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文罡 通讯员 杭建宣
青山为琴,奏响生态宜居的底色;绿水为弦,拨动城乡融合的韵律;茶稻为韵,吟唱产业兴旺的诗篇。
在《富春山居图》卷首处,富春江的潋滟波光间,富阳“稻香茶韵·安养云顶”县域风貌区立足“文化同源、山水同貌、产业同频”的天然肌底,以“一片叶子”的清香与“一粒谷子”的饱满为双核引擎,牵引出了一方水土的富足与安宁。
数字赋能,茶山稻田飘出共富新香
安顶山,这片滋养出明代贡茶的土地,如今正沐浴在数字科技的春风里。昔日的茶农看天吃饭,今日的茶园却拥有了“智慧大脑”。物联网设备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实时感知着茶树的健康;溯源系统则为每份茶叶赋予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透明。
变革不止于技术。随着杭州里安茗茶文化有限公司的成立,“村集体+公司+茶农”的创新模式盘活了350余亩优质茶园,让116户茶农户均年增收8万元。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助力村集体创收超300万元,同比增长高达620%;带动民宿、农家乐创收600余万元,较前几年增长280%。
“绿叶”可变“金叶”,田园沃土同样能孕育出无限可能。走进渔山乡,省级粮食功能区的“金字招牌”正被擦得锃亮,一场从“传统农耕”到“综合种养”的绿色革命已然开启。杭州巨星农业巧妙利用冬闲田养殖小龙虾,让“一田双收”成为现实,亩产收益提升840元,目前全乡综合种养面积已达1100亩。
此外,“杨先生糕点乐园”的落户,则书写了又一篇“点土生金”的传奇。占地24亩的低效工业用地摇身一变成为集研发、智造、体验、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建成后不仅能为300个本地家庭提供了就业岗位,未来还将联动1500亩稻米试验基地,构建起一条“从田间到车间”的完整产业链,让渔山的稻香,飘得更远。
绿道为线,绘就可游可憩生态画廊
一条蜿蜒50公里的林道主环线,如一条翡翠丝带,自渔山乡卷首生态农业观光园轻盈铺展,将墅溪村的古韵、渔山溪的清冽、林峰山的秀蔚串珠成链,形成环抱两乡镇的“百里生态走廊”,将曾“养在深闺”的山水资源,变成了可游可憩、可感可触的鲜活体验。
建设者们以匠心贯通断点,沿途增设了多个兼具休憩与观景功能的骑行驿站和观景平台。它们如同精心点缀在整条丝带上的装饰,为每一位到访的旅人提供驻足小憩、补充能量的贴心服务,与凭栏远眺、将云海、梯田、村落、江流尽收眼底的绝佳视角。
不止于此,绿道贯通,连接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发展的思路。“有机更新”的先进理念为这条生态动脉注入了可持续的活力,在社会资本的加持下,一处沿线闲置农房被改造成了名为“野岭上小院”的宝藏村咖,它既保留了原有的夯土墙、木衍构架的传统肌理,又融入了落地窗、户外庭院等现代设计。在这里,你可以倚着木质栏杆,将连绵青山框成近在咫尺的画作;也可以手捧一杯浓香,与三两好友闲话天地;甚至可以走进开放式厨房,亲手烹制一桌刚从田间采摘的农家菜肴。
此时此刻,它已从单纯的消费空间,跃升为“乡村多元生活场”,以“一个咖啡馆”的“小切口”,做活了“绿道经济”的“大文章”,实现了引流增收的经营效益与普惠于民的社会效益的双赢,生动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古今对话,唤醒乡土深处人文记忆
文化,是这片风貌区最深沉的呼吸与最灵动的心跳。 它不囿于典籍与故纸,而是鲜活地浸润在每一缕茶香、每一束稻穗之中,成为驱动乡村走向未来的内生力量。
在里山镇,茶不仅是一片绿叶,更是一部流淌千年的活态史书。当地精心编撰的《寻迹千年西庵茶》系统梳理了从明代贡茶到现代名品的文化谱系,让散落于山野的历史碎片重归完整,并连续十二年在茶文化节中得以活化绽放。当古老的制茶技艺遇上“直播+”的现代浪潮,百万流量的关注之下,“富春山居·安顶云雾茶”品牌在历史的厚重之外新添时代风采。
渔山乡则将文化沉淀于那片金色的稻浪之中,让每一届稻香节都成为一场万众期待的田园盛宴,还与杭州学军中学携手共建了新劳动教育研学基地,将课堂搬至天地之间。孩子们在“芒种”时节躬身插秧,在农耕课堂里认知作物生长的规律,在“书满稻乡”的全民阅读中感受文字与土地交融的力量。让古老农耕文明深植年轻的心田,于亲手触摸、亲身体验的传承中扎焕发出蓬勃生机。
富阳区住建局立足全区风貌整治提升大局,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在推进“稻香茶韵·安养云顶”县域风貌区建设过程中,强化统筹协调和规划引领,以“跨镇共建、全域共融”为路径,统筹里山、渔山两乡镇资源,系统构建“一环三核四片多触点”的风貌格局,有力推动风貌区建设从“各自为战”向“协同共进”转变,实现了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
一茶一稻,一文一脉,共同证明了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将过去封存于博物馆,而是让其融入当代生活,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在对话中开启新篇章,最终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安顿身心、创造未来的美好家园。
杭州实践,全域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
由富阳区住建局指导,里山镇与渔山乡携手共建的富阳“稻香茶韵·安养云顶”县域风貌区的生动实践,正是杭州擘画“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一个精彩缩影。今日的杭州,从高楼林立的都市核心到山水相间的县域乡野,一场深刻的风貌蝶变正在全域上演。
据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杭州紧扣“有效投资、有效运营、有效服务”,持续推进41个城乡风貌区和8个综合品质区建设,其中新建25个、续建24个;2025年实施项目244个,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38.33亿元,投资完成率173.8%。
在上城“智荟绿谷·数贸全球”特色产业风貌区,79公顷土地通过“存量更新+产业升级”,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区向数字时尚高地的华丽转身,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9.6%,亩均税收是全省平均值的4倍;
“江河都会·国际杭城”综合品质风貌区瞄准“世界级地标集群”定位,累计推进5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258亿元,江河汇综合体、汇中步行桥等标志性项目正重塑钱塘江天际线;
萧山“南沙稻谷·萧东智谷”县域风貌区则以“智慧小脑”提升治理效能,以“渔光互补”拓宽共富路径,实现了水上发电、水下养虾的立体增收,让村集体租金年增收近300万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杭州探索已进一步跨越市域乃至省域边界。临安与安徽绩溪联建浙江省首个跨省县域风貌区“浙皖边驿·云上天路”,今年各热门假期共计接待游客约220万人次;建德与金华兰溪联建的“一江四韵·千年古埠”风貌区,通过开通跨市公交、串联红色研学路线,让风貌共建的成果惠及沿线万余居民。
从富阳的一叶一稻,到杭州的全域画卷,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脉络清晰可见。一幅以山水为底、文化为魂、产业为脉、共富为本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正在之江大地上从容运笔,从历史走向未来,从画卷照进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