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山沂水间,59.6公里的“爱尚沂南·红色之旅”公路如银带环绕,穿越孟良崮的烽火记忆,跨过汶河的碧波涟漪,将北大山的雄奇与寨子水库的秀色串珠成线。这条被誉为“沂蒙天路”的交通动脉,不仅摘得“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全国首批旅游公路”的殊荣,更镌刻着沂南交通人以铁骨融红魂、用担当破万难的筑路传奇,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传奇始于与天争路的无畏担当。沂蒙山区地形险峻,地质复杂,“山路十八弯”的自然阻隔曾是世代沂南人的痛点。“爱尚沂南 红色之旅”所经区域,既有悬崖峭壁的考验,又有库区洼地的挑战,部分路段甚至要在稳定性极差的岩层中穿行,施工条件极其艰苦。但沂南交通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始终传承着沂蒙老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基因,白天翻山越岭勘测地形,夜晚挑灯夜战优化方案,将现代化施工技术与山区筑路经验深度融合,每一项技术创新都为道路安全筑牢屏障,每一次工序优化都在与恶劣环境的博弈中抢占先机。正是这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让天堑终成通途。
传奇深植于以路惠民的初心使命。沂南交通人的脚下,从来不止是混凝土与沥青,更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铜井镇三山沟村,曾因交通闭塞被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爱尚沂南 红色之旅”的贯通,彻底改写了这个村庄的命运。外出务工的薛振林看到家乡通路的希望,毅然返乡建起生姜加工车间,40多名乡亲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增收40多万元。依汶镇后峪子村的祖洪坤,种了一辈子葡萄,如今公路修到村口,原本要肩挑背扛去售卖的葡萄,成了游客争抢的特产,价格涨了,销路宽了,三亩葡萄地成了“致富田”。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正是沂南交通人“修路为人民”初心的最佳见证。这座民生改善的桥梁,让20万群众在交通发展中共享红利。
传奇升华于“交通+”的融合智慧。一条路的价值,从来不止于通行本身,更在于其撬动区域发展的效应。沂南交通人跳出“就修路而修路”的思维定式,将道路建设与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让一条路成为多功能的“发展动脉”。在道路沿线,238处旅游警示标识清晰指引方向,25处安全标志标识筑牢防线,20余处公路驿站与观景平台既供休憩又展风光,沿途的古树奇石被精心保护,红色文化元素点缀其间,让每一次通行都成为“人在画中游、心随红魂动”的体验。这种“交通+旅游”的模式,让沿线诞生了5处4A级景区和3个“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交通+农业”的融合,则培育出沂南黄瓜、孙祖小米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28个农业观光园区拔地而起。道路串联起的不仅是景点与村庄,更是生态、文化与产业的共生共荣,让沂南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兴县的金山银山。
山高水长,初心如磐。沂南交通人的筑路传奇没有终点,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将努力修建更多惠民路、产业路、幸福路,让沂蒙大地上的交通网络更加四通八达,让奋斗者的足迹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通讯员 孙兆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