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2025贵州民宿产业发展大会发布了《贵州民宿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5)》。《报告》显示,全省民宿经营主体总量已达约1.3万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从传统村寨到山野秘境,贵州民宿正突破“住宿”单一功能,将在地文化融入食住行游购娱全场景,实现从“住进风景”到“住进文化”的升级,为乡村文旅消费注入持久动力。
位于黔南州荔波县的齐宿・拉珈瑶族主题民宿,从建筑设计阶段就开始融入瑶族文化元素。航拍视角下,民宿呈经典回字纹造型,正是瑶族瑶王印的标志性图案。软硬装及日常用品上,瑶族特色纹样亦随处可见。

齐宿・拉珈瑶族主题民宿。
“我们希望让客人沉浸式体验瑶族文化。”店长杨菁介绍,民宿为每位入住客人准备了瑶族特色药浴,并将瑶药包开发成可售卖的文创产品。此外,民宿还与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推出竹编、瑶绣、瑶陶制作等手工体验活动。“通过联动周边资源,民宿将简单的非遗体验设在店内,更深度的教学则延伸到在15分钟车程外的非遗工坊。数据显示,入住客人药浴体验覆盖率达100%,暑期竹编活动参与率超30%,旺季非遗歌舞表演参与度超过90%,直接拉动了乡村消费,许多游客会购买瑶族服饰等作为纪念。”
黔东南州榕江县大利侗寨的井上见民宿,同样以“民宿+在地文化”为核心,在设计上融入当地建筑特色,房间里的侗族织锦、染布软装,原创的可降解木姜子香调的洗护产品,豆染、蓝染手工体验,开发的VillageWalk逛村活动等,将旅居体验与侗族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出真实可感的乡村生活场景。

井上见民宿举办的秋日家宴。
“井上见想成为连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桥梁’,将村寨质朴的本色与深厚的文化,真实地传递给每一位住客与传统文化爱好者。”民宿创始人张十八介绍,通过孵化并扶持DOUSA侗布妇女合作社,民宿还协助当地妇女将侗布、绣片等传统手艺转化为现代产品,提升了手工艺者的文化自信与经济收入。
在更广阔的贵州乡村,民宿与在地文化的融合呈现多元形态。西江千户苗寨的“三春里”民宿,将观景房与苗寨夜景联动,让苗族手工进客房,用苗歌篝火营造沉浸式体验;万峰林的榕宿民宿,则把蜡染、扎染、瑶浴、刺绣等非遗技艺融入住宿体验,让文化在生活场景中自然传承……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表示,贵州作为“文化千岛”,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和非遗资源,为民宿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民宿已成为‘收藏山水’和‘体验文化’的中心,要满足游客对在地‘烟火气’、超越日常的‘仙侠气’与文化浸润的‘书香气’的复合型期待。”他认为,贵州民宿需持续强化文化场景设计、情感链接激活等能力,通过市场主体、政府、村民、设计师、行业协会的协同发力,让山水之美与文化之韵深度融合,打造民宿康养旅居度假新高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黄若佩
编辑/赵怡 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陈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