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作为骑了20年车、摔过3次、修理过几十辆“战损级”自行车的运动老炮儿,今天必须扒一扒一个扎心又好笑的真相:90%的人骑车,根本不是为了“健康” 。
每次在车友群看到有人说“明天早起骑行,自律打卡”,我都想默默回一句:“兄弟,别装了,我还不知道你?你那不是自律,是想蹭老张带的酱牛肉,顺便跟老李吹吹你新买的碳刀有多轻。”
骑行这事儿,从来就不是“单一目的”的修行,它更像一个“大型伪装现场”——有人披着“健身”的外衣social,有人打着“骑行”的幌子撸串,还有人纯粹就是享受“蹬车不看路,风往脸上糊”的傻乐。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骑行人的那些“小心思”,到底藏着多少真相。
健康派:“办健身卡不如蹬自行车,主打一个‘边玩边卷’”
先说最“政治正确”的一派——为了健康骑行的人。这波人里,又分两种“显眼包”。
第一种是“减肥冤种型”。他们的骑行逻辑特别简单:“跑步太累,撸铁太枯燥,骑行好歹能吹着风看风景,顺便把肥减了,简直是‘摸鱼式健身’天花板。” 我见过最极端的一个大哥,体重200斤,听说骑行能减肥,直接买了辆入门公路车,第一天就硬刚50公里,结果骑到一半腿抽筋,被我们用后勤车拉回来,从此留下阴影,车扔车库落灰,人继续吃火锅。
老汉作为专家必须插一句:骑行减肥,重点在“坚持”,不在“猛冲” 。新手上来就骑100公里,不是减肥,是给膝盖“上刑”。真正靠骑行瘦下来的人,都是“细水长流型”——每周3次,每次40-60分钟,配速控制在25-30公里/小时,骑完不猛吃,慢慢就瘦了。那些喊着“骑行减肥”却越骑越胖的,多半是骑完就跟车友去撸串,5公里的骑行,配3小时的啤酒烧烤,不胖才怪。
第二种是“养生佛系型”。这波人以中老年人为主,装备不用多贵,山地车、折叠车都行,不求速度,不求距离,每天早上绕着公园骑两圈,遇到熟人就停下来唠10分钟,主打一个“活动筋骨,预防三高”。老种就是这一派的代表,每天雷打不动骑1小时,回来跟我说“今天风好,骑得舒坦”,比吃保健品还管用。
说真的,这才是骑行最本真的健康意义——它不搞“内卷式健身”,不逼你突破极限,就只是让你在蹬车的过程中,感受心跳和呼吸,让久坐的身体动起来。比起健身房里对着镜子硬练,骑行的健康,多了几分烟火气和自由感。
社交派:“骑行是借口,喝酒聊天才是主业”
如果说健康派是“表面目的”,那社交派绝对是“隐藏王者”——骑行5公里,社交3小时,自行车只是移动的“社交道具” 。
我身边有个车友群,名义上是“骑行爱好者交流群”,实际上是“美食探店群+酒友群”。每次组织骑行,路线不重要,终点的饭馆才重要。有人提前一周就打听“哪家烤串好吃”“哪家啤酒鲜”,甚至有人专门带个保温箱,里面装着卤味、水果,骑到半路找个树荫,直接开整。
上次我们组织“城郊环线骑行”,全程80公里,按理说骑完得累瘫,结果一群人刚到终点,连车都没锁,就扎进旁边的小酒馆,从“今天的坡太陡”聊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自行车改装”聊到“俄乌局势”,啤酒喝了3箱,卤味吃了5斤,最后是代驾把我们和自行车一起拉回家的。
还有些人骑行,是为了“拓展社交圈”。毕竟在骑行圈,没有职场的勾心斗角,没有相亲的尴尬套路,大家因为一辆车聚在一起,聊的都是共同话题。你爆胎了,总有人停下来帮你修;你爬坡爬不动了,总有人在前面等你;你买了新车,总有人围着你夸“真帅”。这种“纯粹的社交”,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真的太难得。
甚至还有人靠骑行“脱单”的。我认识一对夫妻,男生是骑行大佬,女生是新手,女生第一次参加骑行活动,爬坡爬不动,男生停下来陪她慢慢骑,一路上给她讲骑行技巧,聊骑行趣事,一来二去就成了。现在俩人经常一起骑行,人称“骑行神仙眷侣”。所以你看,骑行哪里是运动,分明是“大型脱单现场”。
快乐派:“风里的自由,比奶茶还上头”
除了健康和社交,还有一群人,骑行不为别的,就为了“快乐”——那种风灌进头盔、耳边是风声、眼里是风景、心里无杂念的快乐,比喝十杯奶茶还上头。
这波人里,有“独行侠”,也有“小团体”。独行侠喜欢一个人骑车,不规划路线,不设定速度,骑着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或者郊外的田间小路,看到好看的风景就停下来拍张照,遇到好吃的就停下来尝一口,不用迁就别人,不用应付社交,只跟自己的自行车和风对话。
我就经常一个人夜骑,晚上10点,城市褪去了白天的喧嚣,马路上的车很少,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蹬着车,感受风从耳边吹过,所有的烦恼、压力,好像都被风吹走了。那一刻,没有工作的琐碎,没有生活的疲惫,只有“我和车”,还有无边的自由。这种快乐,是玩手机、刷短视频给不了的,它很纯粹,也很治愈。
还有些人喜欢“组队快乐骑行”,不是为了社交,就是为了“一起傻乐”。他们不追求速度,不攀比装备,骑着车一起喊口号,一起冲坡,一起在山顶大喊,哪怕骑完一身汗,累得说不出话,也会笑着说“太爽了”。这种快乐,是一群人的狂欢,是彼此感染的热情,是“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简单。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几千、几万买一辆自行车,每天早起、熬夜去骑行,累得腰酸背痛也不放弃。其实答案很简单:骑行的快乐,是一种“低成本的自由” 。你不用花很多钱,不用去很远的地方,只要跨上自行车,蹬起踏板,就能逃离钢筋水泥的束缚,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这种快乐,无关名利,无关攀比,只关乎内心的热爱和满足。
还有那些“奇葩目的”,藏着骑行人的可爱
除了上面这三类,骑行圈还有很多“奇葩目的”,每一个都藏着骑行人的可爱。
有人骑行是为了“炫耀装备”——穿一身专业的骑行服,戴一顶限量版的头盔,骑一辆几万块的碳架车,不是为了骑多快,就是为了让别人多看两眼,心里默默OS:“看,我的车多帅,我的装备多专业。” 我见过一个车友,为了炫耀自己的碳刀,专门在车友群里发“细节图”,还附文“轻到能飘起来”,结果第二天骑行,碳刀被石头磕了个小坑,心疼得直掉眼泪。
有人骑行是为了“打卡网红路线”——哪里火就往哪里骑,不管路线多堵,不管人多不多,只要能拍出好看的照片、视频,发朋友圈、发抖音,就觉得“值了”。上次我们去打卡一条“网红盘山公路”,一路上全是骑行的、拍照的,堵得水泄不通,骑了3小时,拍照花了2小时,最后朋友圈发了9张图,配文“今日骑行,赴一场山海之约”,收获了一堆点赞,比骑完100公里还开心。
还有人骑行是为了“逃避现实”——工作不顺心了,跟家人吵架了,就跨上自行车,骑到很远的地方,让自己“消失”一段时间。骑行的时候,大脑不用想任何烦心事,只需要专注于脚下的路,专注于耳边的风,等骑累了,心情也平复了,再慢悠悠地骑回来,好像所有的矛盾和烦恼,都在骑行的过程中化解了。
最后想问:你骑行为了什么?
说了这么多,其实骑行没有“标准答案”——有人为了健康,有人为了社交,有人为了快乐,有人为了炫耀,有人为了逃避,甚至有人只是为了“跟着大部队混吃混喝”,这些都无可厚非。
很多人问我,骑了20年车,到底为了什么?我说,一开始是为了减肥,后来是为了交朋友,再后来,是为了那种“蹬车就开心”的感觉。现在,骑行对我来说,不是一项运动,也不是一种社交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慌不忙,不卑不亢,顺着自己的节奏,去看不一样的风景,去遇不一样的人,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或许你刚开始骑行,是为了跟风,是为了减肥,是为了陪朋友;或许你骑了很久,依然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但没关系,不用纠结,不用刻意,只要你跨上自行车,蹬起踏板,那一刻,你所追求的,就是骑行的意义。
有人说,骑行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但我觉得,骑行是一场热闹的奔赴——奔赴自由,奔赴热爱,奔赴每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最后,我想问问屏幕前的你:你骑行为了什么?是为了甩肉,为了撸串,为了社交,还是单纯享受风灌进头盔的快乐?评论区告诉我你的答案,说不定,我们能找到“同款骑行目的”,下次一起骑车,一起奔赴属于我们的热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