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县城,过去是没有名字的
武汉市有13个行政区,三环内几个中心城区的区政府所在地虽然有名字,但这些街道已经融入了城市之中,很少会有人将他们单独提起,这点和郊区有很大不同,比如江岸区区政府位于后湖街道,但没人会将后湖街道从江岸区中单独拿出来说事,市区,街道和街道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你只需要知道自己在江岸,具体位于哪个街道并没有多少人会在乎
但郊区就不同了,黄陂县城前川、江夏县城纸坊,新洲县城邾城,东西湖县城吴家山,汉南县城纱帽,蔡甸县城蔡甸(东西湖和汉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设置的郊区,没有经历过县这个阶段,区政府所在地叫县城肯定是不合适的,文中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才这么称呼),1990年之前有明确的城市界限,即使房地产大发展20年以后,这些县城和三环外新城还是有明确的区分
下面卫星地图上看得很明白,几个郊区的县城和其他地方界限非常清楚
几个县城,历史最为悠久的是黄陂县城
江夏、蔡甸的县城,都是1949年以后从市区搬到郊区的。
江夏区原来叫武昌县,其县衙在1946年之前是位于武昌城内的(武昌府和武昌县都在武昌城内办公),1926年成立武昌县以后,武昌县就需要考虑搬迁县城呢(县和市在一起),1946年武昌县城搬往纸坊镇
蔡甸区原名汉阳县,搬迁的原因和武昌县一样,1950年县城搬到蔡甸镇
新洲区,1951年从黄冈县析分出来,邾城才成为新洲的县城,东西湖,1958年成立,汉南区1984年成立,他们的区政府所在地都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黄陂县城,从元朝开始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在武汉市独树一帜的(黄陂县城是千年古城,可惜过去的建筑都给拆完了,如今的黄陂县城,你找不到一点历史的痕迹,只有地名还保留着千年前宋朝二程的痕迹)
江岸、江汉、硚口、青山、洪山都是解放后新成立的区,区政府所在地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汉阳和武昌,过去是府,经历过市,如今都是区,府衙位置虽说没有大的变动,但也在辖区内更换了几个位置,没有黄陂县城这么稳定。
黄陂县城,过去是没有名字的
民国之前,皇权不下县,所以县下面是没有镇、乡(如今的街道和镇)这个行政单位的(直接是村),黄陂县城所在的前川地区,过去正式书籍上称之为“县治”,民间则直接用黄陂两个字称呼
解放后,乡镇政权的设立,县城就必须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了,黄陂于是用城关来命名县城(那年头,全国县城叫城关的起码有100多个地方,原因和黄陂一样,县城过去没有名字,根据部分资料记载,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有大约200个县城所在地被称为“城关镇”)
黄陂县城改名为前川街道,是2000年左右的事情,在此之前,黄陂人说去黄陂县城都是说“气”黄陂(没有多少人愿意用城关称呼县城,这个外来称呼和黄陂的联系并不紧密),那个年代,连通汉口岱家山和黄陂县城的高速公路都叫岱黄高速、普通马路也叫武黄公路(武汉至黄陂的公路)
名字的更迭,背后是一部微缩的地方史。
“城关”这个全国通用的标签,像一件不合身的制服,虽然正式,却掩没了黄陂自身的气息。民间固执使用的“去黄陂”,则是一种最朴素的身份认同——县城即黄陂,黄陂即县城,二者浑然一体,无需赘言。
直到“前川”这个古老诗意的名字被重新启用,这片土地才真正找回了自己的文化身份证。“前川”二字,源于北宋理学大家程颢在此留下的诗句“傍花随柳过前川”,它不像“城关”那样冰冷,也不像单纯以县名为称那样直白。它如同一枚文化的印章,将一片普通的行政区域,盖棺定论为一座有来历、有文脉的千年古城。
从无名的“县治”,到面目模糊的“城关”,再到魂归“前川”,黄陂县城名称的演变,正是中国无数县城从传统农耕文明迈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个缩影。它经历了从地域共同体到行政单位,再到寻求文化主体性的完整过程。黄陂的故事,则是一部关于“根”的叙事,它的魅力不在于搬迁与新建,而在于原地生长、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希望,未来人们驱车行驶在岱黄高速上,终点指示牌会从“黄陂”变成了“前川”。一词之变,改变的不仅是称呼,更是一种宣告:这里抵达的,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段穿越宋明、流淌至今的绵长历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