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深圳待得够久,便会感知到一条“隐形日历”:
梧桐山的毛棉杜鹃一开,说明春天到了;
科技园楼下开始排队买冻柠茶,说明夏天到了;
莲花山风筝广场连夜搭起大型舞台,音响设备陆续进场,便意味着一年的尾声悄然降临了。
无需官方通知,也无需热搜预告,深圳人自会捕捉这个默契的信号:莲花山草地音乐节来了。
接下来几天,城市像被按了“慢放”键。写字楼里,PPT翻页声还在,但心底早已悄然盘算:
“抽签结果出来了吗?”“得找个搭子一起去听”“一家四口都去,要带多大的野餐垫?”“奶茶要温的还是冰的?”“几点出发才能抢到正对舞台的好位置?”……
这片市中心最宽阔的绿草坪,每年在岁末将至时敞开一次有声的怀抱,仿佛在对深圳人:“别只忙着赶路,坐下来,听一段,再出发。”
从“一个人”
变成“一群人”
莲花山草地音乐节,今年已迈入第十一个年头了。
熟知它的人,既希望它被更多人知晓,又暗暗希望它不要太“出圈”。因为它不是演唱会,不是明星见面会,而是免费的露天音乐会,甚至连门票都不需要。
如果想坐在主办方设置的座位上,近距离感受舞台魅力,沉浸式地体验音乐氛围,那么得提前参与抽签。抽中了,才算真正“有座”。
然而,这十一年来,莲花山草地音乐节的口碑越来越好,深圳人口口相传,了解它的人越多,中签的几率就越低。
可偏偏,深圳人就是爱它,爱得比年终奖还准时。即使抽不中签,也要自带小板凳、野餐垫,在周边的草坪上或躺或卧。
不管是场内外,感受到的是一样的音质和氛围,都是音乐会的一部分。
人们把音乐节当成社交主场,把现场变成了“露天朋友圈”。此时的莲花山,像吹响了“集结号”:一个人来,结伴而归;陌生人进场,熟人般离去。
“寻找一起去莲花山音乐会的搭子,本人i人但是很好相处。如果周六听完感觉氛围不错的话,周日上午可能拿个野餐垫直接冲了。”
音乐节还没开始,社交平台上便已涌现大量“寻搭子”的帖子。无论是内向的、社恐的,还是外向型观众,都掀起了一股“拼垫拼奶茶”的热潮。
市民李先生已连续八年来参加莲花山草地音乐节了,即使没抽中签,他也会在草地上静静聆听。
八年前一个下午,他偶然步入莲花山,在这座当时还举目无亲的城市里,意外闯入了深圳人的“朋友圈”,他们一起欣赏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科里奥兰序曲》等古典音乐。
最后,他和周边的观众一起热烈鼓掌,热情欢呼,邀请乐团返场,演奏了《茉莉花》等曲目,自那开始,他结交了一群同在深圳打拼的音乐好友。
这些年来,他们从一个人,到带上伴侣、带上孩子,队伍逐渐扩大。每年的音乐节,成为彼此心照不宣的约定。
每年这个时候,天气最好,心情也最好,莲花山的草地上长满了幸福的人,大家一起分享喜悦。
他们坐在一起,不需要自我介绍,也不需要破冰话术,甚至可以不懂乐理,现场合奏响起,上万人的呼吸仿佛融在同一股音浪里。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辜晓进用三个“F”打头的英文单词,形容莲花山草地音乐节:一是Fresh,草地的新鲜和芬芳;二是Free,免费与自由;三是Friend,人们可以自由交流交友。
心理学家说,人类需要“同步体验”才能快速建立信任。草地音乐节恰好提供了低成本、高浓度的“同步”——同一时间,同一节奏,同一掌声。
当最后一曲终了,人群像潮水般退去,大家互道的,不是“再见”,也不是“拜拜”,而是“明年见”——一个只有深圳人才懂的暗号:
无论这一年你搬去哪、换什么工作、爱什么人,只要还愿意回来,这片草地就替你保留一个位置,让“一个人”的旅途,在掌声与星空下,再次汇入“一群人”的归途。
把“高冷”的古典乐
请到草地上
“古典乐?我听不懂。”——十一年前,这曾是大多数深圳人的口头禅。现在,他们会补一句:“但草地上的古典乐,我能听。”
不是耳朵突然开了窍,也不是突然恶补了古典乐知识,而是莲花山草地音乐节把“高雅”这两个字,直接翻译成“白话”:
不花钱、不穿西装、不用正襟危坐,带个野餐垫和保温杯也能进场。而走到今天这一步,莲花山花了十一年的时间。
2013年的夏天,福田考察组远赴德国柏林,他们在市郊的一处山坳中,见证了数万居民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共同聆听“柏林的空气”音乐会的震撼场景。
也正是那个夜晚,“莲花山草地音乐节”的灵感悄然萌生,柏林的夜晚,被复刻到了莲花山。在这里,艺术成了生活,没有“曲高和寡”,只有“爱听就行”。
十一年来,全球五大洲15个国家的40多支交响乐团轮番来到莲花山打卡,包括柏林爱乐乐团这一类顶级乐团,音乐大咖郎朗、吕思清也曾在此献艺。
而今年更是邀请了享誉全球的布达佩斯电影交响乐团首次亮相深圳,重现经典电影金曲。
该团曾为数百部影视作品录制音乐,其作品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电影、格莱美提名以及众多艾美奖参与录制的游戏音乐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最知名代表作有:《碟中谍7》《寄生虫》《鱿鱼游戏》等。
这次现场演绎了《阿甘正传》组曲、《加勒比海盗》主题音乐、《花木兰》组曲,现场气势恢宏,世界名曲仿佛立体环绕,还自带青草香。
在本届音乐节上,布达佩斯电影交响乐团以《我爱你 中国》压轴,倾情献奏,全场跟着大合唱,令人动情。
一次音乐节,唤醒了全城的音乐细胞,深圳成了名副其实的“爱乐之城”。
据统计,本届音乐节盛况空前,线上线下超600万人参与,预约摇号近6万人次,线下总参与人数超20万人次,累计观看量突破618万,全网曝光量狂揽1.5亿。
十一年来,从“借鉴”到“原创”,莲花山用一片草地,把“学别人”写成“自己的答卷”。
第五届音乐节上,非洲鼓乐团将莲花山化为欢乐的海洋;第六届的京剧交响音乐会让人耳目一新;第九届则引入华尔兹舞蹈,增添欧陆浪漫的优雅风情;第十一届,则开设多个分会场,从民谣到交响曲,风格愈发多元。
之后,若别人问深圳有什么文化地标?深圳人无需细数,直接晒图:风筝广场,草地,星空,万人沉醉于《海上钢琴师》,节奏齐整,恢弘又浪漫。
那一刻,世界听懂了深圳:这里不只有高楼和股市,也有音乐与心跳;不只有“搞钱”的速度,也有“浪漫”的温度。
从“音乐节”
到全城“节庆”
不难发现,莲花山草地音乐节独特的地方在于:其他的音乐节只是一个节,而它,却成了一座城市的年度仪式与节庆。
从前是“听完散伙”,目光只聚焦舞台,现在是“提前一个月做攻略”——DIY沙发、收集活动印章、商圈赠票互动……内容多到应接不暇。
2024年,莲花山草地音乐节推出“创意共坐”全民征稿活动,要求只有一个——能坐。
于是,观众秒变“甲方”,自己“办节日”,神作满天飞:有印满音符的充气沙发、将动物画在其中的野餐垫、八音椅、蝴蝶椅等等设计稿层出不穷,创意爆棚。
最终投票的优秀设计作品所制成的坐垫、充气沙发实物,在现场公益售卖。把“来看演出的”彻底变成“一起办节的”,人人都是节目组的一员。
更“卷”的是,福田的商圈和公园集体“入群”,成为莲花山草地音乐节的共同承办方。
本届音乐节还首次推出“深声不凡·共创演出季”,设立七大分舞台共创计划,面向公众招募演出内容,在七大福田地标分舞台,呈现近30场演出。
中轴云廊的星空舞台、领展中心城的风尚舞台、香蜜公园的星蜜舞台、深业上城的星月舞台、笔架山营地的流星舞台、上步绿廊公园的星跃舞台以及莲花山公园风筝音乐文创市集舞台的星光舞台,携手奏响古典与民乐的和鸣,让“爱乐之城”的旋律回荡在全城的每个角落。
“庆”是什么?是仪式感,更是归属感。“节”可以曲终人散,“庆”却需要留下记忆,还有经济“彩蛋”。
在第十一届莲花山草地音乐节期间,福田核心商圈如卓悦中心、深业上城等,百余家商户推出“爱乐之城”专属套餐。
于是,深圳人把记忆做成手礼:在领展中心城感受“风尚”,顺手买了件羽绒服,感觉整个冬天都被交响加持;在深业上城看完“星月”,顺手买了护手霜,每次闻到香味,总能忆起那夜的旋律。
就连远道而来的匈牙利布达佩斯电影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彼特·伊莱尼,对在这里吃到的粤菜赞不绝口。还表示要向匈牙利的朋友们安利深圳这座城市,特别希望“下一届音乐节能再来!”
经济数据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庆”藏在朋友圈:
有人在欣赏演出之余,于福田文体中心市集摊位参与互动,收集活动印章,集齐后发朋友圈,“超100家商户优惠拿到手软,比年终奖还令人兴奋”。
也有人通过在深圳书城中心城、深业上城、领展中心城、八卦岭食街、深圳之眼购物中心等核心商圈,或园岭、莲花、福田、华富等街道参与“满额赠票”活动,喜获入场券,让朋友圈的人眼红不已。
莲花山草地音乐节,终于从“一片草地+一支乐队”升级为“一座城+一种仪式”。
它不再只是年底的“音乐节”,而是深圳人自己创造的“城市年会”——不用穿正装、不用敬酒、不用表演节目。
只要你不缺席,城市就为你留好座位,星空就为你亮起灯牌,旋律就替你喊出那句:“辛苦一年,欢迎回家,明年继续一起冲!”
莲花山草地音乐节,渐渐成为深圳的情感“Wi-Fi”,信号逐年满格。
从2014年的初次尝试,到如今成为全城期待的年度盛事,莲花山草地音乐节不仅将音乐会搬到了草地上,更将音乐化为连接市民、城市与世界的纽带。
未来,当更多社会力量与商圈资源加入共创,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将更加丰富多元。正如市民所言:“第十一届落幕,我们已在期待下一个十一年。”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部分图片来源:莲花山草地音乐节主办方
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