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渡江胜利纪念馆前,巨大的红色石材外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艘整装待发的巨轮。作为“宁扬e心”网络人士红色基地行的第三站,这里以其磅礴气势让我们瞬间肃然起敬,乘着这艘“胜利之船”,驶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踏入纪念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组震撼人心的“千帆竞渡”群雕。六组红色直线柱体如利剑直指苍穹,五角星截面在阳光下闪烁着信仰的光芒。最高那根49.423米的红色立柱令人驻足良久——这个精确的数字让我们瞬间穿越回1949年4月23日,那个南京迎来新生的历史性时刻。同行的博主们纷纷举起设备,将这组象征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雕塑收入镜头。
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这段历史的分量。展馆外形设计独具匠心,远观确如一艘破浪前行的木船,设计师的巧思让我们这些现代访客立刻与“驶向胜利之船”的寓意产生共鸣。
跟随着讲解员,我们步入“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主展厅。灯光渐暗,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将1949年春天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日子重现眼前。最令我动容的是那些普通战士的家书,字里行间既有对亲人的思念,更有为理想献身的坚定。站在全景沙盘前,声光电技术再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场面,让人仿佛听到震天的呐喊声,看到帆影如云的江面。
作为旅游博主,我特别留意到纪念馆完善的配套设施。游客中心、青少年活动室、多功能报告厅一应俱全,难怪这里能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青少年思想教育于一体的重要基地。在会议室稍作休息时,我们几位网络人士交流着拍摄心得,都不约而同地感叹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的与时俱进。
沿着螺旋上升的参观路线前行,我们仿佛亲历了从战役准备到南京解放的全过程。在二楼展厅,一面英烈墙让所有人都沉默驻足。密密麻麻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用热血染红了南京的黎明。这时我突然理解为何展馆外墙全部采用红色石材——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精神的传承。
走出主展馆,下沉式广场上,一群少先队员正在举行宣誓仪式。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在广场回荡,与纪念馆的红色基调相映生辉。这场景让我这个常年奔波在路上的旅游博主心生感慨:红色记忆的传承,正是在这样的仪式感中代代相传。
站在胜利广场回望,这座占地面积3.58万平方米的纪念馆,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指引未来的灯塔。从1984年挹江门的初建,到2009年三汊河新馆的落成,再到2021年修缮改造后的重新开放,纪念馆本身的变迁就是一部不断更新的历史教科书。
作为“宁扬e心”活动的重要一站,渡江胜利纪念馆给所有网络人士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午的“小红梅”如星星之火,下午的渡江纪念馆则是可以燎原的烈焰。当我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这些红色地标时,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革命的红色记忆,用新时代的方式传播得更远。
这次探访让我重新思考作为旅游博主的意义:不仅要发现美景,更要传递那些塑造民族精神的历史印记。渡江胜利纪念馆,这艘永驻长江之滨的“胜利之船”,将继续引领着每个来访者,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初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坚定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