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冬,哈尔滨的热搜就没断过!
一会儿是冰雪大世界试开园即限流,一会儿是中央大街的冻梨摊排起长队,连出租车司机都开始练“南方游客专属话术”。
去年“掏家底式宠客”还历历在目,今年“尔滨”又要火出圈?
答案藏在冰雕的纹路里,更藏在这座城市的用心处。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从“尔滨”到“滨”:昵称里的流量密码
“尔滨”这个昵称,是去年南方游客给的“爱称”,今年已经升级成更亲昵的“滨”。
这不是简单的称呼变化,而是游客认同感的升级。
数据最有说服力:去年元旦哈尔滨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收入近60亿元,分别暴涨441%和791%。今年更夸张,冰雪大世界还没正式开园,预约量就破了10万。
能让游客“越叫越亲”,靠的是细节。
怕南方人冻着,广场上建了“温暖驿站”送热茶;东北菜分量大,商家主动推出小份菜,连冻草莓都能按个买;今年更贴心,景区里加了AR冰雪互动项目,连厕所都配了暖手宝。
这种“把游客当家人”的劲儿,比冰雕还打动人。
不止冰雪:“冷资源”变“热经济”的门道
有人说哈尔滨靠“天吃饭”,但今年的火,早不是单靠老天爷赏的冰雪了。黑龙江推出“百日行动”,把冰雪和研学、赛事、非遗绑在一起,搞出了新花样。
比如带孩子去极地公园看“逃学企鹅”,再去哈工大逛航天展;白天滑雪,晚上看《寻找罗西亚》沉浸式话剧,一天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更聪明的是“全域联动”。从哈尔滨出发,一条线能玩到亚布力滑雪、雪乡看雪,再到镜泊湖看冬捕。
去年“小砂糖橘研学团”火了之后,今年各地研学团提前3个月就预订,家长们说:“既能玩雪,又能学知识,值回票价。”
不炒流量:“接得住”才是真本事
去年有个小插曲:冰雪大世界开园首日,因排队太久引发“退票风波”。
但哈尔滨的反应速度让所有人意外——当场道歉、立刻退票,连夜加派人手疏导,还延长了营业时间。这种“有错就改”的态度,反而圈了一波粉。
今年的哈尔滨更有经验了。提前成立了服务保障专班,文旅、公安、市场监管联合办公,酒店涨价超过规定幅度直接约谈,“黑导游”露头就打。
更绝的是“全民动员”,政府发倡议让市民当“温度传递者”,连大爷大妈都知道给游客指“最省钱的吃饭路”。
谭天道地想说:冰会化,雪会消,但人心暖不会。今年的哈尔滨,不再是单纯的“网红城市”,而是把流量变成了“留量”。
当冰雕在阳光下折射出光芒,当游客接过热乎的铁锅炖,我们就知道:这个冬天,“尔滨”不仅会火,还会火得更久。
毕竟,再冷的冰雪,也抵不过真诚的温暖。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