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海上航班近年大减
较2019年减五至六成
有学者建议推出观光旅游
引入更多商业元素
本澳滨海空间可发展海上旅游,聚集人气。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经海路入境旅客减少,港澳海上航班大减,昔日码头人流熙来攘往的情景不再。斥资30多亿元兴建的氹仔客运码头,人流寥寥可数。澳门管理学院院长唐继宗表示,珠三角东岸陆路基建交通配套完善,海路客运需求大减,未来可发展珠三角西岸海上航线,并推出不同类型的海上观光娱乐,提升码头人气,丰富旅客游澳选择。
统计局资料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入境旅客达3,314.35万人次,按年升14.1%,达到2019年同期的99.2%;期内经海路入境旅客有324.78万,按年跌5.2%,较2019年的539.1万跌近四成,与2018年同期的898.25万相比(即港珠澳大桥通车前高峰)大跌63.84%。
优化商业配套助增收
海路客运需求大减,氹仔客运码头需寻找新出路。
唐继宗表示,虽然氹仔客运码头定位为交通运输基建设施,但可考虑引入更多商业元素,拓展收入来源。例如澳门国际机场同样作为基建设施,过去十多年,持续优化商业配套,从提升人流、丰富零售元素等入手,提升非航空收入来源。去年非航空收入占整体收入逾五成。
码头引入商业配套设施,首先需要提升码头的人气,增加使用率。参考外地经验,码头除了有交通运输定位,还有观光旅游的功能。本澳作为滨海城市,虽然有水域资源,但一直以来未得到充分开发及利用,海上观光起步较慢、发展相对滞后。可发展不同路线的海上旅游航班,为旅客创造另一种旅游体验,或在烟花汇演期间增加海上观赏行程,丰富居民、旅客的观赏选择。
客流运输方面,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通车,珠三角东岸城市经陆路来澳更为便利,海上航运需求减少,故建议未来在现有海上航班的基础上,开发广州南沙、珠三角西岸城市的航线。另外,随着澳琴融合发展,澳琴一体化加速,未来澳琴连接不局限于陆路,海路也是其中一环,便利两地居民往返。
有条件拓海陆空联运
氹仔客运码头与澳门国际机场距离近,且有轻轨连接,有条件发展成海陆空综合联运交通系统,码头、机场相互分享客源。交通基建拓展客源、累积口碑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深入市场、细分客源、持之以恒,最终会渐见成效。
往来湾仔航线客量增两三成
港澳线海上航班量较2019年降五至六成
对现时海上航班营运情况,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表示,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港澳线海上航班量较2019年减五至六成,现无深宵航班,其余时间基本维持半小时一班,可满足部分偏好乘船点对点的客人需求。
海上新航线方面,中山航线已开通,相信可方便亲子客出行;深圳线的客量相对稳定。今年湾仔至澳门航线客量较过去两年增长两至三成,主因湾仔、珠海居住的人群每日往来增多,旅客增长不明显。
至于明年航线调整?她称,目前整体趋于稳定,暂无新增航线规划。
另外,深合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草案建议在横琴金融岛预留码头口岸,开通往来澳门内港新航线。双方早前已有沟通,澳门方面已做好配合准备,无论内港、外港及氹仔均有空间承接。但因深合区海路口岸需完善边检等配套设施,暂未明确开通时间表,仍在等待进一步消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