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搬离蔡甸十几年的桐湖姑娘谢英带着20多位好友回乡游玩。当天,2025武汉时装周在沉湖国际小镇自然T台开启一场时尚盛宴——2025武汉时装周启幕。
“小镇的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打卡点,还时常有国际大师来办展,没想到原来的偏远湖区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旅地标。”谢英自豪地向朋友讲述变化。
自11月8日向全球亮相以来,沉湖国际小镇——这座位于蔡甸区桐湖办事处的“大地美术馆”,成功举办了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及2025武汉时装周等重磅活动,全球首个将国际湿地保护与设计创新实践深度绑定的展会空间,吸引了更多目光。
桐湖美景。桐湖办事处供图。
■ “折纸飞鸟”栖息于偏远湖区
回忆首次踏勘桐湖,武汉城投集团所属的武汉沉湖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笑飞记忆犹新,碧绿青草覆盖万亩河滩,成群水鸟戏水遨游,“我们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地方”。
这抹生态基底,源于桐湖办事处多年来的坚守与投入:系统推进退渔还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等全域生态治理,累计投入近8000万元,推动美丽乡村覆盖率达80%以上,“湖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美景重归。
“以前是‘靠湖吃湖’,现在是‘护湖养湖’。”作为转型的亲历者,湖北省最美护河员、桐湖办事处民间河湖长王庆永回忆,他当年带头退出100余亩精养鱼塘,现在是180亩湖面的“湖管家”,带领30余名村民发展“湿地游+民宿+观光”复合业态,人均月收入突破4000元。
2021年秋季,桐湖外滩红蓼花海意外“出圈”,单季接待游客约7万人次,带动集镇商户营业额同比增长10倍。“这让我更坚信,保护生态不是一笔‘亏本买卖’。”桐湖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万世雄说,如今的桐湖,春游美丽草甸、夏观百鸟争鸣、秋赏红蓼花海、冬品美味湖鱼。
2024年,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边界调整,东侧延伸至香炉山渡口,本就一水相连的桐湖集镇成为沉湖湿地名副其实的“东大门”,桐湖的生态禀赋、区位优势和文旅产业基础,吸引了正在四处选址的武汉城投集团,双方一拍即合。2025年初沉湖国际小镇项目动工开建,采取“最小干预、最小动静、最低成本、最成自然”的规划设计理念。
沉湖国际小镇风光。王玉明供图
会议中心以“折纸飞鸟”为造型,从不同角度观赏宛若姿态各异的飞鸟栖息水岸。展创艺术空间以五个“船形”结构巍然矗立水畔,定位为“水上美术馆”,营造出漂浮湿地的诗意艺术空间。
从外观到细节,处处都透露着生态保护理念:绿植选择为翠竹、芦苇等与湿地生态契合的元素;会议中心采用空中连廊设计,2200吨钢结构在保持建筑功能的同时,为鸟类预留了空中走廊;屋顶的“生态滤网”既能收集雨水循环利用,又能为迁徙鸟类提供临时落脚点。
展创艺术空间。王玉明供图。
■ 一条会展链正在延伸
“眼看着集镇上车流、人流变多了,就试着回乡开了这家小馆。”桐湖办事处居民方练的“顺意小馆”开业仅数月,现在日均接待量达百人,七成为外地游客。“以前养鱼养虾,现在吃上旅游饭,忙碌却很快乐。”
如今,越来越多像方练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发展。
蔡笑飞介绍,作为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打造的生态文旅新地标,沉湖国际小镇将承载“会议会展+创意活动+文旅休闲”的多维功能,同步发展观鸟研学、中医疗愈、特色餐饮、田园体验等丰富业态。“我们将围绕‘东镇西苑、南浔北岛’的空间布局,加速完善沉湖国际小镇建设,还将与蔡甸区九真山、消泗油菜花等文旅资源全域联动,一盘棋打造适合多种客群的沉浸式文旅游玩线路,既引人流更要引人留。”
其中,南岛主要围绕一期工程,以“会展”为链接作为项目起点;北岛以“康养”聚焦智慧养老和银发经济;西苑以“创意”打造设计之都创业基地;东镇以“安居”营造宜居品质生活。通过资源整合和功能互补,形成持续吸引力和竞争力,真正实现“办好一次展、搞活一片区”的可持续理念。
武汉设计之都永久会址。蔡甸区委宣传部供图。
未来,游客在这里将获得“吃、住、游、娱、学”一站式服务体验。
来这里,市民可湿地观鸟,可花海游赏,能在双年展永久会址、如意巷商业街、沉湖秀剧场、数字体验馆等点位穿行游玩,还能参与露营野炊、农家采摘、野外探索、湿地和鸟类科普研学等各类体验活动。
■ 生态之美换来16亿元GEP
生态转化的底气,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态家底。桐湖这片滨湖湿地藏着生态宝藏:460种昆虫飞舞,300种植物生长,87种候鸟在此歇脚,更有水雉、虎纹蛙等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安家。2023年桐湖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16.769亿元。
生态优势的转化,让山水“有价”更“有市”,这不仅在桐湖上演。在紧邻后官湖的中法半岛小镇,按照中法专家共同提出的“最小动静、最低成本、最高标准”思路,一道“U”字形生态涵养带沿湖岸线布局。水塘保留、水系联通,拆除的塘埂变成指状岸线,“指缝”间投种的种子长出一片“水下森林”。
看中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水鸟翩跹、绿意盎然的环境,武汉城建开元森泊度假乐园项目在全国多地选址后落户于此。“森泊品牌取自森林、湖泊。中法生态城有湖、有湿地、有飞鸟,是我们一直想找的地方。”开元森泊武汉区域负责人程浩表示。这个投资22亿元的项目,开业两个多月游客接待量就突破16万人次。
在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期间,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成功入选中国国际生态城典型案例,建设经验被正式写入《2025中国国际生态城发展研究与展望》报告,为国际生态城建设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的实践样本。
蔡甸区拥有28个重点湖泊、近百座山体,是武汉近郊最大的生态“绿肺”。近年来,蔡甸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低碳项目打通“两山”价值转换通道,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蔡甸经济开发区成为武汉首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中法生态城特斯联园区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一座座绿色工厂、一个个循环经济园,不断提升着蔡甸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
蔡甸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我们正全力推动从‘生态之美’到‘发展之变’的深刻转化。”蔡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治理,通过加快生产方式、建设方式和生活方式“三个转变”,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为奋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转化出更多绿色动能。
(参与采写 周佳玲)
【短评】 生态与设计双赋能 引领绿色发展新风尚
在武汉蔡甸沉湖国际小镇,湿地飞鸟与高定时装同台共舞,“折纸飞鸟”建筑与芦苇荡相映成趣,自然生态与国际设计展开深度对话,成为生态保护与创新发展融合的典范。
生态筑基,绿水青山激活发展势能。桐湖办事处“多年磨一剑”坚持生态治理,换来“湖清岸绿、鱼跃鸟飞”的优质生态。单季红蓼花海吸引7万游客,印证了“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可行性。当候鸟迁徙通道与建筑钢结构共生,当屋顶滤网化身鸟类驿站,这种将生态保护理念深度融入建筑设计肌理的做法,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村民从传统渔民转型为“湖管家”,收入大幅增加,生动诠释了“生态惠民”的实践逻辑。
设计赋能,创意驱动价值跃升。从武汉设计双年展到国际时装周,沉湖小镇以时尚为媒、设计为笔,书写生态叙事。“东镇西苑、南浔北岛”的空间布局,将会展、康养、文创等业态有机串联,构建起“流量”变“留量”的全域旅游体系。这种“生态+设计+文旅”模式,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生态价值正通过创意设计实现几何级增长。
蔡甸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支点。唯有坚守生态优先,用创意激活生态价值,方能实现生态之美与发展之变的双向交融,让绿色成为新时代最动人的底色。
(武汉市社科院农村与生态研究所所长 朱哲学)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