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的呐喊到老舍的温情
从北京钟鼓楼上遥远的钟声
到白塔寺的百年守望
这17处北京文化地标
几乎串起了半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每一块砖瓦都藏着故事
每一扇木门后都是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
这个冬天
让我们带着镜头走进这些灵魂栖息地
在作家故居的旧书桌旁
在文学发生的原址上
捕捉独属于北京的文艺气质
拍出你眼中的北京,带话题 #北京范儿# 在抖音、快手、微博、百度、微信视频号发布,即可参与大赛活动、享百万流量资源;优质作品更有机会获得额外流量扶持和现金、认证证书等。

快来参加吧!

“北京文化地标”文学点位
01
地坛公园

点位介绍:
地坛,又称方泽坛,与天坛遥相对应,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是旧时北京城“五坛八庙”之一。此外,地坛内还有神库、宰牲亭、钟楼、神马殿等附属建筑。
推荐理由:
地坛公园,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而从古老祭坛升华为文学圣殿。园内草木皆有文学温度,是北京必去的文学打卡地。如今人们徜徉在园中,不仅为风景,更为追寻那份坚韧的精神力量,完成一场与灵魂的对话。
02
十月文学院

点位介绍:
十月文学院(佑圣寺)是北京文化论坛首批会客厅。位于永定门公园内北京中轴线南起点附近,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古色古香的建筑留下很多文学回忆。
推荐理由:
十月文学院,由中轴线上的古寺佑圣寺改建,藏有“十月”品牌珍贵资料,是触摸当代文学史的地标,庭院书香交融四百年历史,北京文学气息最浓处;手稿、书坊兼具,在这里与经典相逢。
03
北京鲁迅博物馆

点位介绍: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内包括鲁迅故居及鲁迅生平陈列馆。鲁迅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鲁迅于1924年春天自己设计改建成的,也是迄今鲁迅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址。就是在这里,鲁迅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精彩华章。
推荐理由:
这里馆藏鲁迅先生手稿、展现故居原貌,展陈串联《呐喊》等作品,是触摸先生精神与近代文学史的核心地。从文物到生活场景,完整呈现鲁迅文学轨迹。来此打卡,深度对话经典。
04
北京钟鼓楼


点位介绍:
北京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组成部分,包含北京鼓楼、北京钟楼两幢古建筑。北京鼓楼呈大红色,共有二层,通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内遗存有25面大更鼓。钟楼为灰色砖石建筑,共有二层,通高47.9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采用重檐歇山顶,内遗存有八角形木框钟架和铜钟等文物。
推荐理由:
著名作家刘心武《钟鼓楼》让它成为文学符号,登楼望中轴线,能触摸小说里的老北京烟火气。百年钟鼓楼藏着京味文学记忆,晨钟暮鼓与胡同交织,是感受北京文学底蕴的地标。
05
郭沫若纪念馆

点位介绍:
此处原是郭沫若的寓所,也是他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办公所在地。1963年11月,郭沫若迁入其东侧中式四合院中,至1978年病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15年。
推荐理由:
郭沫若,兼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故居展厅以编年顺序展出了郭老的生平,有大量的手稿、著作、历史图片与其他展品,能够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他在诗歌、戏剧、文艺理论、古文字与古代社会研究以及书法艺术等不同领域中的成就。
06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

点位介绍: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长椿寺内,以宣南文化为主题,生动地展示宣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明神宗为其生母孝定李太后敕建,以供养水斋禅师。万历皇帝赐名“长椿”,取健康长寿之意,有“京师首刹”之称。
推荐理由:
这里藏着老舍、鲁迅等文人的宣南足迹,展陈还原京味文学场景,是触摸北京文脉的小众宝地。以“宣南文脉”为核,展文人交往史与作品,来此打卡,读懂文学里的老北京。
07
中国现代文学馆

点位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国家级重点文化单位,是中国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资料中心,集文学展览馆、文学图书馆、文学档案馆以及文学理论研究、文学交流功能于一身。
推荐理由:
这里是文学大师和文学活动的聚集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现代作家书房展”中,鲁迅、巴金、冰心、丁玲的书房都被复原展示于此。读者可以随时与诸位文学大师合影留念,感受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08
报国寺

点位介绍:
报国寺,又称双松寺,坐北朝南,始建于辽代,于明成化二年、清乾隆十九年重修,1997年辟为报国寺收藏市场对外开放,现存中、西两路建筑群,中路四进院落、西路六进院落,单体建筑总计34栋,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顾亭林祠坐北朝南,位于寺院西侧,三进院落,院落东南隅设砖门楼,门上石匾刻有篆书“顾先生祠”。
推荐理由:
这里曾是文人雅集地,藏古籍善本与文化印记,逛千年古寺,能触摸北京文学的厚重底蕴。逛“旧书新知”书市,古建与书香交融,是感受北京文学历史的独特打卡地。
09
中法大学旧址

点位介绍:
原中法大学,为理藩部旧址,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蔡元培发起组织的留法俭学会与法文预备学校和孔德学校的基础上改建为中法大学。历经百年沧桑,这里教学楼、礼堂、图书馆书库等建筑及设施至今保留完整、风貌依旧。
推荐理由:
中法大学旧址是北京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这里曾走出陈毅等文学先驱。中西合璧的建筑里,百年前的文学火种至今仍在燃烧,是感受五四文学精神的必访之地。
10
白塔寺

点位介绍:
妙应寺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因院内白塔又得名白塔寺。白塔是元大都城保存至今唯一完整的元代文物遗存,见证着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又是中尼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
推荐理由:
白塔寺是老舍等作家笔下的“北京符号”,《四世同堂》曾以它为背景。红墙白塔映胡同,站在此处,仿佛能触摸到文学里老北京的烟火与风骨。
11
龙潭中湖公园

点位介绍:
龙潭中湖公园,前身是北京游乐园,园内建设有三环十二景,分别是滨水活力环的“古韵龙潭”“童趣天地”“拾光走廊”“龙铭花影”“生态园地”五景;森林漫步环“观云揽胜”“森林书香”“林间漫步”三景;湿地涵养环“绿野仙踪”“龙须往事”“松林栈道”“瞻古望今”四景。
推荐理由:
这里藏着老舍《龙须沟》的往事印记,“龙须往事”景墙诉说旧时光。摩天轮书房可观湖品文,自然与文学交融,是触摸京城记忆的好去处。
12
京报馆

点位介绍:
京报馆旧址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其中《京报》馆由一幢坐东朝西的近代二层木质结构楼和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组成,二层楼面临魏染胡同,楼后是四合院,正房、两侧厢房和倒座房均为三间,是《京报》馆编辑部的一部分。
推荐理由:
这里是邵飘萍在北京的住所以及其创办的《京报》办公地旧址,现为红色报业博物馆和邵飘萍故居。京报馆作为《京报》馆编辑部的一部分,促进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3
正阳书局

点位介绍:
正阳书局,由国家级文保单位“万松老人塔”打造而成,坐落在砖塔胡同,故又名“砖读空间”,是一家极具老北京韵味的书店。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
推荐理由:
书局被誉为北京唯一一家专注于北京及老北京相关文献书籍的书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局拥有上万册藏书,涵盖京味文学、历史文献、连环画等多个类别,形成独特的文化空间。
14
法源寺

点位介绍:
法源寺又称悯忠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清雍正十一年重修,是北京较古老的名刹之一,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整体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
推荐理由:
这里是李敖同名小说的精神地标,也是泰戈尔访华与徐志摩、林徽因的交流之所,又绵延百年举办丁香诗会。春日丁香漫庭,古碑映禅意,漫步其间,仿佛能与书中人物隔空对话,感受文学与历史的厚重交融。
15
中国书店

点位介绍:
中国书店是新中国首家国营古旧书店,现集古旧书收购、修复、销售、出版、拍卖于一体,主要经营古旧书刊、碑帖拓片的收售,新印古籍、文史艺术类图书的经销,并提供残书补配和单年单卷报刊补配服务,同时涉及书画艺术品领域。
推荐理由:
它是北京现存最久的古旧书店,藏着海量古籍、老期刊与文史典籍。木质书架泛着书香,常举办文学沙龙,在这里能触摸文字的历史温度,是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原乡。
16
老舍纪念馆

点位介绍:
老舍纪念馆原为老舍1950—1966年住所,现保留其生活原貌,包括书房、客厅等,展示《茶馆》《龙须沟》等手稿。建筑特色为传统四合院布局,院内两棵1953年老舍夫妇手植柿树,秋季“丹柿小院”为热门景观。
推荐理由:
“丹柿小院”藏着老舍16年创作生涯,《茶馆》《正红旗下》等经典作品诞生于此。青砖灰瓦映红柿,手稿与故居陈设相映,沉浸式感受京味文学的温度与力量。
17
绍棠文学馆

点位介绍:
绍棠文学馆精心划分为多个核心展区,通过文字、图片、实物以及场景的细致复原,全面展现刘绍棠的文学创作生涯。参观者们能够深入体验到乡土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推荐理由:
运河畔的文学殿堂,藏着“荷花淀派”代表刘绍棠的乡土情怀。手稿、老物件再现京郊水乡风貌,沉浸式感受《蒲柳人家》里的质朴文字与运河文脉。
END
来源:十月文学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