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山 甘泉河
文/张亚玲
半坡山,很多次听到这个地名。到底它有什么魅力?那天我随宜阳县职工作协的老师们,绕过山路十八弯,终于站到了山脚下。
抬头望,蓝天白云下,一条石阶犹如天梯从山顶斜挂下来。我们拾级而上,路两边,一簇簇黄菊花分外鲜艳,给秋末冬初的大地增添了一份明艳。大家边攀登边说笑边拍照,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台阶尽头平台处有一块临崖大石头,是拍照的绝佳之地。大家小心站上去,镜头中,远山竟在脚下,白云堆砌,薄雾笼罩,犹如仙境,人在其中,摇身成了神仙。看看拍成的照片,有了大片儿中洪荒之感。
同行老师说,半坡山也叫鹿蹄山,主峰海拔810米,为当地制高点。我们站在山顶远望,四周山峰连绵起伏,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势。山顶有庙,信仰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善男信女们在山顶修庙何其不易,千百年来香火不断,这种传承也需要一点精神的。
站在山上,我才明白,此山称作半坡山,确实名符其实。我们攀爬的一面是山坡,杂树杂草丛生,背面却如刀劈斧砍一般突兀直立,是一面悬崖,准确的说是石头悬崖。大自然真是奇特,造出一座这样的山。我突然想到用过的直角三角板,半坡山,有点像这种样子。《山海经》上记载:“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山体形如鹿蹄,山有“自然成著”的巨大鹿蹄印迹,故名鹿蹄山。形似鹿蹄,我没有看出来,半坡山倒是很真实。
悬崖上堆砌着石头墙,人们说是石头城遗址,同行老师说这是北魏时期的甘城遗址。原来这里还有故事。上古时期,这里是古“甘国”,为原始部落有扈氏所占据。大禹和他的儿子启先后率军征伐有扈氏部落,在鹿蹄山周围发生了著名的“甘之战”。最终“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听着大家的讲述,如果真的如此,那这里就是古战场了。我放眼远处,山风呼呼,似乎送来人嘶马叫;群峰起伏,仿佛升腾起漫天尘烟。沧海桑田,历史被深埋在地下,唯有眼前的山石经历岁月风雨,依然默默挺立。
有山,还有河。甘泉河像一条飘带在鹿蹄山间飘动。据《水经注·甘水注》记载:“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山海经》上记载:“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其中的甘水就是甘泉河。这条甘水,与伊水、洛水、瀍水、涧水、瀔水(古写为瀔,就是谷水)一起位列《水经注》里的洛阳六大河流。
我们直奔甘泉河源头而去。在任村谷家窑村外的树林边,有一座亭子,亭内就是甘泉河源头。也许鲜有人来,亭子周围杂草丛生。我们踏着泥泞,拨开杂草,来到亭前,用力移开覆盖地面的水泥板,探身看去,一口井内一股细流泠泠作响,这就是甘泉河源头?
细流化作一条小溪流出来,在草丛间蜿蜒。它能流多远?任何一条大河的源头都是这么小吗?我们追赶着小溪流,来到了仁村村边一座水泥桥上,桥栏杆上书写“甘泉桥”。桥很普通,不普通的是桥下的水。一座小水坝聚起一泓碧湖,清澈透亮,天光云影徘徊其中,亮闪闪的水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山间。看向上游,甘泉河从树林杂草间欢快地跳跃而来。河道变宽了,水流变大了,聚成一个小湖。此处仅是它的一处流经之地,它一路绕山环沟,蜿蜒奔流。《山海经》记载,它最终注入洛河。它汇入洛河,洛河又汇入了黄河,黄河奔流到海。我惊叹不已:不择细流,方成大海,海纳百川,何等气魄!
为何叫甘泉河?是因为这里是古甘国所在地吗?因国得名也有道理。但在当地还有更神奇的故事。传说女皇武则天定都洛阳期间,夏日巡游至此,酷暑难耐,汲水尝之,清凉入肺,暑热顿消。女皇啧啧称道:“真乃甘泉也。”“甘泉”之水由此得名。
其实,甘泉水从东汉时起便是宫廷贡水。魏晋时,竹林七贤的阮籍,慕其清幽,喜其甘甜,甚至跑到这里来隐居。昔唐相裴度筑午桥别墅,“引甘水贯其中,酾引脉分,映带左右”,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酒唱和,成文坛佳景。至五代宋初,甘水亭台犹在,朱温宴臣,少师建园,驿道通商。
看来,甘水之甘甜,名不虚传。樊村群众世代饮用,很少有癌症患者,经化验,富锶高硒,钙镁含量极低,久煮无水垢,是国家二级饮用水。真是一河好水!
源头仅一细流,竟绵延几千年,一路流淌,流的不仅是甘甜的水,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呀!
太阳西斜时,我们站在摩天寨的石头城上眺望。半坡山独占鳌头,群峰拱立,山护卫着河,河环卫着山。山谷里,田畴俨然,一个个村落散落其中。大地仿佛一幅巨大的油画,红色蓝色的屋顶是油画中最亮丽的色彩。“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远去了鼓角争鸣,消弭了战火纷飞,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奋斗劳作,才有了今天的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樊村镇党委副书记孙雷庭介绍,樊村镇坚持绿色生态、产业富民,打造以绿色工业、农旅融合、绿色能源、休闲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工业强镇。工业基础雄厚:立足工业强镇目标导向,秉持“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樊村镇发展的第一工程,借助平台招商、环境招商、以商招商模式,吸纳和带动各方资源和力量,激活一方山水。以投资13亿元的中联同力绿色新材料产业园和投资1.5亿元的华电风电项目为牵引,吸引投资5亿元的三一重工绿色智能商用车换电站、投资2000万元的华都绿色拌砂浆项目落地生根,产生滚雪球式集聚效应。
农业产业业态丰富:樊村镇认真落实“151”工作举措,在原有花椒、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基础上,新连片种植柴胡3000亩,谋划打造万亩柴胡种植示范基地,积极对接在外乡贤,引进乡村运营团队,建设果蔬产业示范园,实现农旅融合发展。
樊村镇是宜阳县版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宜阳县的一个缩影。如今,富美宜阳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放眼中华大地,有多少这样的乡村,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正昂首行进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

作者简介:
张亚玲 中小学高级教师。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指导师。国学经典热爱传承者。洛阳市作协会员。在《知识窗》《奔流》《牡丹》《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联合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爆料##创作##洛阳的宜阳县怎么样##宜阳同城 一天又一天,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年又一年,一夜之间这座城市就变冷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