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雯
当游船划破粼粼波光的西湖,当游人徜徉在良渚古城遗迹的旷野,“水”始终是贯穿浙江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隐形脉络。良渚古城遗址、西湖文化景观不仅是文旅地标,更是镌刻先民生存智慧的水利重器,串联起文明基因、民生福祉与自然和谐,诠释着 “顺应自然、造福民生”的东方治水哲学。
用良渚装下三个“西湖”
在杭州余杭平原,距今5300至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由宫城、内城与外城构成,外围辐射超100平方公里的水利系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比埃及金字塔早1000多年,2019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浙江省水利厅供图
古良渚的“三级防洪体系”堪称史前“水上长城”:谷口高坝拦截山区洪水,削减洪峰50%以上;平原水网分散洪水并实现自流灌溉;山前长堤形成闭环防护。这套系统总库容达4500万立方米,相当于3个西湖水量,可应对200毫米/天暴雨,24小时内排干古城积水。
无水泥钢筋的良渚人,凭借“草裹泥”技术筑坝:将湿泥搓成泥条包裹茅草,错缝叠压砌筑,植物纤维增强韧性,坝体适度透水减少压力,天然材料实现与自然共生,老虎岭坝体遗址至今保留着这些工艺痕迹。
浙江省水利厅供图
该水利系统集灌溉、防洪、航运于一体:分级灌溉体系让稻田土壤含水量适配水稻生长,池中寺遗址出土的20万千克炭化稻谷,推测需10万亩稻田产出,可养活4万居民;10米宽河道可通航500公斤级独木舟,成为物资运输线。
这一发现也改写世界水利史,比西亚灌溉工程早1500年,比埃及尼罗河水利工程早2000年。如今,老虎岭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院成为水情教育基地。
中国最早的“城市供水系统”
三面环山、东临城区的西湖文化景观,2011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人间天堂”,更是持续千年发挥作用的 “活水库”。
浙江省水利厅供图
西湖天生易淤塞,历代先贤持续疏浚营建:唐代白居易修建钱塘湖堤阻隔咸潮,开挖六井引湖水入城区;北宋苏轼大规模浚湖堆筑苏堤,立三潭印月为禁植标志,扩大灌溉面积至13万亩;明代杨孟瑛清淤堆筑杨公堤,清代李卫发明木质挖泥船提高疏浚效率。
白居易修建的“六井”,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供水系统”。通过砖石暗渠自流引水,内壁光滑减阻滤沙,渠底设合理坡度,与现代供水管网原理相通。历代持续升级,苏轼增设“过滤栅,南宋设“井夫”管理,日供水量达数万石,部分暗渠延伸至农田,如今相国井遗址仍保存完好。
浙江省水利厅供图
西湖灌区以三级网络覆盖杭州城西、城南平原,干渠分南渠、北渠,支渠与毛渠配套小型水闸调控水量。南宋时灌区达20万亩,水稻亩产超300斤,成为“皇家粮仓”,《梦粱录》记载“春耕时节,数百里内无旱田”。
如今西湖坚守 “水利为民” 初心:生态疏浚时分类处理淤泥,湖岸种植水生植物维持平衡;白堤、苏堤碑亭展示治水史料,西湖博物馆设“水利展厅”,“西湖水情研学营” 让青少年实践体验;通过钱塘江引水路线每天注入约30万立方米净化水,确保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延续水利功能与景观价值。
从良渚史前水网到西湖山水共治,浙江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水利工程,跨越五千载时光,坚守 “顺应自然、造福民生” 的核心智慧,既是技术奇迹,更是文明载体,这份治水智慧将在新时代继续滋养浙江的发展与繁荣。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