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愚 翁
10月20日的西安,黎明尚未破晓,五点刚过我便辗转无眠。推窗望去,雨丝如帘,薄雾氤氲,整座古城仍浸在四十三天阴雨季的缠绵里。手机微信提示音适时响起,旅行社的行程安排清晰明了:六点半二楼早餐,七点五十分街口集合,目标是唐密祖庭大兴善寺与西安博物院。
星宿酒店距集合点不过百步之遥,七点四十五分抵达时,大巴已静静等候。待汪导 —— 那位三十余岁、干练亲和的女导游 —— 清点完人数,车辆便径直驶向城东古刹。车轮滚动间,汪导的讲解为这场雨中访古拉开序幕:“大兴善寺是佛教八宗之一密宗的祖庭,隋唐皇家寺院的规制,长安三大译经场的荣光,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是西安现存最古老的佛寺之一。”
她娓娓道来寺院的由来:西晋泰始二年(266 年)始建,隋文帝开皇年间扩建大兴城,寺占靖善坊8.5万平米宝地,遂取 “大兴” 城名与 “善” 坊名,赐号 “大兴善寺” 沿用至今。唐开元年间,印度高僧驻锡于此,译经传密,经一行、惠果高僧弘扬,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唐密文化。而后空海、最澄将其传往日韩,再播南洋,使这座古刹成为举世公认的唐密祖庭。2008 年寺院整体重修,再现昔日盛景;2015 年 5 月 14 日,习近平主席陪同印度总理莫迪到访,更让这座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地焕发新的光彩。
20余分钟车程转瞬即逝,大巴因山门藏于窄巷、人潮熙攘而止步。我们踏着青石板路,在雨雾中步行七八分钟,终于望见那座明代遗存的山门 —— 二层歇山式建筑造型古朴奇特,南向门楣 “大兴善寺” 四字遒劲有力,东侧 “庄严国土” 与西侧 “利乐有情” 的题刻,暗合佛教慈悲济世的初心;北向 “五冈唐镇” 四字完好如初,仿佛仍在诉说着隋唐时镇守长安的恢弘气象。
作为典型的城市型寺观园林,大兴善寺坐北朝南,中轴线建筑群一字排开,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依次递进,藏着中式建筑的对称之美。踏入山门,迎面便是赵朴初先生题写匾额的天王殿,廊柱楹联墨香氤氲,殿内托纱金装的大肚弥勒佛笑口常开,东西两侧四大天王怒目圆睁,弥勒身后明代木雕韦驮菩萨庄严肃穆,守护着一方清净。东西两侧 “金刚”“悉地” 二门,悄然呼应着密宗的修行法门。
雨丝依旧淅淅沥沥,不疾不徐地滋润着古寺的一砖一瓦。穿过天王殿,大雄宝殿巍然矗立,最上方 “大雄宝殿” 金字匾额熠熠生辉,下方 “五方五佛”“丕振宗风”“光大法门” 三匾并列,殿后 “真空妙有”“般若法门” 等匾额层层递进,彰显着密宗的深邃哲理。作为密宗祖庭,殿内主供五方佛(又称五智佛),分别对应中、东、南、西、北五方,象征圆满智慧;东西两侧二十四诸天神情各异,后侧海岛观音身旁,善财童子与龙女姿态灵动,整套造像庄严而不失灵动。
中轴线第三重殿是观音殿,“观音大士殿” 金字牌匾高悬门楣,东侧 “乐常法味”、西侧 “续佛慧命” 的题匾,与廊柱 “步履宗功尝思九年面壁;阐扬祖德宛若五夜传灯” 的楹联相映成趣。殿内一尊明代檀香木雕千手千眼观音,工艺精湛,法相庄严。汪导特别提及,观音殿位于中轴线的格局在国内寺院中极为罕见,据宋人记载,佛教寺院塑立观音像的传统便始于此。殿两侧五楹配殿,西为十王殿,东为地藏殿,共同构成一处静谧院落。
中轴线尽头的法堂,是寺院讲经传法的核心场所。殿门 “觉悟众生” 匾额为光绪皇帝御笔,笔力雄浑。殿内供奉密宗本尊大日如来,珍藏的唐代铜佛与宋代造像形态各异,尽显古艺风采。法堂与南侧观音殿、东西玉佛殿、卧佛殿围合成大兴善寺最幽静的四合院,院中十余株古柏浓荫蔽日,一株明代紫藤虬枝盘曲,三百余年风雨沧桑都沉淀在虬结的枝干里。
漫步寺院,大雄宝殿前的石碑、水缸、经幢、石灯错落有致,两侧新修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青石经幢,雕刻精美,密教色彩浓郁。观音殿外,西北地区最大的转经筒静静矗立,信徒顺时针转动时,发出低沉而庄严的声响。院内两通古碑尤为珍贵:清康熙二年(1662 年)的《重修隋唐敕建大兴善寺来源记碑》与咸丰元年(1851 年)的《大兴善寺法派碑记》,碑文斑驳却字迹可辨,刻录着寺院的兴衰传承。
整座寺院采用 “一轴一环四院落” 布局,钟鼓楼、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等偏殿对称分布于中轴线两侧,入口广场、僧侣生活区、礼佛核心区、旅游服务区、园林保育区功能分区清晰,既保留了古寺的庄严,又兼顾了游览的便捷。
上午九点五十分,雨势渐歇,我们在晨雾散尽的古寺中结束了参观。登车离去时,回望那隐于市井的山门,千年的译经声、钟声与雨声交织,仿佛仍在耳畔回响。这座穿越十三朝风雨的唐密祖庭,在雨中更显静谧庄严,让人在访古探幽间,读懂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也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魅力。大巴车驶离窄巷,向着西安博物院的方向前行,而大兴善寺的雨雾禅意,已深深印刻在心头。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
编发:铁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