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感受冬季里的别样生机,湿地是一个好的选择。此时,一场盛大的候鸟迁徙,正在黄河、伊洛河流域的河湖湿地唯美上演。伫立河畔,芦花荡漾,水流潺潺,水鸟立于洲头,《诗经》中的美妙意境便油然而生。
“红嘴、黑羽、大长腿,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它的美!”刚入冬,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段来了一群“稀客”——黑鹳。它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在全世界仅存约3000只。保护区工程师郭准每天都会背着望远镜,观察记录候鸟习性。
“这只是首批,一共17只,陆续还会有更多。”郭准格外自信。就在今年2月,黄河湿地一次监测到95只黑鹳,创下了河南省黑鹳最大种群纪录,“黄河湿地生态好,黑鹳用翅膀为我们投票!”
同样在这几天,洛阳嵩县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与37只白天鹅“双向奔赴”。它们浮于宽阔碧蓝的湖面上,随着波纹的涟漪和粼粼的波光,一起晃动、闪烁,格外悠然自在。
无独有偶。伊川伊河国家湿地公园亦是水光潋滟,野趣横生。静心观察,时不时就有水鸟从芦苇丛里飞出来、游出来,还有的鹭鸟单脚立于沙洲,娴静优雅,纹丝不动……
“郊野湿地的美,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湿地修复不追求‘高、大、上’,而是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守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市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洛阳把水生态保护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取缔砂场、截污纳管、自然修复、保障生态流量及生态水位等措施,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和幸福河湖建设,让流域生态焕发生机,成为候鸟的天堂。
河流滋养万物,也孕育灿烂文明。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枢纽城市。伊、洛、瀍、涧纵横交织,塑筑了独特的城市格局和生态空间,也留下了丰富的水工、漕运等历史文化遗产。
在涧河入洛河口,上阳宫文化园的殿宇楼阁彰显盛唐气象,许多垂钓者静坐于彩虹桥下,静待鱼儿上钩,好一幅古今辉映、人水和谐的画卷。
顺流而下,在瀍河入洛河口,登上朱樱塔远眺,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尽收眼底,诉说着流淌千年的运河往事。
夜幕降临,洛邑古城人潮涌动,新潭码头历史遗迹灯火阑珊、画舫轻摇,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千帆竞发的漕运繁忙……
水韵悠悠,文脉绵绵。近年,洛阳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河洛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大运河洛阳段等水利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活性利用,打造洛河、伊河生态文化长廊,延续河流文脉,讲好河湖故事,让水生态保护与水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文明的足迹是沿着水脉延展的。从无数候鸟的诗意栖息到万千游客的为爱奔赴,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到群众亲水近水的生态福利……人与水、水与城在河洛大地美美与共、和谐共生!(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白云飞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