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汉中是陕南的代名词,我原先也这般认定。
汉中者,汉江横贯平原,武侯祠古柏苍劲,油菜花海铺天盖地,两汉三国的故事口耳相传,想不成为陕南标杆也难。
然而遍历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方觉这 “陕南气质” 四字,远不是单一标签能定义的。
汉中的陕南味,大抵是 “显” 出来的。
青木川古镇因电视剧声名鹊起,回龙场老街的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两旁商铺林立,吆喝声此起彼伏,却少见原著居民的生活痕迹 —— 大多是外来商户售卖着同质化的土特产,18 元一碗的刀削面清汤寡水,难寻陕南本味。
武侯祠里,“诸葛亲手植旱莲” 的标牌格外醒目,导游复述着千篇一律的三国典故,游客们排队在 “天下第一流” 匾额下拍照,历史的厚重感被打卡的浮躁冲淡。
就连春日网红的油菜花海,也被圈出一个个收费观景台,原本的田园盛景,成了明码标价的布景。
安康的陕南味,反倒是 “藏” 着的。
后柳古镇三面环水,800 余年的皂角树从老房中生发,青石板路上,本地商户守着传承十几年的石锅鱼店,食材是清晨从汉江打捞的鲜鱼,滋味醇厚地道。
石泉县的茶园里,采茶人的身影点缀在翠绿垄间,没有刻意的网红打卡点,却能亲手采摘鲜叶、体验制茶工艺,茶香混着山风,沁人心脾。
瀛湖畔,渔民带着游客撒网捕鱼,捞上的鱼直接做成汉江鱼宴,湖底沉没的古村落遗迹,在水位起落间悄然诉说着岁月故事,无人刻意宣扬,却自有韵味。
商洛的陕南味,是 “雅” 出来的。
金丝峡的亿年嶂谷间,瀑布叠翠、潭水如蓝,98% 的森林覆盖率让夏日平均气温保持在 22℃,徒步路上能喝到可直接饮用的山泉水,没有喧嚣的叫卖,只有溪水流淌的清响。
棣花古镇因贾平凹的文字闻名,千亩荷塘边,摇橹船缓缓划过,古镇阿婆递来的辣子锅盔带着烟火气,没有过度的商业包装,却透着文人笔下的诗意。
牛背梁的山路上,偶尔能摘到野生猕猴桃,冰瀑奇观无需滤镜,便足以让人沉醉,这种雅致,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汉中的陕南味,是给外人看的。
游客们挤在石门栈道的仿古建筑前,举着手机拍摄 “古栈道”,配文 “梦回三国”,却不知本地人早已避开这些热门景点,转而去了黎坪的原始森林,偶遇野生羚牛,或是在江边吃一碗地道热面皮。
历史成了最显眼的包装,游客买到的不过是稀释后的文化符号,少了生活的温度。
安康的陕南味,是给自己过的。
清晨的汉江畔,本地老人打太极、遛鸟,不理会游客的镜头;午后的茶园里,村民们一边采茶一边闲谈,游客的到来不过是日常中的小插曲。
这里的陕南气质不依赖名人典故,而是渗透在生活肌理中 —— 古镇里传承的火狮子民俗,茶园里务工农户的笑容,汉江码头摆渡人的吆喝,都藏着最本真的陕南烟火。
商洛的陕南味,是给自己品的。
金丝峡的山居中,游客伴着溪声入眠;棣花古镇的民宿里,推窗可见莲叶接天,没有强制消费的导游,只有随心漫步的惬意。
它不刻意标榜 “陕南”,却用秦岭的清冽山水、古镇的慢节奏生活,诠释着陕南的另一种模样 —— 诗意与自然的共生。
我初到汉时,见景点密集、典故繁多,以为这就是陕南的全貌;
待到安康,见山水与生活相融,反倒疑惑这是否不够 “典型”;
行至商洛,才明白陕南的本质从不是单一标签。
汉中像身着华服的表演者,将陕南的历史打包呈现;
商洛像温润的文人,把陕南的山水吟成诗句;
而安康,则是素颜耕耘的农人,将陕南的烟火过成日常。
写在最后
离开汉中赴安康前,我在武侯祠听了一段三国讲解,言辞虽详,却带着表演的刻意;在安康的茶园里,听采茶人哼唱的山歌,调子虽简,却天然质朴。
在商洛的峡谷中,听瀑布撞碎山石的轰鸣,声响虽野,却更贴合秦巴山水的本真。
所谓陕南气质,原不是历史典故的堆砌、诗意场景的营造,而是山水与烟火的共生,是自然与生活的相融。
三城之中,安康没有刻意标榜的 “陕南符号”,却让陕南的灵秀与温润,藏在每一缕茶香、每一声渔歌、每一段日常里,这才是陕南最本真的模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