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骑楼之上,歌手以阳台为舞台,怀抱吉他轻声吟唱,来往行人停下脚步,随着音乐轻轻摇摆。这不是剧场演出,而是佛山三水西南街道筷子街片区一个寻常周末的夜晚。
近期,一系列别开生面的“阳台音乐会”在这条百年老街上演,以其独特的场景创意与音乐魅力,吸引了街坊邻里及游客前来“打卡”。
人民路、中山路平行于北江之畔,形如一双筷子,“筷子街”因此得名。这个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街区,历经近年改造提升、佛山“西甲”文化资源注入,以及北江大堤文旅热度的催化,正悄然焕发年轻活力。步入其中,不经意的一处转角,或许就藏着一家风格独具的小店,引人驻足流连。
阳台音乐会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图片来源:西甲啤酒广场FUN享官公众号
然而,改造步伐不及预期、人气有待提升等问题,仍是这条百年老街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这个承载着数代三水人集体记忆的街区,将如何真正走向“新生”,重现昔日繁华?
百年街区变“年轻”了
“快认不出这里了。”定居深圳的刘小姐因每年一聚的好友约定,今年9月第四次到访三水。她惊喜发现,今年的筷子街变得更加“年轻”了。“以前在这里只能吹吹江风、走走逛逛,如今多了不少特色小店,聚集了不少年轻人。”
对于筷子街的变化,原住民梁姨的感受更深。梁姨生于20世纪70年代,家住青少年宫附近,筷子街是她和老伴饭后散步的必经之路。
入夜后的筷子街。
她见证过这里的鼎盛:筷子街曾经是三水商业、文化、政治最集中的繁华中心带,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筷子街上经营着影剧院、百货商场、酒楼等业态,承载了一代代三水人的集体记忆。
她也亲历了这里的沉寂:随着城市骨架拉大、发展重心转移,本地居民外迁,筷子街繁华褪色,逐渐成为“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墙体斑驳、管线杂乱、杂物乱堆乱放等,拼凑出一条苍老街景。“改造后整洁了很多,看起来更舒服了。”梁姨的话语中透出认可。
初秋傍晚,记者漫步筷子街,只见石板路面整洁,房屋外立面美观,骑楼二楼阳台被花朵绿叶所点缀,转角处不时遇见的创意装置,让人忍不住举起手机定格下来。
筷子街内的一处艺术装饰。
位于中山东路的一间服装店。
环境的焕新,也吸引了一批“用脚投票”的寻梦者。他们用心呵护的精致小店,正在释放街区活力。
李小姐和姐姐的韩风服装店刚开业一个月左右,她们看中的,正是位于筷子街内的一幢带有小阳台的两层老房子。从设计到装修、再到开业,这家小店倾注了两姊妹的诸多心血。
她们清楚,在这里经营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创意。“期待这里人气更旺。”李小姐说,目前店铺以熟客为主,在注重选品的同时会做好线上引流,慢慢培育市场。
焕新之路道阻且长
筷子街的改造升级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20年,三水就启动筷子街连片改造工程,以“保留城市印记,打造特色街区”为目标,尊重保留原建筑历史风貌,坚持更新改造和保留城市印记相结合,致力于打造成三水历史文化街区示范点。上述目标,也为后续的改造奠定了基调——是更新而非颠覆。
2022年,改造迎来重要节点。云秀片区改造项目涉及面积约12万平方米,包含水厂区域(啤酒广场)、筷子街区域、云秀山顶区域及新风路区域(古董街),西至中山西路,东至新华路,南至沿江路,北至人民一、二路。
项目采用设计施工运营总承包(EPCO)模式进行发包建设,由广东天伦蕾奥智慧运营管理公司、佛山创意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佛山市城匠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六建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于2022年7月进行签约。
这一轮的改造更为彻底,建设内容包括建筑物结构补强加固、外墙维修、市政路面铺装、管线改造、新建便民休闲设施及公共厕所、停车位改造等。按照规划,项目将以“体育+啤酒”为主题核心,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步行街区,促进三水老城怀旧文化与现代饮料食品文化、体育文化有机融合。
公开报道显示,项目采用边改造、边招商、边运营、边推广的方式,预计2024年7月起项目全面运营。社会资源的介入,让云秀片区插上了焕新启航的翅膀。
签约不过两个月,人们就看到了街区新生的希望。2022年8月底,旧水厂区域蝶变为2022佛山美食啤酒节云秀片区分会场,老旧街区与音乐、美食、啤酒、足球激情碰撞,百年街区一度成了年轻人聚集的活力场所。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三年多过去了,云秀片区的面貌已得到显著提升,西甲啤酒广场业态逐渐丰富,成为市民游客寻味、休闲好去处,但人民路、中山路附近一带活力仍显不足。
今年11月初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访发现,人民路、中山路沿街房屋一层多数仍处于闭门状态,个别楼栋内部正在施工,白天人迹寥寥,显得空旷和安静。
一家士多店的负责人道出了她的焦虑:“启动改造后不少老街坊搬走了,整条街来往的人变少了,接下来如何引流是个问题。”她的困惑,指向了老街改造的普遍痛点:硬件更新易,人气重塑难。
今年国庆假期,筷子街内热闹的集市场景。图片来源:西甲啤酒广场FUN享官公众号
引流,也正是筷子街片区运营方当前着力破解的核心课题。今年9月以来,“阳台音乐会”在多个周末的夜幕中上演,古风、摇滚、民谣轮番登场,老式骑楼成为天然舞台。与此同时,楼下街边的璀璨灯饰、集市摊档、美食文创等,试图合力点燃百年街区的烟火气。
11月,佛山官宣入秋,筷子街片区快速“切题”,推出风筝主题研学、汉服巡游、Chill日灯光音乐会等系列活动,持续吸引人气。
以人为本推动新旧交融
筷子街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优势。
走上北江大堤,落日余晖洒在草地和货船上,俨然一幅唯美画卷。这里不仅是市民游客近在眼前的诗意,更成为天然的影视拍摄基地。
近年来,多个影视剧组曾到此取景,推动三水文旅热度持续升温。其中,电影《热辣滚烫》在北江大堤及沿江旧建筑取景,自然风光叠加影视作品效应吸引了众多影迷前往“打卡”。
云秀片区毗邻北江大堤。资料图
佛山“西甲”赛事更带来汹涌流量。近年战火重燃的佛山“西甲”火爆全网,筷子街临近主赛场云秀山体育场,在赛事期间承接了大量客流,曝光度持续增加。但如何将阶段性人流转化为持续吸引力,仍是街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友幸小馆坐落于沿江路,是筷子街片区的首批入驻者,过去六年累计投入二三十万元进行多次店内改造。负责人何浩贤说,当初正是看中这里的江景与氛围。几年下来,多个影视剧组到店取景或打卡,也为小店带来了自然引流。
对于筷子街片区,何浩贤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他希望整个片区能进一步规划好人流动线,完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并持续落地文化艺术活动,“让这里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走访中,不少创业者与老街坊也表达了类似期待,希望增强互动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街区生活、对外推介街区新貌。
位于沿江路的友幸小馆。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momo
国内不乏老旧街区活化新生的成功案例。例如,广州永庆坊通过“微改造”模式,在保留西关大屋与骑楼街格局的同时,引入文创店、咖啡馆与非遗工作室,既延续历史文脉,又吸引年轻人回归。又如,成都宽窄巷子在维持清代街巷与院落结构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餐饮、文创与演艺元素,成为“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
这些案例表明,历史街区的生命力在于既能留住“旧时光”,也能容纳“新生活”。只有以人为本,在保留集体记忆的同时植入符合当代需求的功能与内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有风貌、少业态;有改造、缺人气’,是很多历史街区改造初期都会遇到的‘阵痛期’。”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副会长陈荣彪认为,筷子街片区改造不能只靠硬件升级,关键在于“内容填充”和“场景营造” ,实现从“物理空间改造”到“化学反应生成”的质变。他建议通过主题活动策划、精准招商,强化沉浸体验、营造独一无二的街区场景,将筷子街从一个单纯的“消费场所”转变为一个有内容、有体验、有情感的“生活场”和“社交场”。
未来,百年筷子街将如何书写新的故事,制造属于更多人的共同记忆,让我们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
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荣彪:
以创造性传承与有机发展,激活三水筷子街
依偎在北江大堤旁,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筷子街,见证着三水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在经历多年沉寂之后,其重新激活的议题备受关注。
重新激活筷子街,对三水有着什么意义?面对当前改造初见成效却人气不足的现实,应如何破局?又该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真正实现街区的可持续“活化”?
近日,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副会长陈荣彪受邀畅谈筷子街片区改造,为这个百年街区焕新提供思路与建议。
陈荣彪。受访者供图
筷子街改造:超越“旧改”的三重意义
“重新激活筷子街,对三水而言,其意义远不止于改造一条旧街道,而是一次城市价值的再发现、文化自信的重建和未来竞争力的塑造。”陈荣彪说。
第一层是文化寻根与记忆承载的意义。在陈荣彪看来,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筷子街是三水城市的“根”与“魂”。活化筷子街,将让三水这座城市的记忆有安放之处,让年轻一代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络,从而增强整个区域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第二层是城市更新与活力再造的意义。“筷子街是三水城市“有机更新”的试金石。过去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导致老城区衰落。现在重启筷子街,是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重要标志。”陈荣彪说,通过精心的改造与运营,将这片被遗忘的角落重新融入城市生活,不仅能提升老城区的环境品质和功能,更能为整个三水探索出一条“留改拆”并举、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城市更新路径,其示范效应远超街区本身。
第三层是经济赋能与文旅融合的意义。“激活筷子街,可以将其打造为三水文旅版图上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陈荣彪说,它能把北江大堤的“自然流量”、足球赛事的“赛事流量”、啤酒广场的“夜间流量”,通过文化体验和特色商业进行有效承接和转化,形成一条完整的消费链条,从而带动整个片区的商业价值提升,成为三水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增长极。
破局之道:从“物理改造”到“化学反应”
当前筷子街面临“有风貌、少业态;有改造、缺人气”的挑战,陈荣彪认为,破局关键在于推动“内容填充”与“场景营造”,实现从“硬件升级”到“化学反应”的质变,也就是将筷子街从单纯的消费场所转变为有内容、有体验、有情感的“生活场”和“社交场”。
他建议打造“流量入口”,以活动带人气,以人气促商气。街区运营方应主动策划高频次、小规模的主题活动,如结合北江大堤的青春文艺气息举办“江边民谣音乐会”“复古市集”,结合“筷子”意象举办“集体婚礼”“筷子街美食文化节”等,以持续事件吸引年轻人打卡传播,让街区先“热闹”起来。同时,主动与西甲啤酒广场、江边仓等周边业态联动设计主题游览动线,并在佛山“西甲”赛事期间设置球迷互动区、主题观赛点等,有效引导潜在客流。
其次,应注重“业态策展”,实施精准招商。要避免引入同质化的连锁品牌,重点引进有故事、有调性、有粉丝的主理人品牌,如独立设计师工作室、复古理发店、匠人手作工坊、特色主题咖啡馆等。利用空置店铺以低租金或免租形式,邀请有趣的品牌开展“快闪店”或艺术展览,既维持街区新鲜感,也作为孵化未来长期商户的“种子计划”。
此外,应强化“沉浸体验”,营造独特街区场景。针对白天与夜晚的客流差异,可布局“分时业态”:白天引入精品早午餐、书房、茶室等“慢生活”业态;夜晚通过灯光艺术点亮老街,搭配小酒馆、私房菜、夜间博物馆等营造“静谧繁华”夜体验。还可以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开发“穿越筷子街”AR小程序,让游客扫描老建筑了解街区历史风貌和故事,增加游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新旧共融:让百年街区真正“活”起来
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让筷子街片区真正“活”起来?陈荣彪认为,需要创造性传承与有机注入。
其一,保护“形”与“魂”,建立分级保护机制。在“形”的层面,要对历史建筑、街巷肌理、风貌界面实施“绣花式”修缮,做到修旧如旧——如旧的是历史韵味,而非破败痕迹。同时管控新建建筑的高度、风格与材质,确保新旧和谐。在“魂”的层面,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邀请老居民担任“社区顾问”或“故事官”,记录并讲述老街往事;扶持本土传统技艺与老字号复兴;并通过墙绘、雕塑、小型主题博物馆等形式,呈现筷子街的典故、商贸史与市井生活,让历史可感知、场景可传播,打造有温度的网红打卡地。
其二,引入“新”与“旧”,推动功能活化利用。一方面“旧瓶装新酒”, 鼓励对老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将旧民居改造为民宿、私房菜馆、艺术空间、潮流买手店等,让新的生活方式在旧的空间里自然生长,形成一种“时间的对话”。另一方面,保留“原真性”与“烟火气”。在引入新业态的同时,适当保留部分原住民和传统业态,如规划特定区域留存修补店、杂货铺等,或邀请原住民开设怀旧小吃店,保持街区最宝贵的“烟火气”。
其三,构建“共生”与“共享”,营造社区共同体。应建立政府、运营方、原住民、新商户及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多方协作机制,搭建共治平台,确保各方诉求被倾听、利益得平衡。同时,精心设计街角广场、小绿地、露天茶座等公共空间,并通过举办社区活动、鼓励居民与游客自然停留、交流,培育社区归属感。
陈荣彪说,让筷子街真正“活起来”的标志,不仅是游客摩肩接踵,而是这里既能吸引外来者好奇探索,也能让本地人感到自豪和眷恋,成为一个“本地人愿意回来,外地人愿意进来”的、有生命力的活态街区。“这条路需要耐心和匠心,但其回报将无比丰厚。”他说。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何艳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