建总兵,长期控制着闽浙赣三省的咽喉仙霞古道,驻兵古道上的关键关隘枫岭关,以及枢纽城镇廿八都,浮盖山是郑成功随父亲的狩猎地,廿八都枫溪十景中的”狩岭晴岗“据传由此而来。



浮盖山又名仙盖山,是仙霞岭山脉与武夷山脉的重叠处,虽说是三省交界,江西侧名气不大,开发最早的是浙江江山一侧,现为国家4A级景区,福建浦城一侧开发较晚。浮盖山被公认为闽浙两省的天然界碑,离江山廿八都镇与浦城盘亭乡距离均为9公里,空海法师、徐霞客借宿过的大云禅寺,在浮盖山南麓,浦城盘亭乡柳墩村的山腰幽谷之中,故徐霞客所描述的磊石洞群,估计多半篇幅是在南麓。



浮盖山属古老的花岗岩地质奇观,密布的磊石、洞穴地貌为最突出的景观特征,浦城侧浮盖山由三部分景区组成,江山侧则止于会仙亭。我自江山侧上山,首遇的便是这条由巨石磕碰出来的自然野趣之路,因形似莲花盛开而得名莲花洞,洞口巨石上书“大块假我”,此处是借用了李白的文字精华来应景,出自“大块假我以文章”一句,直译过来是“天地大自然将锦绣斑斓的美景馈赠给了我”的意思。


过莲花洞后必经“叠石寺”,叠石寺为浮盖山三大寺之一,建于明崇祯年间,由刑部郎中宪大夫徐日葵兴建,供奉的是药王,故又称药王庙,但叠石寺远非是一座孤立的寺庙,因其旁边天然的三叠石而得名,寺南磊石形成长达数里的“地下迷宫”。浮盖山上诸如此类叠石迷宫比比皆是,正如《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载:“洞皆大石层叠,如重楼复阁”,据传浦城侧的石龙洞更为神奇。
奇石三叠亦可理解为“三生石”,我听的最多是年轻人口中的这三个字,她们喜欢在叠石旁边站一站,这三个字关乎“此生不够,愿有来世”的极致浪漫,关乎时间、缘分、承诺与命运的中国独有文化符号。




浮盖山主峰峰顶(这里可能存在认识偏差)“盘石垒叠,下者如盘,上者如盖”,故名“浮盖山”,浮盖石如一顶官帽,又名纱帽岩,高洪波曾题词:“头上三千烦恼丝,桂冠一顶是浮盖”。山虽因浮盖石盛名,却不是浮盖山的最高峰,再往上是另一个磊石洞群“刀币洞”,洞内有一小片岩体形状刀币,岩石多年遮荫,多雾潮湿,所以也是绿苔与树根的吸附之所。



我是奔着“望三省”石去的,经过点石为池的“天池”,这可能是天下最小的天池。浮盖山以石为魂,“拳头石”、“观音石”、“鳄鱼嘴”、“蛙石”等岩石的奇妙依次排开,“望三省”石位于海拔900米处,向南是福建,北向是浙江,西望是江西,故有一脚踏三省,一眼看尽三省千般景的说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