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山崖线鹅岭栈桥 来源:渝中发布
悬空于崖壁,蜿蜒于林间。鹅岭栈桥开放后,迅速成为城市新的“网红打卡点”。
从清晨到傍晚,桥上人流不断。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上,与鹅岭相关的留言同样热度攀升——有人关心公交排队,有人询问停车配套,也有人感叹:“重庆又多了一条想走一走的路。”
但当人们站在栈桥之上,望着城市的坡、江、楼与风,一个更深的问题会随之浮现:
这条步道为何能如此火爆?
而它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城市努力?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渝中区住建委,从鹅岭栈桥出发,去寻找更大的山城故事。」
01
从鹅岭切入:“山城步道”到底是什么?
对不少游客而言,“步道”是一条适合拍照的景观路线;
但在渝中区住建委重点事务中心主任唐柏君看来,“山城步道”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设施,还是一座城市的生活脉络。
它既包括像鹅岭栈桥这样经过整体规划、结构创新、场景营造的重点段落——
全长460米、最大高度28米,沿天然崖壁悬空而建,一次将嘉陵江天际线与轨道“穿楼”奇景尽收眼底;
也包括散落在张家花园、山城巷、老旧小区之间的数百条街巷路径——
加坡道、修台阶、增路灯;修枝疏叶,让光照得进;铺防滑青石砖、补盲道;增加休憩坐凳、照明壁灯、小凉亭……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街巷步道,或许不“网红”,却切实地让居民的日常脚步变得轻松。
唐柏君介绍,“除了像鹅岭栈桥这样精心打造的节点外,还有很多分布在街巷中的日常步行空间。每一段功能不同,但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慢行网络,也藏着居民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图:半山崖线步道 来源:渝中文旅 )
02
为什么步道在渝中尤其重要?
因为在这里,“走路”最难,也最日常。
渝中是重庆的母城:老城区、坡陡、路窄、碎片空间多、断点多——这意味着:
一个小区到地铁站直线几十米,却可能需要绕行几十分钟;
一个看似“就在眼前”的平台,却要绕上好几层台阶才能抵达。
因此,渝中最需要步道,也最适合用步道。
与其他区域不同,渝中步道承担着重新“翻译”母城复杂地形的功能:
2017年,渝中区人大通过《关于加快步行系统规划建设的决议》。
2018年,《渝中区步行系统专项规划》正式出台,明确形成“一带、六横、十六纵”的整体格局,对全区慢行廊道进行系统梳理。
2019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牵头编制《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
这一系列规划出台,明确了渝中区总长114.5公里的建设任务,逐年有序推进实施。

(渝中区步行系统专项规划 受访单位供图)
“渝中的肌理需要用脚步一寸寸丈量,山城的故事需要步履一页页的品读。”唐柏君回忆,当年团队为了做方案,几乎把所有的巷子、台阶、坡道都走了遍。
“很多地方在图纸上看不出来,只有站到那块坡上,你才会知道哪里能连起来、哪里原本就有路、哪里打通一个断点就能彻底改变可达性。”
而正因为渝中的特殊,所以在这里修步道,不是“往空地里造”,而是在缝隙中生长。
每一处贯通、每一个节点,都要在极其狭窄的城市空间里“找可能”。
03
步道最大的魅力,不是景观,是烟火
如果你问:“渝中步道最打动人的是什么?”
答案不是“景色”,也不是“视角”,而是街巷间的“生活感、烟火气”。
改造提升后的山城巷、戴家巷、三层马路等步道,成为集中展示山城风貌、传承城市人文的窗口。
以三层马路步道为例,上接印制二厂,下连李子坝观景平台,沿线串联觉庐、吴铁成官邸、史迪威博物馆……走一条路,就像翻开一本城市抗战史。

(图:三层马路 来源:渝中文旅)
佛图关红墙步道则是“微更新”的典范,总长度150米的红墙空间、防滑青石砖、照明壁灯、休闲坐凳与凉亭,下棋、打牌、喝茶、逗鸟,使这里拥有了城市喧嚣中难得的一份悠然。
张家花园步道里,黄桷树斑驳摇曳。阳光正好的午后,摆一张小桌煮茶——那份自在与松弛,是渝中最日常、也最动人的生活片段。
而步道,正是把这些原本零散的“瞬间”,重新缝补在一起,让城市变得可以停下脚步,让生活节奏变得舒适可感。

(图:佛图关美人梅 来源:重庆轨道交通)
04
步道最大的价值,不是好看,是服务生活
渝中的步道不为装点风景,而是作为生活的引线,用便利的针脚编织进居民的日常。
最典型的一例,是阿卡迪亚小区通往红岩村地铁站的“30分钟绕行”。
小区离地铁站直线距离很近,却被围墙和地形阻隔。居民每天必须绕一大圈,光步行就要半小时。
有人无奈地说:“地铁就在眼前,却走不到脚下。”
居民甚至自筹30万元,希望开辟便道,但因土地权属复杂,迟迟无法推进。
唐柏君介绍,接到反映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实地走访,深刻体会居民困扰。经过多轮协调,他们在小区与地铁之间的可利用灰色空间修建出一条便捷步道,将30分钟行程缩短至3分钟。
这条短短的步道,没有亮眼造型,却比无数景观点更让居民感动。
类似的改变,在渝中区还有很多:大化步道提升了大坪至化龙桥的通勤效率,解决了100余米高差,使大坪片区到化龙桥国际商务区更加便利;中山二路等地的公共电梯,解决了居民出行难的问题。

(图:大化步道 来源:渝中文旅)
在这里,步道不是“景观工程”,是“生活设施”,是解决“走路这件小事”最柔软、也最有力的方式。
05
步道背后,是一种看得见的城市温度
谈起步道建设的难点,唐柏君用了一个不太像“工程师”的说法——“每一条步道都要当作品来做。”
所谓“作品”,意味着建设者必须自己走、自己看、自己感受:
这段坡老年人稳不稳?
这个转弯小孩会不会摔?
这里需不需要一张椅子?
那处遮挡去掉后,阳光是不是就能照进来?
他们的目标很朴素,就是让大家在渝中,走得通、走得好、走得舒服。
正因如此,步道不是“修好了”,而是“被用起来、被喜欢、被融进生活里”。
它改变的是城市的细节,也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

(图:枣子岚垭一巷步道 来源:渝中文旅)
截至目前,渝中区“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系统已基本成形,慢行网络的骨架逐渐清晰。下一阶段,渝中将继续推进“两江四岸”建设,加快大溪沟段滨江步道建设,推动全长19公里的滨江步道贯通,让市民能够用脚步丈量母城的轮廓。
鹅岭是入口,步道是答案。
当我们再次站上鹅岭栈桥,看嘉陵江风起,看列车穿楼而过,就会理解:
这座桥远不止是一个网红景点,
它是渝中步道系统七年建设的缩影,
是“一带六横十六纵”蓝图的关键节点,
是城市对市民、对游客最温柔的表达。
最美的风景,不在拍照的瞬间,而在脚步落下的每一步。
找一个下午,随意选一段渝中步道走走,
你可能会在某段红墙光影里、某个老树枝叶间、某级旧台阶旁突然明白:
这座城市为什么让人留恋。
而属于你的“母城故事”,正在下一段路口等你。
*渝中区住建委对本文给予了支持,特此鸣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