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为主题的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11月22日闭幕。此次长三角文博会吸引逾1500家文化企业参展,举办各类活动126场,3日展期累计接待观众12万人次,意向交易与签约金额达149亿元,成果丰硕,彰显出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观察,“文旅融合”和“科技赋能”是今年文博会的两大关键词,而这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文旅融合:古镇经济不再是“修旧如旧”那么简单
作为文旅产业的重要一环,古镇正在成为推进文旅发展的助推剂。在“同质化过剩”的当下,各个古镇之间也“卷”得厉害,他们正在面临一场巨大的变革。在长三角文博会“古镇操盘手论坛——产品迭代、模式创新与生态重构”上,记者注意到,传统古镇不再固守“修旧如旧”的单一模式,而是通过文化活化、社区营造、产业跨界、科技赋能与长期主义,构建起“不像景区的旅游目的地”,焕发时代生命力。
文化是古镇的灵魂,但唯有创新表达才能实现传承。无锡拈花湾董事长吴国平提出“让文化活在场景里”,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无锡拈花湾10年间从渔村变身心灵疗愈目的地,更通过AI塔、数字文旅景区等创新形式,实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乌镇走的无疑也是这条路,他们以文化IP赋能,连续多年举办的乌镇戏剧节单届流量超10亿,木心美术馆成为精神地标,支撑起150元门票的核心价值,在周边古镇免票竞争中保持逆势增长。
要让古镇成为“不像景区的旅游目的地”,让游客有回家的感觉,那社区营造应该是一个重要途径。在论坛上,阿那亚创始人马寅分享了他们社区营造的经验。在北戴河的海边,阿那亚打造了海边礼堂、孤独图书馆等建筑,成立近百个业主兴趣社群,每年举办戏剧节、音乐节等1500场演艺活动,让艺术生活日常化。今年,阿那亚运营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访客量达480万人次,印证了“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成功:通过重建真实社交场景,破解大城市“悬浮感”,让社区温情成为旅游吸引力的核心。
当然,这一切的努力都需要坚持。海宁盐官音乐小镇打造历时8年。乌镇从筹备戏剧节到建成木心美术馆,坚持“为10年后的乌镇布局”。阿那亚用十余年时间培育社区文化与艺术IP。而拈花湾的文旅融合更是历经30年深耕。正如吴国平所言,文旅项目需要从“算经济账”转向“算综合账”,成为区域经济催化剂、城市形象助推器与民生幸福载体。
科技赋能:为文化遗产保护“插上翅膀”
今年长三角文博会发布了六大文化遗产数智创新典型案例,将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具象化。这些案例包括江西省文物安全监管(文博大数据)平台的实时监测应用、上海“虹口是个博物馆”数字化City Walk项目的城市遗产激活实践、新疆吐鲁番雅尔湖石窟数字化展示项目的活化利用探索,以及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展示提升、四川天府新区文物安全监管、江西婺源清华彩虹桥数字化保护等项目。
如果说文旅融合是发展途径,那根本还是文化本身。此次长三角文博会举办“今古集:数智赋能·守护文明”2025年社会教育活动,就是聚焦高科技时代,如何呵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作为本次活动落地成果,上海近现代文物建筑语料库建设启动。建筑语料库建设的运作方,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裁胡茂密告诉记者,作为上海市文博语料库建设的重要一环,上海近现代文物建筑语料库首批将整合200处市级以上近现代文物建筑的各类数据资源,为AI识别、数字化修复、风险预警等应用提供基础支撑,让数智保护从理念真正落地为可感知的实践。
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分享《数字一大——建设数字世界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解读通过3D建模、VR体验还原历史场景的红色遗产活化路径。数智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并非孤立领域,其价值延伸与生态构建更彰显长效传承的生命力。
上海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市文创办专职副主任黄建富认为,数智技术是强化区域文化遗产协同守护的关键力量,并为地方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结合自身近30年的实践表示,建成遗产保护是管控变化而非阻止进化,其本体真实性保护与所在历史环境适应性再生相辅相成,若能落实到位,可转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