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南安杨子山行:五百年前的一次雅集
文 / 林鸿东
早就想去杨子山看看,上周六终于成行。
据说,杨子山原名崎髻山。唐末时,南安水头有位民间医生杨肃(又名杨樵),因治愈皇太后的顽疾,皇帝便将他苦读医书的崎髻山赐名为“杨子山”。也有人说,杨肃实为五代时人,医治的是闽王王审知的王后。在南安尚有墓地遗存的杨肃,慢慢演化成闽南的“太乙真人”“杨仙公”民间信仰,如翔安一些地方,如内厝霞美,便至今仍有专门的庙宇供奉。
杨子山最引人注目的,是清水岩。岩寺内墙上嵌有一方明代碑刻——《会清水岩记》,作者是石井镇郭前村的明代进士郑普。碑文记录的,是五百年前一场文人雅集。
郑普在文中首先感念恩师黄钺先生。黄钺是位博学的举人,曾在杨子山讲学,使南安学风为之一新。郑普与李铛、许拱、李豸、张奋、许享、许组绶、许邦达、李绍、伍典等人,都曾随他学习。郑普谦称自己资质最浅,是“负笈从游”之人。后来,这个学友圈不断扩大,许继绶、张祯、郑庄、李文鲁、李文绩、林佑、李益、许质、张榜、郑波、郑欲奇、郑欲宗等人也陆续加入,这些人多为郑普与同窗们的子弟。郑普将他们视为“斯世之宝”,并认为杨子山的灵气,正是此地人才辈出的原因。
后来,郑普考中进士,离开了这群意气相投的南邑文友。多年后,他以户部郎官身份回乡,得知李铛因性情刚直、不合于时而放弃秀才身份,归隐田园;许拱被选为贡生,赴广德州任学官;而许邦达与伍典两位,已不幸离世。再后来,郑普任无锡县令时再度归来,老友们便在清水岩凑钱设宴,为他接风。那一日,众人远眺山海,笑谈风月。郑普心情大好,与友畅饮至深夜。兴之所至,大家纷纷赋诗记盛,并请郑普撰文以志。
清道光六年,郑普的三位后人与一些文人联合立石,将这篇《会清水岩记》镌石留存。书丹者为郑普第十二代孙郑腾骧,镌刻出于泉州城南街敬文堂之手。
当年郑普等人雅集杨子山,其实有一层深意:希望这座充满灵气、曾受紫阳过化却寂寂无闻的山,能成为东南名山。五百年过去了,杨子山依然未闻于世。郑普若泉下有知,或许会有些遗憾吧。
在清水岩寺中,我静静阅读着这篇《会清水岩记》,不禁想起宋末隐士邱葵的《题杨子岩》:“抗尘走俗令人憎,因觅桃源作此行。”或许,不为名山,也是一种幸运。寂寂无闻,反倒成全了它成为真正的人文桃源。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