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霞浦,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滩涂上流淌的金色光影,是“东海1号”风景观光道沿岸的碧海蓝天,是竹竿间悬挂起的紫菜帷幔,亦是舌尖跳动的千鲜美味。
东海1号风景道 郑培銮 摄
但在霞浦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海洋诗歌是璀璨星河中一抹耀眼的亮色,为霞浦的人文底蕴增加广度和深度。
霞浦,是摄影的天堂,也是“中国诗歌之乡”。
漫过历史长河的诗意传承
海是深邃的、神秘的。一如唐代陈蓬的预言诗《题松山谶诗》中写道:“东去无边海,西来万顷田。东西沙径合,朱紫出其间。”诗句道出了大海的无边无际,也预言了大海未来的变迁。
东壁观海 顾娟 摄
此诗作于霞浦。陈蓬在唐乾符年间驾船至长溪后岐(治所位于今霞浦),并定居于此,此诗便是其长年累月观察海流、岛屿、沙径变化的产物。这首诗也是霞浦海洋诗歌的源头。
历代文人围绕这片海,留下了诸多诗篇。
南宋长溪县令刘镇登上霞浦浮鹰岛,既被无尽的大海震撼,又仿佛于烟波深处看到了琉球群岛,遂作《浮鹰岛》:“马头过了有驴头,何处飞来海上洲。绝顶试穷千里目,烟波深处是琉球。”
明代诗人傅汝舟游历霞浦时,被霞浦山水所折服,挥笔写下《箬山》《登松山诗》《资寿禅寺》等七首诗。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纪昀)在福建任职期间,为霞浦籍画家卢清的《莲麓画册》题诗时作:“霞浦山水吾曾游,千岩万壑清而幽。”表达了他对霞浦山水的赞美之情。
著名爱国将领萨镇冰将军巡视霞浦吕峡,留下了诗篇《题吕峡》:“村庄山海半渔家,下有苔痕傍浅沙。天然良港无匪警,时逢野老话桑麻。”
霞浦的山水不止入诗,更入心。文人们挥毫落纸,亦寄平生之遇,亦见百态人生。
南宋霞浦著名爱国诗人谢翱一生追随文天祥,倾尽家财募兵加入文天祥抗元救亡队伍。文天祥被害后,他多次哭祭,作名篇《登西台恸哭记》《西台哭所思》。而他一生追随的文天祥,也曾在他的故乡——霞浦海边写下悲壮的诗篇《长溪道中和张自山韵》,“夜静吴歌咽,春深蜀血流。向来苏武节,今日子长游。海角云为岸,江心石作洲。丈夫竟何事,底用泣神州。”
可以说,这条始于唐代的诗歌长河,不仅勾勒出霞浦的山海变迁,更承载着文人情怀。陈蓬的海洋预言、刘镇的极目远眺、谢翱的入海泪痕、文天祥的礁石绝唱……最终汇聚成霞浦独有的文化血脉。
于浩瀚海洋激起当代涛声
海是自由的、辽阔的。生活在这片海上的霞浦儿女承袭了海的禀性,用双手开创海的生计,亦用诗歌描绘海的轮廓。
始于唐,延至今,霞浦海洋诗歌的传承也如这片海里的海水绵延不绝,未曾间断,并在当代激起千层浪。
“诗歌海岸·青春霞浦”诗刊社第36届青春诗会启动仪式现场 朱世刚 摄
20世纪80年代起,霞浦诗人在努力取得个体创作成就的同时,又以群体力量打响“闽东诗群”这一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公共品牌。
40多年来,以汤养宗、叶玉琳、谢宜兴、刘伟雄等为代表的霞浦诗人,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优秀诗作,以他们为核心的“闽东诗群”创作的海洋诗歌也走在全国前列。
汤养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土生土长的霞浦人。大海是他的故乡,也是他笔耕不辍的不竭动力和创作源泉。在他的诗里,有对故乡深情的告白,有对大海的礼赞和敬畏,也有对生命、时间、存在的深层次思考。“海洋一直是自己诗歌写作的精神高地。”汤养宗如是说。
叶玉琳,“闽东诗群”代表诗人之一,被誉为“海的女儿”。她说:“大海教我重新写作。”叶玉琳以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描绘出柔情似水却又不失深度的海洋意象。她的首部诗集《大地的女儿》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入海的长笛》入选2023年度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和2025年度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谢宜兴和刘伟雄,这对诗坛著名的“诗歌兄弟”,大海是他们的远海故乡,也是纸上家园。他们在40年前共同主编的《丑石》诗刊,被《诗选刊》评为中国五大优秀民刊之一。
近年来,不断有新生力量加入“闽东诗群”。青年诗人韦廷信以童话视角将日常亲见转化为成人世界中的熟常经验,获取新鲜、有趣的陌生化效果,并以此抵达对地方、对国家的文化认同;刘嘉雯擅长捕捉自然与日常的微妙诗意,通过物象传递情绪;苏盛蔚常以自然意象和内心独白为特色,语言凝练且富有哲思……
在烟火人间涵养诗意生活
海是流动的、包容的。在霞浦,大海雕塑了诗歌的气韵,诗歌丰富了大海的灵魂,这种彼此塑造、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至今仍澎湃回响,并正在生动演绎——
近年来,霞浦以诗歌为媒介,持续推动诗歌文化进乡村、进校园、进海岛,将诗意播撒至城乡的每个角落,诗歌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而是成为连接情感、唤醒乡土记忆的纽带。
前身是长溪诗社的霞浦县诗词学会就曾走进长沙村,以诗联欢,以心相和,将海田变迁、村落新事凝成《长沙新咏》一书和《长沙村歌》一曲,让文化从纸上跃入乡野,诗意在村民口中传唱。
今年已成立25周年的霞浦县朗诵协会,是福建省第一家县级朗诵协会,会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人,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文化活动,用声音为文学插上飞翔的翅膀。曾参加历届“中国·霞浦海洋诗会”“诗歌海岸·青春霞浦”第36届青春诗会和全国首届青春诗人研修班等极具影响力的诗歌活动,参与下浒镇上凤门垅村丑石诗歌馆中的“听语区”诗歌作品录制,有力助推了霞浦诗歌的传播和推广。
霞浦县楹联学会,则深耕于乡土文脉间,将对这片土地的热忱化作一副副楹联、一首首诗词,以平仄的韵律滋养乡风,让笔尖的温暖传递到每个霞浦儿女心中。
在霞浦,诗歌同样浸润童心。走进霞浦县牙城中心小学,“诗歌长廊”“诗苑”“四季诗汇园”“诗歌讲坛”,到处是诗歌的芬芳。该校通过文化打造、课程落实、活动推进等方式,在学生心中留下诗意的种子,静待生根发芽。
霞浦县实验小学以长远规划为笔,构建“家校双轴联动体系”“133协同机制”,让诗词的种子播撒进每个寻常日子。“2024中国诗词大会”亚军何坤宇便是从这片沃土走向璀璨舞台。
山海之间,霞浦县还将壮丽的自然画卷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融汇成校本教材《诗霞浦》。这套教材精选本土经典诗篇及原创佳作,配以注释、作者简介与导读。
“希望这套教材可以深化学生对霞浦自然风物、历史人文的认知,厚植‘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乡土情怀,夯实文化强县人才根基。”编委会成员、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林真表示。
诗歌海岸,蓝色霞浦。第四届中国·霞浦海洋诗会即将开启,本届海洋诗会以“诗意润山海烟火伴潮生”为主题,启动仪式特意选址在烟火气十足的三河湿地公园,让诗歌走出书斋,融入市井,在山海之间与大众共情共鸣。
伴随诗会而来的,是收录了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琦、车延高等100多位诗人优秀作品的新书《霞浦的海》的发布,他们将共同翻开霞浦的蔚蓝画卷,用文字定义山海。
潮声千年,诗韵流转。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唐风宋韵,已化作闽东山海间的琅琅书声和悠悠渔歌,成为霞浦最灵动的气质。
来源:闽东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