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仓山区洪塘是个老地名,千年前古籍已记载候官县洪塘地名。洪塘瓦珵云程林氏三世祖林信任于永乐辛卯年(1411年)迁居落户洪塘,至今六百多年,其后代散枝开花,迁居他处,仍将居住地以“洪塘”为名,不忘先祖发脉之源。
福州市有四处地名为洪塘,仓山区建新镇洪塘以童谣“月光光”闻名闽都,其它三处洪塘村与仓山洪塘是否有渊源,实地探访一番。网络搜索所见,目前除福州洪塘外,马尾亭江、连江东岱各有一处洪塘村,实地探寻其源是否为云程林氏。
1,亭江洪塘村。
福州园中互通东部快速通道洪塘隧道北面不到两公里,就是马尾区亭江镇洪塘村。
小村庄清静秀丽,入村便见旅美乡亲捐建的幽致小公园。
笔者抬头望见行走亭江洪塘村的目标——云程林氏宗祠。
福州洪塘瓦珵“云程林氏”三世祖林信任有林秀、林康、林寿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后代对应为“云程林氏”乾支、坤支、震支。
小儿子林寿信佛,常年吃素,身体虚弱,早逝。独子林涛后迁居至亭江,命其地名“洪塘”。林涛为云程林氏亭江震支的支祠祖。
亭江洪塘村云程林氏支祠维护较好,面貌齐整。
一侧墙壁有云程林氏族谱辈分排行用字表。其中“猷(19世)、懋(20世)、勉(21世)……宪(23)、引(24世)……”
云程林氏亭江支祠楼阁有精美图绘,这张图片上有云程林氏始祖“辅国公”林比、二世祖林阳,以及衍派三支的四世祖林秀、林康、林寿。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福建镇抚使云程林氏始祖林比镇守福州南关,不受重金贿赂,坚守城池抗寇,不屈而死。全家尽遭杀戮,八十余口被屠,惟二岁幼子林阳寄存外祖家而幸存。
始祖林比被害,阖家罹难,仅一幼子死里逃生,孤儿寡母匿居城西马舗。
笔者常听云程林氏三地族人叙及怀抱幼儿的始祖母郭氏抚育恩情,创造出一个辉煌的宗族。
离开支祠,登上后山远眺,依稀可见南边将入海的闽江,这是数百年前祖居地福州洪塘下流的江水,连系两地云程林氏的血脉。
东北方向山下有座山包,询问得知叫“蛇崙”。
风光清丽,草木葱茏,难怪亭江云程林氏震支先祖择居此地。
回头翻阅《云程林氏家乘》亭江洪塘震支附图,发现蛇崙、福鼎山赫然在目。
林涛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全靠祖父(三世祖林信任)、伯父等抚养。成年后自食其力勤耕作,谦谨节俭,因寇乱迁居江右里,为了不忘自己的洪塘故乡,将落脚地也命名为洪塘。
林涛四个儿子分为云程林氏震支分为福、禄、寿、喜四房。林涛去世后就葬在亭江洪塘蛇崙前山。
更神奇是《云程林氏家乘》中,福州洪塘附图也标有“福鼎山”、“蛇崙”,毫无疑问亭江洪塘云程林氏震支先人不但以“洪塘”命名迁居地,连山川名称也搬过来,思乡情之殷殷,令笔者唏嘘不已。
见林国清先生文章说,长乐状元郑性之子德起迁居洪塘瓦珵,明嘉靖时,其后代郑旺迁居亭江洪塘村。以迁居先后时间推算,云程林氏支祠祖林涛比状元后人迁居亭江洪塘要早大约百年,由此洪塘瓦珵两族移居亭江洪塘。由于探访亭江洪塘村时还不知晓瓦珵郑氏迁居情况,很遗憾未能去亭江郑氏宗祠一探究竟。
话说洪塘云程林氏三世祖林信任第三子林寿(震支)早逝,其子林涛迁居亭江洪塘村。
林信任长子林秀(乾支)、次子林康(坤支)总共十个男孩中有五人科举成功,称为“五登云程”,从此洪塘瓦珵林氏开始发迹。
其中,林康长子林璿、次子林㻷考中举人。林璿第四子文唐公、林㻷第四子文滕公后来迁居连江。文唐公也将迁居地命名为“洪塘”。
2,连江东岱洪塘村。
地图上搜索“连江洪塘”,马上显示“连江东岱镇洪塘村”。
东岱洪塘村在敖江南岸,距离连江县城七公里,村口下车可见洪塘公园。
2014年被授予“洪塘革命老区村”。
东岱洪塘村给人印象清静古朴。
村里散落一些古宅院,值得细看。
福州地区古厝的厅堂都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区。
村口县道往里走五百米,就是连江母亲河——敖江了。
敖江发源于古田境内鹫峰山东南麓,斜穿连江,从这里向东不到十公里汇入大海。
看着古渡口旁的《洪塘村建桥修路碑记》,隐约感到不大对头。
捐资人多为孙、郑等姓氏,居然没有一位林氏。从村口到江边,笔者一路留意看见孙氏大王宫、郑氏宗祠等,未见林氏祠堂。
询问村民得知,东岱洪塘村林姓不到十户,村中祠堂数座并没有林氏祠堂。
问附近何处有林氏祠堂?村民指点村外东面二三公里,过蝉步村,有外浦、里浦村,那里有林氏较多,建有祠堂。
最后,走到外浦“林氏支祠”铁门外,拨打林氏祠堂理事会联系人电话询问得知,附近村庄林氏都是福州地区“陶江林”。这才明白了,东岱洪塘村不是福州洪塘瓦珵云程林氏分支,此洪塘非彼洪塘也。
不过,回想东岱洪塘之行,还是觉得二者又似乎有所关联。
福州洪塘段乌龙江,历史上称为洪塘江,简称“洪江”。
敖江,连江人也称岱江,但东岱洪塘村人称敖江为“洪江”,不知道东岱有否其它村庄也是这样称呼的。
东岱洪塘村有巨石,刻字“祝圣万年山”,旁边门拱横批为“洪江古刹”,不知是巧合,还是确有渊源。
可以明确的是,连江东岱洪塘村不是福州洪塘云程林氏分支迁居地。
3,连江长龙洪峰村。
再仔细翻阅洪塘瓦珵《林氏家乘》,原来瓦珵林氏“五登云程”之林璿第四子文唐公、与林㻷第四子文滕公都“避寇”迁居连江。文唐公迁居连江长龙,也命名迁居地为洪塘,文唐公成为“云程林氏坤支长龙派支祠祖”。文滕公迁居连江今官坂洋尾村,文滕公成为“云程林氏坤支北岸派支祠祖”。
长龙洪塘隐在连江长龙镇的大山里。据说1958年因与东岱洪塘村同名,长龙洪塘村被改名为“洪峰村”。
网络资料似乎1958年后,洪峰村还存在“洪塘”名称,如1959年5月成立洪塘大队。1965年3月为长龙华侨农场洪塘管理区;1972年1月重设长龙公社洪塘大队。
因此,长龙云程林氏族人林勉斌先生关于“(长龙)洪塘,1986年更名为洪峰”说法不无道理。
至清代长龙洪塘均隶属连江县名闻乡嘉贤上里,民国初年属于长龙自治区,民国18年(1929年)为第五区洪塘乡。建国后更名为洪峰村。目前大部分村民迁出山外,安置于长龙镇政府所在地的洪峰新村。村委会也在长龙镇。
现在洪峰村掌舵人是云程林氏坤支长龙派第二十三世孙林博宪,他非常热情带我到山里的洪峰村一览。
洪峰村村口,竖立一尊“洪塘”地名石碑,告诉人们这个村子的悠久历史及其源脉。
村中山道旁,分布土屋村居,其中还有一些老宅。
听林博宪先生介绍,遗存老屋以门楣上有一对“大目晭”最古老,传说是明末的建筑。
村中旗杆石,是长龙林氏前辈考取功名荣耀的遗存。
据老人讲,明末清初之际,长龙林氏参加反清复明运动,损失一大批青壮年男丁,致使一段时间一蹶不振。
洪峰村北侧风水树林下方,是长龙洪塘林氏宗祠。
不过,掌管祠堂锁匙的老辈不在,未能入内一睹风貌。
上世纪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时期,长龙洪塘村是红色政权的核心区域。
林博宪先生非常熟悉长龙红色文化,娓娓道来,让我对洪峰村革命老区有了深刻的认识。
1933年3月,在长龙洪塘尊王宫成立了连江历史上第一个红色政权——连江县革命委员会,这也是闽东地区11个县中最早诞生的红色政权。也因此,长龙洪塘区域被誉为福州地区的“红色井冈山”。
长龙洪塘尊王宫
岭头顶有一座洪塘林氏家族最大的祖厝,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共有102间,近二千平方米。
红色政权成立后,洪塘屡遭国民党军队“围剿”,凡参加革命运动人员家宅都被烧毁,而这座古厝神奇地保存下来了。
当年驻守连江的国民党海军陆战队士兵点着火把,准备焚毁这座大宅时,海军陆战队一位军官抬头看见古厝对联中“云程”二字,询问确认此洪塘是福州洪塘云程林氏分支,便令士兵将手中火把扔进古宅前的大池塘,保护下林氏祖厝。
现在,岭头顶古厝前池塘遗迹依存,而那位保护下古厝的福州洪塘瓦珵云程林氏二十一世孙林勉森最终牺牲在台北马场町。
4,洪塘瓦珵云程林氏英烈林勉森。
台北新店溪北岸,日本人占据台湾时作为日军军事训练场,后平整土地建为“陆军飞机场”,也称南机场。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这里成为白色恐怖时期死刑犯集中枪决地,地名“马场町”。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一批批为祖国统一奋斗的烈士被枪杀于马场町。
每一批烈士倒下,行刑者就用土覆盖烈士血迹。最终数千烈士鲜血流淌的土地,层层叠加泥土在平敞的飞机场旧址上形成一个恐怖的大土丘。
这其中就有福州洪塘瓦珵云程林氏乾支长房第二十一世孙林勉森烈士一抔热血。
林勉森,字继戟,洪塘瓦珵人,毕业于北京宪兵学校。
据说是海军名宿萨镇冰的义子。1918年,段祺瑞任命萨镇冰为福建清乡督办,林勉森任公署副官、五县清乡调查长。后任海军陆战队连长、营长、团副、代理团长,福建全省剿匪指挥部别动队第一支队司令、福建省政府保安处省防独立第二支队副队长等职。日本攻占福州时期,林勉森从事地下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曾担任过福州市警察局侦缉队队长。
林勉森为人干练、机警,与福建军政警界人员交往甚多。他担任东路讨贼军司令部参谋、第一路统领时结交了军中从事宣传工作的周伯苍。早在1926年,周伯苍就参加中共外围组织“涤社”。1947年2月,周伯苍加入民盟地下组织,担任筹委会委员兼组织委员会主任。福州解放前夕,林戟经民盟福建省组织部长周伯苍等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9年,国民党败据台湾,根据“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主要任务。福建省台湾工作委员会于9月成立。约一年后,经福建省台湾工作委员会陈明贵介绍,林戟加入福建省台湾工作委员会。他的主要任务是利用长期在海军陆战队工作,熟悉沿海情况又有广泛人脉的有利条件,搜集国民党马祖列岛、白犬列岛驻军情报及策反驻军官兵。
陈明贵和林戟等人先后在距离乌丘屿(莆田外海,现仍为台占)、北礵岛(霞浦外海,时为国民党军控制)等最近的福建兴化县石埕乡(今莆田市埭头镇石城村)、霞浦县欧港乡建立工作联络站,建立商业和人际关系,打探消息,传送获取的情报。他们经过不懈努力,还成功开辟一条榕肯(福州—马祖—白肯)地下交通线。在他们情报工作有力支持下,解放军后于1953年7月13日,顺利攻占了霞浦浮鹰、北礵等岛屿。
1951年初,林勉森告别洪塘瓦珵村家人,独自一人起程。只有他自己知道此行目的与风险,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林勉森义无反顾进入台北。
此前,吴石将军等潜伏台湾情报人员和台湾地下党(台工委)等千名烈士已壮烈牺牲,急需得力工作人员继续进行统一事业。
林勉森是通过台湾商人林文光的关系,冒用林文光父亲身份,化名林戟于1951年2月成功到达台湾。
1953年冬,台湾国民党“内政部”调查局闽东工作组派驻白肯岛人员发现了陈明贵的活动踪迹。
1954年8月7日,陈明贵从福州抵白肯岛时被捕,于9月10日押解至台北。陈明贵受尽酷刑,台湾保安司令部《匪中央情报局福建联络部潜伏匪谍陈明贵叛乱案》中述及陈明贵受审“经主办人员一月余不眠不休之审讯,最终陈明贵承认自己参加台湾工作委员会……”
1954年11月23日,林戟在台北被捕。1956年3月16日 陈明贵、林戟牺牲于台北马场町。
在台北的云程林氏族人不少,林勉森侄女林淑红冒险收葬伯伯遗体。1989年5月,林淑红是抱着两坛骨灰回到洪塘瓦埕老家,一坛是林勉森,另一坛是何双燕。
林淑红说何双燕是林勉森在台湾的妻子。《匪中央情报局福建联络部潜伏匪谍陈明贵叛乱案》记载:“何双燕为林戟之妾”,比林戟小8岁,于1951年春通过福建省公安厅科长游毓桢的关系,离福州赴国民党军控制的白肯岛。1952年7月,化名陈依妹,由林戟以夫妇关系申请入台成功,林陈依妹顺利进入台湾。游毓桢也是林戟的老乡和好友,至少在1929年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12月23日,何双燕被捕,后被以“知情不报”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何双燕出狱后,得到了林戟在台林氏族人长期照顾,于1970年4月病逝于台北。她的骨灰与林戟骨灰一同存放于台湾三山善社,直至林淑红带回洪塘瓦珵林勉森老家。1980年1月,台北云程林氏宗亲纂修《福建云程林氏宗祠修订旅居台湾宗亲族谱》将林戟、何双燕旧照,贴于族谱之上,以示纪念。
林勉森去台之前,洪塘瓦珵《云程林氏家乘》记载正室夫人陈爱玉,侧室陈淑丹。林勉森去台后音讯断绝,亲属们对林淑红所述何双燕情况一无所知,经向福建相关部门查询,得到清晰而明确的答复,由此可见林勉森被捕后坚强地抗住残酷刑讯,保下了何双燕。一位商人长期独居台湾肯定是显得不同寻常,组织上为其找个搭档作掩护也是常见事。有瓦珵林氏族人告诉笔者,据说何双燕似乎还是林勉森的上级。林勉森与何双燕一起安葬于洪塘妙峰山西坡林勉森家人墓。
瓦珵云程林氏族人告诉笔者,英烈林勉森墓在兰庭西江月上方,接近妙高峰的位置。此处位于云程林氏三世祖林信任(云程祖)墓茔与曹学佺石仓园故址之间。
青山肃穆,江水滔滔,烈士魂兮安详归于魂牵梦绕的洪塘故乡。
北京无名英雄广场,两边景观墙花岗岩墙壁上镌刻56组846位牺牲者名单。
见有文说第二十七组第八位“林战”即是“林戟”,但未说明原因,仅在林战的“战”字加括号“戟”。瓦珵林氏有人说,由于林勉森牺牲后遗体即由台北族人认领走,因此,不在西山英烈墙上。
台北“六张犁”墓地是“白色恐怖”受难者的“乱葬岗”,陈明贵牺牲后,遗体无人认领,葬于此地。
西山无名英雄广场名单第5组第6人就是陈明贵。
其实,笔者还很想知道何双燕真名是谁,家人是否找到,毕竟谁人无父母家人,英雄事迹值得后人敬仰。
深切缅怀那些为中国统一大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
几十年后,英雄不该“沉默”,英雄不应“无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