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腹地,霍山之南,屋脊山如一道横亘古今的脊梁,撑起了皖西大地的灵秀与厚重。它不是五岳那般声名显赫的雄峰,却以“皖西第一峰”的身姿,在云雾缭绕中藏着千年春秋,在草木枯荣间写就岁月沧桑。这座山,是自然的杰作,是历史的驿站,更是皖西儿女心头最滚烫的文化图腾。
驱车入山,便觉尘嚣渐远。盘山公路如银带缠绕,一侧是壁立千仞的悬崖,岩石皴裂如老者皱纹,镌刻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另一侧是茂林修竹,清泉潺潺,偶有山鸟啼鸣,划破山林的静谧。行至山腰,云雾忽然漫来,将峰峦草木晕染成一幅水墨长卷,人行其间,宛若误入仙境。待云雾散去,屋脊山的真容方才显露:主峰海拔1729.13米,孤峰突起,直插云霄,峰尖如剑,似要刺破苍穹;山岚如纱,在山谷间流转,将松涛、竹海、溪流揉合成一曲自然的交响。春日里,映山红漫山遍野,如火如荼,与新抽的嫩芽相映成趣;盛夏时,浓荫蔽日,凉风习习,是天然的避暑秘境;深秋至,漫山红叶如霞,层林尽染,与金黄的银杏、苍翠的松柏构成绚烂的调色盘;寒冬里,白雪覆盖山峦,冰挂垂于崖壁,银装素裹,宛若北国风光。四季轮回中,屋脊山始终以最本真的姿态,诉说着自然的馈赠与生命的坚韧。
山有形,史有痕。屋脊山的千年春秋,早已融入大别山的兵戈与炊烟。相传春秋时期,这里便是吴楚争霸的前沿阵地,山间至今留存的古寨遗址、烽火台残垣,依稀可见当年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壮阔景象。古驿道蜿蜒山间,青石板上深深的马蹄印,是古代商贸往来的见证——当年的盐商、茶商沿着这条山路,将霍山黄芽、石斛等特产运往江淮各地,也将外界的文明与繁华带入深山。唐代时,诗仙李白曾游历至此,见山高云淡、林泉清幽,挥毫写下“霍山标奇翠,天柱倚晴空”的诗句,为屋脊山增添了文人墨客的风雅之气。明清时期,山中有寺庙道观林立,香火鼎盛,晨钟暮鼓与山风松涛共鸣,成为一方修行圣地。近代以来,屋脊山更是红色的热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英雄儿女在此浴血奋战,山间的岩洞、密林曾是红军的藏身之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先烈的鲜血与信仰。如今,山巅的纪念碑静静矗立,与青山绿水相伴,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山养人,人敬山。千百年来,屋脊山不仅孕育了奇绝的自然风光,更滋养了醇厚的人文底蕴。山下的村落依山而建,白墙黛瓦掩映在绿树繁花间,村民们世代以山为邻、以林为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民俗,春日祭山、秋日庆丰,锣鼓声中满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他们坚守着传统的手艺,竹编、木雕、制茶工艺代代相传,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匠心。霍山石斛作为“九大仙草”之一,在屋脊山的悬崖峭壁上生长千年,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采摘,用古法炮制,将这份自然的馈赠转化为滋养身心的珍品。如今,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屋脊山,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民宿,用淳朴的热情迎接八方来客,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让千年的山乡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站在屋脊山巅,极目远眺,大别山群峰连绵,如涛似浪,江淮大地尽收眼底。风从山谷吹来,带着草木的清香与历史的气息,仿佛在耳边低语着千年的故事。这座山,见过吴楚争霸的硝烟,听过文人墨客的吟哦,亲历过革命岁月的洗礼,也见证着新时代的变迁。它没有刻意雕琢的景观,却以最原始的壮美震撼人心;它没有厚重的典籍记载,却以山石草木、古寨遗风,留存着最鲜活的历史记忆。
屋脊山的千年春秋,是一部自然的进化史,是一部民族的抗争史,更是一部文化的传承史。它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望着大别山的岁月流转;又如一位坚韧的行者,引领着皖西儿女砥砺前行。如今,当现代文明的脚步叩响深山,屋脊山依然坚守着那份宁静与纯粹,用它的灵秀与厚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这方山水,这千年春秋,终将在时光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