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谢智强
一只黑叶猴的标本静静地伫立在展柜中,灵动的眼神仿佛仍在凝视着这片它曾栖息的巴山渝水。11月23日,在它所“住”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内,近300位来自全国的文博、科研专家齐聚一堂,以“溯源·探新·致远”为主题,拉开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西部科学院)创建95周年暨新馆开放10周年学术交流活动的大幕,共同回顾这座承载近12万件珍贵标本的博物馆的风雨历程与创新成果。
11月23日,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西部科学院)创建95周年暨新馆开放10周年学术交流活动在北碚区举办。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从1930年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在北碚嘉陵江畔创立中国西部科学院,开创西部科研、教育先河,到如今成为拥有近12万件标本、学科体系完备的国家级自然博物馆,这座机构的95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西部自然博物馆事业发展史。2015年新馆的开放,更使其以现代化的姿态,持续推动着地方科普教育与自然资源保护。
活动期间,一系列扎实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馆际方面,重庆自然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权威机构携手,签署了科研资源共享与联合研究协议,未来将在标本数据、学术交流与专题项目上深度共建。
馆校合作则开辟了新路径,重庆自然博物馆与西南大学等高校创新构建“展厅课堂双师制”教学模式,让博物馆的丰富资源无缝对接学校课程,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注入澎湃动力。
活动中,一批珍贵的科学标本也找到了它们的“新家”。
在隆重的捐赠仪式上,多家单位及个人从馆方手中接过了鲜红的捐赠证书。这些新入藏的标本,既有记录区域生态变迁的动植物样本,也有极具科研价值的古生物化石。它们的加入,不仅丰富了馆藏体系,更为博物馆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实物支撑与研究活力。
与此同时,一场名为《“猿”宇宙——灵长类家族的非凡世界》的特展同步启幕,为这场学术盛会增添了生动的注脚。
该展览是国内首个系统全面的灵长类深度参与型特展,它巧妙运用身份共情理念,引导观众从“认知”到“溯源”,进而产生“共情”并萌生“行动”意愿,聚焦全球灵长类物种的多样性与生存现状,实现了科学硬知识与公众软情感的同频共振。
主旨报告与平行学术会议围绕“致敬先贤·薪火相传”“智汇未来·质领新程”等主题,系统梳理了中国自然博物馆事业的百年发展脉络,重点回顾了老一辈科学家在艰难岁月中展现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与创业气魄,为新时代博物馆建设提供了精神指引。
与会专家学者还聚焦科技赋能、展览叙事创新、馆藏活化等关键议题,分享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模式转型等前沿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多元路径。
会议期间,代表们将参与《“猿”宇宙之夜》沉浸式特展主题活动,在“主题沙龙:我们来自何处,又将去向何方?——灵长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围绕灵长类演化历程、生存现状及未来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