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修文,阳光依然灼烈。我们站在修文县龙场街道龙场驿南路的喧嚣街市中,目光扫过车流、店铺和行人,极力搜寻着“九驿之首”——龙场驿的蛛丝马迹。六百年的风霜,早已将这座曾肩负重任的驿站台基深深揉入脚下这片土地,唯余山风,仿佛还卷着当年奢香夫人策马扬鞭、号令开山的回响。
“就是这里了。”修文县阳明文化发展中心的文博馆员胡小康指着我们站立的地方,语气笃定而略带感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为报圣恩、固边陲,奢香夫人亲命,于此开辟‘龙场九驿’的龙头——龙场驿。县里正筹划在此立碑铭刻,让这段彪炳史册的篇章有‘根’可循。”胡小康的话语,瞬间将我们拉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眼前这片寻常街市,正是奢香夫人以非凡魄力凿穿乌蒙天险、联通中原与西南的起点,一条横贯毕节境内的500里驿道由此发轫。而这片被历史选中的土地,在百余年后,又迎来了另一位改变它精神气质的人——王阳明。

中国阳明文化园
带着对这位彝族女杰的敬仰,我们移步相邻的中国阳明文化园。园门牌坊上,“知行合一”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两侧楹联墨色厚重。沿着蜿蜒小径上行,何陋轩典雅的身影掩映在花木间,飞檐翘角上的雕饰栩栩如生,无声诉说着岁月。再前行数步,一方朴拙的溶洞映入眼帘——这便是著名的“阳明洞”。谁能想到,明正德初,被贬谪至此的兵部主事王阳明,因龙场驿年久失修无处安身,才栖身于此。正是在这狭窄幽暗的洞天,“心即理”“知行合一”的伟大思想破茧而出。“龙场悟道”如一颗种子,恰恰落在了奢香夫人早已用驿道犁开的沃土上。“这么小的洞,竟藏着深厚的学问!”来自甘肃天水的研学少年路可心举着相机惊叹,快门声里是对历史机缘的感慨。不远处的龙岗书院(阳明祠),门楣上“培养元气”的匾额苍劲有力,书香与静穆让脚步不由放轻,内心肃然。

蜈蚣桥(龙源桥) 韩雷 摄
告别文化园,我们驱车西行。掠过飘散着酒香的贵酒厂,拐入乡间小道。约莫40分钟,猫跳河上游的花桥河畔,一座古朴石桥横卧碧波——那便是“龙场九驿第一桥”,蜈蚣桥(龙源桥)。
午后的太阳将青石板铺就的桥身烙得发烫。指尖触碰,历史的温度直抵心头。据考,此桥初建于明成化九至十年间(1473年-1474年),水西彝族政权(其主政者安观、安贵荣父子,皆为奢香后裔)为维系这条西南命脉而修筑的关键津梁。它见证了驿道的繁忙,也经历了“六广之役”的战火损毁。眼前这座石桥,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时任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同为奢香后裔)在原址上矢志重建的。
循着古驿道的方向,我们从桥边的小坡攀上谷堡镇哨上村的蜈蚣坡。林深树茂处,一座孤坟悄然矗立,这便是著名的“三人坟”。史料记载,明正德四年(1509年)秋,一位赴任南方的吏目携子带仆,三人不幸客死于此荒坡。谪居龙场的王阳明闻讯,心生悲悯,亲自率人将他们安葬。相似的流离困顿触动心弦,一篇字字血泪、感天动地的《瘗旅文》便由此诞生,流传千古。

三人坟
王阳明在龙场的日子,与水西安氏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与时任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奢香第八世孙)的书信往来(《谢安宣慰书》《贻安贵荣书》《又与安贵荣书》),不仅感念其接济之情,更以家国大义相劝,最终促使安贵荣出兵平定水东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这份建立在驿道纽带上的情谊与共识,是奢香开驿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互鉴的生动延续。
在修文,“奢香驿道”与“阳明心学”早已化为城市的印记。“爽爽贵阳 心学修文”的城市标语,“龙场驿酒店”“阳明小吃铺”的街边招牌,无不在诉说着这份融入日常的文化认同。奢香开驿的践诺勇毅与阳明悟道的深邃智慧,共同滋养着这片土地。

猕猴桃基地 韩雷 摄
这份源自古老驿道的文化力量,已深深渗透进修文发展的脉络中。在谷堡镇平滩村的万亩猕猴桃基地,沉甸甸的“贵长牌”果实压弯枝头。村党支部书记黄良华正和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精心布置一场产品观摩会。展台上,融入阳明文化元素的猕猴桃酒、果干、酸奶等产品琳琅满目。“咱这果子,就是沿着当年奢香夫人打通的‘路’走出去的!如今更要把‘知行合一’的智慧融入产品,走得更远!”黄良华笑容里满是自信。从上世纪80年代引种摸索,到如今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平滩村人用近40年的躬身实践,生动诠释了诞生于此的“知行合一”真谛。
龙场驿作为“九驿之首”,历史上是贵阳连通毕节的咽喉。从民国时期修建的清毕路,到上世纪90年代的贵毕公路,再到今日的黔大高速、成贵高铁……一条条时代通衢,几乎都叠印在当年奢香开驿的轨迹之上。这份跨越六百年的“驿脉”,如同坚韧的脐带,将昔日的盐茶驼铃与如今的商贸物流紧密相连。

古胜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摄
立于修文六广河畔,隔水相望,便是毕节东大门——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这里,正是当年奢香夫人驿道工程浩荡西去的重要节点。古胜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指着脚下的土地和不远处的高速公路,感慨万千:“现在,路越来越好,大家种水果、发展乡村旅游,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交通的巨变,彻底改变了古驿道沿线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
今日毕节,不仅赓续着沿驿道而来并深植的阳明文化根脉,更在奢香夫人开拓精神的激励下挥毫泼墨:织金洞的鬼斧神工与阳明文化研学线路交相辉映;毕节高新区内,新能源产业拔节生长,昔日驿道上的蹄声已化为现代工业的交响;大方奢香古镇,精美的彝族漆器讲述着古老技艺的传承;黔西化屋村,绚丽的苗绣搭乘电商快车,让古驿道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

奢香博物馆内描绘当时修路架桥场景作品
六百年前,彝族女杰奢香夫人以“开九驿,通西南”的壮举,凿穿千山阻隔,不仅铺就了一条地理通途,更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得以沿此驿脉,深入乌蒙,泽润后世。如今,龙场驿的基石或已深藏,但奢香夫人所奠基的开放胸襟、践诺精神与那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早已化作滋养黔西北大地的活水,在山川田野间,在街巷阡陌里,在每一个奋力前行者的心头,澎湃奔涌,永续向前。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亚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