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南,金山之北,流淌千年的掘石港蜿蜒而过,滋养出一座底蕴深厚又活力迸发的千年古镇——朱泾。从隋唐时期“朱溪”小集市起步,历经宋元时期“商贾辐辏”的商贸繁荣,到历时200余年县治所在地的行政辉煌,朱泾不仅见证了上海浦南地区千年来的沧桑变迁,更沉淀下“船子拨棹歌”“朱泾花灯会”等熠熠生辉的人文瑰宝。
时光奔涌至新时代,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县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启航的历史节点,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朱泾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四宜”理念为发展蓝图,在产城融合的赛道上加速奔跑,全力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生活便利、治理高效的现代城镇新图景。从工业园区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到以“六香”IP为特色的乡村文旅融合蝶变;从城镇街区的精细化微更新,到基层治理的多元化新探索,朱泾镇始终保持着“一路向新”的发展姿态,在每一个领域都演绎着激流勇进的“泾”彩篇章。
产业焕新
智造升级叩响未来之门
在朱泾工业园区,轰鸣的机器声正奏响着产业升级的激昂乐章。作为金山区首批市级工业园区,这片近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经历着一场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历史性跨越。
走进园区,“3+X”现代产业体系的格局已然清晰。“十四五”以来,朱泾镇锚定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和时尚消费三大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新体系。
肇民科技“上海超级工厂”项目的启动建设,是园区产业能级提升的标志之一。作为新能源汽车精密注塑件制造领域的重点项目,肇民科技计划引入先进自动化生产线与工业互联网系统,建设一个“年产八亿套新能源汽车部件及超精密工程塑料部件”的数字化新工厂。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将填补朱泾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更将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像上海宜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创新企业也在园区茁壮成长。这家专注于生产可降解材料饮品容器的企业,凭借16项核心专利技术,成为多家头部茶饮品牌的供应商。当企业提出扩建需求时,“园区管家”快速响应,积极为其申请新用地,并指导其成功取得“工业上楼”项目许可,全流程的高效服务让企业负责人连呼“超出预期”。
这样的服务效能源于朱泾镇创新的“服务+生态”双驱战略。通过建立“四个名录”和“两个库”,园区实现了对企业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全生命周期”管家式服务平台,从企业注册到市场拓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朱泾镇特别注重创新生态的培育。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另一方面,设立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眼下,“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生态新图景正逐渐显现,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推动朱泾制造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
生态赋能
美丽经济绘就共富新景
沿着朱泾镇待泾村的乡间小道漫步,层层叠叠的花海景观扑面而来。微风轻拂,地肤花海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芬芳。这里,就是沪上知名的“花开海上”生态园。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易涝的低洼农田,如今已华丽转身为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的4A级景区,成为朱泾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生态园的成功转型,源于朱泾镇创新性的发展思路。面对地势低洼的客观条件,当地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通过科学规划水系、改良土壤、选育适生花卉品种,将原本的农业短板转化为生态亮点。园内精心设计四季轮作的花田景观,打造蜿蜒的木栈道和特色研学项目,让游客既能欣赏美景,又能体验农耕乐趣。
花开海上生态园花海航拍
在生态园的示范带动下,朱泾镇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2020年,该镇创新推出“镇集体+村集体+社会资本”三方合作模式,待泾村113亩集体土地以99宗产权证形式作价入股上海花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开创了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先例。这一创新举措既保障了村集体长期收益,又为企业减轻了资金压力,实现了多方共赢。
依托这一创新模式打造的芳香小镇,成为生态园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去年正式运营的商业街占地2300平方米,汇聚特色餐饮、文创零售等多元业态。以此为基础,花灯文旅嘉年华、无人机编队展演、田园音乐会等特色活动相继上马,形成了“文旅农商体展”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小镇还重点推出“香香”香气系列产品,搭建香水培训基地,并引入精品酒店、度假民宿等项目,推动“赏花经济”向“芳香产业”全面升级。凭借紧邻上海乐高乐园的区位优势,芳香小镇积极承接溢出效应,通过差异化定位打造“芳香+亲子”特色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从主题乐园到自然生态的多元旅游选择,实现从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的转变。
2025朱泾花灯文旅嘉年华
这种联动发展正在形成良性循环。芳香小镇与周边区域协同推进,构建起差异化发展的格局:稻香新泾片区依托优质农田资源,构建稻米产业化联合体,打造“稻花湾”大米品牌,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慧农村通过建立人才驿站,引入高校科研力量,深耕种源农业……各村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待泾村村民彭阿姨在生态园打工,加上老宅出租的租金,农产品售卖的收益,家庭年收入翻了一番。像她这样吃上“生态饭”的村民不在少数,有的经营咖啡馆、民宿,有的销售农副产品,有的在景区就业,乡村振兴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芳香小镇游人如织
从一片花海到全产业链发展,朱泾镇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立足实际、创新思路,乡村振兴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特色之路。未来,随着更多实践探索,这幅生态与产业交融的美丽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老城新生
一刻钟里的“泾”彩生活
清晨的阳光透过香樟树叶,在朱泾镇的街道上洒下斑驳光影。万安里市场里,家住南圩新村的张阿姨正在挑选食材。“现在的菜场真是大变样了,”她指着整洁的摊位说,“不仅环境好了,还能代客加工,买完菜直接就能端着热菜回家。”
这座陪伴朱泾人二十多年的老菜场,经过标准化改造后焕发新生:干湿分离的摊位布局科学,党群服务站提供便民服务,新引入的代炒服务让年轻人赞不绝口。市场外围新增的停车区和充电桩,更巧妙化解了居民“停车难”的烦恼。
市场的蝶变只是朱泾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全镇系统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通过基础修缮、电梯加装、停车位拓展等举措,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与此同时,城中村改造项目稳步推进,临清佳园等安置小区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商超等设施一应俱全。
走出小区,城市更新的“绣花功夫”随处可见。沈浦泾南路拐角处的朱溪园,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如今已成为精致的口袋公园。晨练的老人、嬉戏的孩童、小憩的上班族在这里各得其乐。这样的“小而美”空间,在朱泾镇还有十多处,它们像绿色的珍珠,串起了居民的惬意生活。
公共服务也在同步升级。午后,“钟楼in家园”活动室里欢声笑语,二十多位居民正在参加“群众点单”的古琴弹奏课。这是朱泾镇“党群360”服务体系的生动缩影。通过“人民360”党群服务“六味”套餐,朱泾镇为不同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并依托“一片一节”“大篷车”等品牌,将政策咨询、文化体验、便民服务等配送到群众身边。
夜幕降临,创新服务持续延伸。大光明电影院北广场,“夜市招聘会”正在举行,三十多家企业的展位前围满了咨询的求职者。“这种招聘形式很方便,吃完饭散个步的工夫,就能和好几家企业交流。”应届毕业生小陈说。
随着上海健康护理职业学院的开工建设,以及与颐和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的校地合作,一个完整的康养生态圈逐步形成,朱泾将共建“银发经济产业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健康护理人才,以此为契机推动适老化产品研发、智慧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集聚,共同形成覆盖“托底保障、中端普惠、高端市场”的完整养老服务供给体系,让“老有所养”更具品质、更有温度。
从菜场到公园,从就业到文化,从日间服务到夜间招聘,从基础保障到康养服务,朱泾镇通过系统化的城市更新和贴心的服务配套,让居民在步行一刻钟的范围内,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优质的公共空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正让老城焕发新活力,书写着宜居宜业的美好篇章。
治理升级
双向奔赴的活力密码
走进朱泾镇西林街区议事厅,一场别开生面的“商户茶话会”正在暖意融融中进行。
一项“早市叫卖声如何管控”的议题一经抛出,公园路“汇泾彩”商户自治小组的王老板便提出统一降低喇叭分贝的建议,文商路“心邻”巾帼小组的李大姐则提出可以用口头叫卖代替播放,西林街“万里”青年创业社团的年轻创业者小吴则提出了规范叫卖的具体时段。这种轻松融洽的议事氛围,正是朱泾镇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写照。
在这个涵盖2个商业街区、8个居村,常住人口约3万人的第三综合网格内,既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室内农贸市场,也有充满烟火气的公园路、西林街商圈。热闹的商业氛围带来了活力,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甜蜜的烦恼。
朱泾镇用“绣花功夫”破解治理难题,创新推出“一店一线”工作法:以每个店铺为治理基点,以规范经营为主线,将治理的针脚细致地绣到每个角落。如今,走在这些街区,你会发现红线划出经营边界,黄线规范杂物堆放,蓝线拓展停车空间,这些温暖的“小设计”让街区秩序井然,又保留了市井烟火气。
新泾村稻米智能化观光工厂
更让人惊喜的是法治的“温度”。在第二综合网格的“法治会客厅”里,平安志愿者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用拉家常的方式调解纠纷,让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镇里还贴心编制“法治礼包”,为新开业商户送上“法律指南”,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暖心伞”。
治理的创新不止于此。“泾立方”商居联盟让商户和居民成为“治理搭档”;“三堂一室”成为收集人民意见、化解邻里纠纷的“暖心驿站”;非公企业家担任名誉村居主任,为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注入新思路,带来新发展。这些创新让市井烟火与文明新风相得益彰。
最动人的是336名快递小哥变身“网格骑士”,在走街串巷中成为城市的“移动探头”。他们用“随手拍”发现隐患,用“爱心送餐”温暖老人,用“助老敲门”传递关爱。镇上为他们精心绘制“骑手友好地图”,串联起100个暖心驿站,让这些城市奔跑者在辛苦工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更令人惊喜的是,快递小哥随手写在废纸条上的建议,通过社区“网格有约 有话大家说”信箱得到及时响应,临源居民区的废弃绿地在群策群议下蜕变为生机盎然的“百草园”,成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注脚。
这一系列创新治理举措,显著提升了朱泾镇的基层治理效能。如今,走在朱泾的大街小巷,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市井烟火,更是治理创新带来的温度。商户与居民携手共治,多元力量协同参与,一幅生动活泼的治理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书写着“善治朱泾”的温暖故事。
“朱泾的发展,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老百姓家门口的菜场、楼下的公园、出行的便利、解决问题的及时。”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表示,“我们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一桩桩民生实事中,让‘四宜’朱泾的美好蓝图,逐步变成家家户户可触可及的温暖日常,成为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踏实幸福。”
眼下,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朱泾正以创新之笔描绘发展新图景。展望“十五五”,朱泾将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对标上海“南北转型”战略要求,以“六个朱泾”(活力朱泾、宜居朱泾、平安朱泾、芳香朱泾、人文朱泾、和谐朱泾)建设为引领,着力构建“中心提质、一轴强化、两翼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未来,朱泾将聚焦四个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在产业发展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方面,持续推进芳香特色小镇与花园式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建设,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富样本;在城市更新方面,深度整合东林古寺、朱泾老街、落照湾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城市更新让老城焕发新活力;在区域协同方面,深化朱枫、朱亭联动发展机制,充分承接乐高乐园度假区、市域铁路南枫线等重大项目的辐射效应,高标准建设品质旅游度假区,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引领片区建设。
从产业升级到生态赋能,从城市更新到治理创新,“四宜”融合的发展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朱泾将在金山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继续以务实笃行的姿态,深入探索城乡共融与产城共兴的新路径,为上海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独具特色的“朱泾实践”。
原标题:《金山朱泾:一路向新 “泾”彩绽放》
栏目主编:刘锟 文字编辑:俞宏浩
来源:作者:殷洁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