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一过,北方骑行圈瞬间分成两大“门派”,火药味拉满——
“封车养生派”忙着给爱车“洗大澡、穿新衣”,车库里一排排自行车裹着防尘罩,车主则端着枸杞保温杯,刷着骑行视频感慨:“天寒地冻,开春再战,养生要紧!”
“寒冬硬核派”却反其道而行之,天刚蒙蒙亮就裹得严严实实,车灯划破晨雾,顶着刺骨寒风往郊外冲,归来时鼻尖通红、哈气成霜,嘴角却挂着藏不住的得意:“今儿又给体能‘充电’了!”
老汉作为深耕骑行领域二十多年、带过数百名车友的老炮儿,今天我敢拍着胸脯说:冬天从不是骑行的“休止符”,而是拉开体能差距、实现能力蜕变的“黄金窗口期” 。那些开春一骑车就气喘吁吁、爬坡被轻松拉爆的车友,不是天赋不足,而是冬天偷偷“躺平”消耗了盛夏积累的底子;而那些越骑越强、在寒冬里完成“质的飞跃”的强者,全是吃透了冬季骑行逻辑、掌握了科学方法的“明白人”。
别再把冬季骑行等同于“遭罪”,也别再迷信“穿得越厚越保暖”“不渴就不用补水”这些致命误区。今天,我把压箱底十几年的8招实战秘籍全盘托出,每一招都是踩过坑、流过汗总结的硬经验,新手照做不踩雷,老鸟照练能进阶,等明年开春回暖,你绝对能以碾压姿态,把那些冬天“躺平”的车友甩在身后!
一、穿对装备=半条命!三层穿衣法不是“穿三层”,是“穿对层”
先戳破冬季骑行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误区:冬天骑行不是“裹成熊”,而是“穿得巧” 。见过太多新手一入冬就套上加绒卫衣、厚羽绒服,骑3公里就浑身冒汗,到了下坡被寒风一吹,瞬间冻得牙齿打颤,回家准感冒发烧——这不是“抗冻”,是不懂穿搭逻辑的“瞎折腾”!
真正科学的冬季骑行穿搭,核心是“分层穿衣体系”,记住这句口诀:底层速干排汗、中层锁温保暖、外层防风防水,层数可多不可厚 。就像你的变速自行车,档位越多,越能适配不同路况;穿衣层数越多,越能灵活应对骑行中“热了脱、冷了加”的需求,精准控制体温,避免“冰火两重天”的尴尬。
底层:速干是核心,纯棉是“天敌”
底层衣物的核心使命是“保持皮肤干爽”,这是冬季保暖的第一原则——一旦汗水黏在皮肤上,寒风一吹,热量会瞬间被带走,那种“冻到骨子里”的刺痛,是每个骑行人都懂的“血泪教训”。
首选美利奴羊毛或速干聚酯纤维材质的紧身衣,这两种材质的透气性、排汗性堪称“冬季骑行神器”:美利奴羊毛自带天然抗菌属性,吸汗不闷味,即便出汗也能快速排干,贴身穿不冰不黏;速干聚酯纤维则轻便耐磨,排汗速度快,性价比更高,适合日常通勤或短途骑行。
重点提醒:绝对别穿纯棉衣物! 纯棉吸汗不排湿,汗湿后会紧紧贴在皮肤上,就像给身体裹了一层“冰衣”,骑得越久,冻得越厉害,轻则感冒,重则引发肌肉痉挛,千万别踩这个坑!我冬天常年备着3件薄款速干紧身衣,轮换穿着,无论骑多久,身体始终保持干爽,这是冬季骑行不生病的关键。
中层:保暖不臃肿,灵活是关键
中层衣物主打“锁温保暖”,但绝对不能贪厚——太厚的衣物会限制身体活动,骑起来束手束脚,而且一旦发热,脱下来不方便,反而成了“累赘”。
抓绒衣是冬季骑行的“标配”,厚度可根据气温灵活选择:零下5℃以内选薄款抓绒,轻便透气,不会闷汗;零下5℃至零下10℃选厚款抓绒,锁温效果更强;若气温低于零下10℃,可在抓绒衣外叠加一件轻薄羽绒马甲,重点保暖核心区域(胸口、背部),既不臃肿,又能大幅提升保暖性。
这里有个关键禁忌:别穿厚羽绒服当中层! 羽绒服臃肿不透气,骑一会儿就会闷出一身汗,而且羽绒被汗水浸湿后,保暖性会瞬间归零,风一吹,冻得比没穿还难受。见过最离谱的新手,穿短袖套羽绒服骑行,热了脱不掉、冷了穿不住,全程在“出汗”和“冻僵”之间反复横跳,简直是“自讨苦吃”。
外层:防风防水是核心,透气不闷是底线
外层衣物是抵御寒风、雨雪的“第一道防线”,直接决定骑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选择时要兼顾“防风、防水、透气”三大核心需求,缺一不可。
- 无风无雪天气:优先选软壳衣,防风性强,透气性极佳,骑久了不会闷湿,而且材质有一定弹性,不影响身体活动,是冬季短途骑行的“最优解”;
- 有风有雪天气:必须选专业骑行冲锋衣,外层防风防水涂层能有效阻隔风雪,内层透气膜则能及时排出身体产生的湿气,避免“外冷内湿”的尴尬。但要注意,一定要选“透气款”,别买廉价的“雨衣式冲锋衣”,否则骑1小时就会浑身闷汗,比没穿还难受。
细节保暖:手脚、头颈别“露馅”,漏一处就“废一半”
冬季骑行的保暖盲区,往往藏在手脚、头颈这些细节处——这些部位血管密集、热量流失快,一旦没做好防护,再厚的衣物也白费,骑不了多久就会冻得失去知觉,严重影响控车安全。
- 手套:选“防风防水+薄抓绒”的专业骑行手套,指尖必须带触控设计,方便骑行中查看手机,不用频繁摘手套冻手。重点提醒:别选太厚的手套! 太厚的手套会影响手指灵活性,握不住车把、捏不好刹车和变速,反而埋下安全隐患,薄而保暖、贴合手型才是关键。
- 脚部:穿锁鞋的车友,“加绒防风鞋套”是必备单品,选贴合锁鞋版型的款式,别太臃肿,否则会影响锁踏发力;袜子优先选羊毛速干袜,吸汗保暖、不闷脚,别穿棉袜——棉袜湿了之后会紧紧裹在脚上,冻得你脚趾发麻,疼得直咧嘴,我冬天常备5双轮换,每天都能穿到干爽的袜子。
- 头颈:一件防风小帽(套在头盔内,刚好护住耳朵)+ 一条多功能骑行头巾,就能搞定头颈保暖。防风小帽别选太厚的,否则头盔戴不上;头巾可灵活调整,冷的时候拉上来护住口鼻,热的时候拉到下巴,既能防风防冻,又能避免呼吸时的冷空气直接刺激喉咙。北方冬天的风跟刀子似的,漏着耳朵骑半小时,耳朵就会冻得又红又肿,好几天缓不过来,这个细节千万别忽视!
二、热身+拉伸,比骑车本身更重要!(老炮儿的血泪教训)
冬季骑行,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上来就猛干”——冬天的肌肉就像被冻僵的弹簧,僵硬且缺乏弹性,不做热身就直接猛踩、猛爬坡,肌肉拉伤、抽筋的概率会飙升,我当年就栽过这个刻骨铭心的坑。
二十多年前,我刚接触骑行不久,年轻气盛、觉得自己“抗冻又耐造”,一个冬天的早上,没做任何热身就跨上车猛踩,结果骑了不到5公里,大腿后侧突然传来“咔嚓”一声,紧接着就是钻心的疼痛,直接疼得站都站不住,最后只能打电话让朋友来接,整整歇了半个月,连走路都一瘸一拐。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省热身和拉伸的时间,这是用伤痛换来的教训。
骑行前:5-10分钟热身,激活“冻僵的肌肉”
别觉得热身是“浪费时间”,这5-10分钟,能帮你避开90%的冬季骑行受伤风险。不用复杂的器械,原地就能完成,重点激活核心、四肢和关节,具体做这5个动作:
1. 原地高抬腿:30秒为一组,速度不用太快,重点是带动大腿肌肉发热,感受腿部血液循环加快,避免腿部僵硬;
2. 弓步压腿:每侧30秒,双脚前后分开呈弓步,前腿膝盖不超过脚尖,身体微微前倾,感受大腿前侧和后侧肌肉的拉伸,同时活动髋关节;
3. 手臂绕环:前后各20圈,双手自然伸直,以肩关节为中心做绕环运动,活动肩颈和手臂肌肉,避免骑行时手臂僵硬、发麻;
4. 脚踝转动:每只脚20圈,双脚交替进行,顺时针、逆时针各10圈,活动脚踝关节——冬天脚踝容易冻僵,不活动开,踩脚踏会很别扭,还容易崴脚;
5. 核心激活:平板支撑30秒,身体保持一条直线,收紧腰腹核心,提升身体稳定性,骑车时发力更顺畅,也不容易累。
热身结束后,千万别立刻用大档位猛踩!前10分钟保持高踏频(90转/分钟以上) ,用轻档位慢慢骑行,让身体循序渐进热起来,等手脚不再僵硬、身上微微出汗时,再切换到正常档位发力——欲速则不达,这一步急不得!
骑行后:10分钟拉伸,避免肌肉“僵成块”
很多车友骑完车,一到家就迫不及待脱装备、喝热水,完全忽略拉伸,结果第二天浑身酸痛、肌肉僵硬,甚至抽筋,严重影响下次骑行。冬季气温低,肌肉恢复速度比夏天慢30%,拉伸就是“加速肌肉恢复”的关键,能有效缓解酸痛、避免肌肉结块,重点拉伸这4个部位:
- 大腿前侧:站立,双脚与肩同宽,用手抓住一侧脚踝,缓慢往臀部方向拉动,感受大腿前侧肌肉的拉伸,每侧30秒,做2组,动作要轻缓,别用蛮力;
- 大腿后侧:双腿伸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缓慢前倾,用手轻轻够脚尖(别硬撑),感受大腿后侧肌肉的酸胀感,30秒为一组,做2组,避免大腿后侧肌肉痉挛;
- 腰背:双手叉腰,左右缓慢转动身体,再轻轻往后仰,缓解骑行时长期弯腰带来的腰背紧张,每个动作保持30秒,放松腰腹核心;
- 手臂:一只手伸直,另一只手抓住手臂前端,缓慢往身体方向拉动,感受手臂后侧肌肉的拉伸,每侧30秒,做2组,缓解握把带来的手臂疲劳。
记住:拉伸的核心是“轻缓、适度”,感受到肌肉酸胀即可,千万别暴力拉伸,否则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反而得不偿失。
三、别等口渴再喝水!冬季隐性脱水,比夏天更致命
冬季骑行有个极具迷惑性的错觉:“没怎么出汗,应该不用喝水吧?” 大错特错!
冬天骑行,身体水分流失的渠道比夏天更隐蔽——一方面,寒冷天气下,呼吸会带走大量水分(哈出的白气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骑行时虽然出汗量比夏天少,但身体依然在持续消耗水分,只是汗液蒸发快,不容易被察觉,这种“隐性脱水”,比夏天的“显性脱水”更危险。
我见过太多车友,冬天骑完车后嘴唇干裂、头晕乏力,甚至出现肌肉抽筋,原本以为是“累着了”,其实都是“脱水”在作祟。更有甚者,觉得“冬天喝凉水太难受”,干脆直接不喝水,这简直是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今天,我教你3个冬季补水“黄金口诀”,照做就能避开脱水陷阱:
口诀一:骑行前1小时,“提前补水+补充碳水”
骑行前别空腹出门,也别等出门前才喝水——提前1小时,喝200-300ml温水(别喝冰水,避免刺激肠胃,引发腹痛);同时搭配少量碳水食物,比如1片全麦面包、1根香蕉、1根能量胶,补充骑行所需的能量,避免骑到半路低血糖。
重点提醒:别吃太油腻、太辛辣的食物(比如油条、肥肉、辣椒),冬天肠胃蠕动慢,这些食物难以消化,骑的时候容易出现胃反酸、腹胀,影响骑行状态。
口诀二:骑行中,“少量多次,每20分钟一口水”
骑行中补水的核心是“别等口渴再喝”——口渴的时候,身体已经处于中度脱水状态,此时再补水,根本来不及弥补水分流失。正确的做法是:每20分钟喝一口温水,每次50-100ml,少量多次,既能持续补充水分,又不会增加肠胃负担。
装备推荐:带一个500ml左右的真空保温杯,轻便不压肩,既能保证骑行全程有热水喝,又不会因为水杯太大增加骑行负担;别用普通塑料杯,不仅不保温,喝的时候还容易洒出来,冻手又麻烦。
口诀三:骑行后,“分段补水,按需补电解质”
骑完车到家,别大口猛灌热水(容易呛到,还会刺激肠胃),先喝200ml温水,休息10分钟,等身体平复后,再喝300ml左右温水,逐步补充骑行中流失的水分。
如果骑行时间超过1小时,或者强度较大,除了补水,还要补充电解质(比如淡盐水、专业电解质饮料)——冬季出汗虽然少,但汗液中的盐分、钾等电解质依然会流失,缺乏电解质容易引发肌肉抽筋,这也是很多车友冬天骑完车抽筋的核心原因。
我跟你说句掏心窝的话:冬天骑到山顶,掏出自带的保温杯,喝一口温热的水,那种从喉咙暖到胃里、再蔓延到全身的暖意,比夏天喝冰可乐还要过瘾,简直是“救赎级”的幸福感,这种专属冬季骑行的小确幸,只有真正坚持的人才能体会到!
四、路线选不对,等于白遭罪!避开2个坑,冬季骑行少遭罪
冬季骑行,路线选择直接决定你的骑行体验和安全——选对了路线,风小、路好、不遭罪,既能锻炼体能,又能欣赏冬日美景;选错了路线,风如刀割,还可能遇到暗冰、落石,不仅骑得痛苦,还暗藏安全隐患。
北方车友选冬季骑行路线,记住一个核心原则:优先避风、其次避滑、最后避险,别脑子一热就往开阔路段冲,否则只会“自讨苦吃”。
坑一:坚决避开“风口路段”,体感温度能差10℃+
北方的沿海公路、草原牧场、城郊开阔大道,冬天的风有多猛,只有骑过的人才懂——天气预报显示零下2℃,到了海边或草原,体感温度能直接降到零下15℃,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疼得钻心,眼睛都睁不开,车把都握不稳,骑起来格外费力,还容易被风吹得感冒发烧。
我去年冬天就踩过这个坑:计划从青岛沿海骑50公里,结果骑到20公里,海风大到能把车吹得左右摇晃,根本没法正常骑行,只能中途折返,回来后耳朵冻得又红又肿,疼了好几天,脸颊也被风吹得脱皮,至今想起来都后悔。从那以后,冬天我再也不往沿海、草原、开阔公路这些“风口路段”去了。
正确做法:优先选择有树木、建筑物遮挡的路段,比如城市公园骑行道、郊区林间小路、沿河绿道,这些路段能有效阻挡寒风,体感温度比开阔路段高5-10℃,骑起来舒服又省力;另外,尽量选“环形路线”,别选“往返路线”——避免去的时候顺风、回来的时候逆风,遭两遍罪,环形路线能均匀分配顺风、逆风路段,骑行体验更顺畅。
坑二:坚决避开“易滑、易落石路段”,安全第一
冬天下雪、结霜后,路面湿滑程度远超想象,尤其是桥洞下方、背阴路段、山区坡道,容易形成“暗冰”——这种冰藏在路面表层,肉眼根本看不见,骑车经过时,稍微一刹车、一转弯,就容易打滑摔车,冬季路面坚硬,一旦摔车,不仅容易受伤,还可能被冻伤,后果不堪设想。
除此之外,冬天风大,山区、峡谷路段容易发生落石,尤其是雨雪过后,岩石被风吹松动,随时可能掉落,砸到身体或车辆,风险极高。因此,冬季尽量别单独骑行山区、峡谷路段,若实在想骑,一定要结伴而行,并且放慢骑行速度,时刻观察路面和两侧山体情况,遇到可疑路段,果断下车推行。
总结一下:冬季骑行路线,别追求“长距离、高强度”,“短而精”才是王道——每次骑行30-50公里,选择避风、平坦、无暗冰、无落石的路线,既能达到锻炼体能的目的,又能保证安全,骑行体验也会大幅提升。
五、轮胎+刹车,冬季骑行“保命双件套”,别偷懒!
冬季骑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而轮胎和刹车,就是守护你安全的“保命双件套”——很多车友冬天骑车,嫌麻烦不检查轮胎、不调试刹车,结果遇到湿滑路面、突发情况,根本来不及反应,最终酿成悲剧,追悔莫及。
作为老炮儿,我每次冬季出门骑行,花在检查轮胎和刹车上的时间,绝不少于热身时间,这是对自己生命安全最基本的负责。
轮胎:防滑是核心,胎压别太高也别太低
冬季路面湿滑、易结霜结冰,轮胎抓地力会大幅下降,因此,轮胎的选择和胎压的调整,直接决定骑行安全性,做好这2点,就能大幅降低打滑风险:
1. 选对轮胎:优先更换“冬季专用骑行胎”,这种轮胎胎纹更深、橡胶材质更软,耐低温性能强,即便在湿滑路面或轻微结冰路面,也能保持良好的抓地力;若暂时没有冬季专用胎,继续使用日常轮胎也可以,但出发前一定要仔细清理胎纹里的石子、杂物,避免影响抓地力(重点提醒:别用光头胎!冬季光头胎抓地力极差,容易打滑,简直是“移动隐患”)。
2. 调整胎压:冬季胎压要“稍低一点”,通过增加轮胎接地面积,提升抓地力——公路车平时胎压建议8-10bar,冬季可降至6-8bar;山地车平时胎压3-4bar,冬季可降至2.5-3bar。但要注意,胎压也不能太低,否则容易扎胎、爆胎,还会增加骑行阻力,上述胎压范围,是我十几年实战总结的“黄金胎压”,新手直接照调就行。
刹车:提前检查,提前减速,别猛刹
冬季气温低,刹车系统的性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圈刹,湿滑路面刹车力会减弱10%-20%),因此,骑行前的刹车检查和骑行中的刹车技巧,至关重要,别偷懒、别大意!
1. 骑行前检查:碟刹车型,要检查刹车片厚度(低于1mm就必须更换,否则刹车力不足)、刹车油是否充足、刹车手感是否顺畅,有无卡顿;圈刹车型,要检查刹车皮磨损情况,清理刹车皮上的杂物,调整刹车行程,确保刹车灵敏有效。
2. 骑行中刹车技巧:湿滑路面、有暗冰的路段,一定要“提前预判、提前减速”,别等到跟前才刹车——冬季刹车距离会比夏天长30%,临时刹车根本来不及。刹车时要用“点刹”,轻轻捏刹车手柄、缓慢松开,反复几次,逐步降低车速,别猛捏前刹,否则容易导致车辆甩尾、侧滑摔车;转弯时,一定要先减速,再转弯,转弯过程中绝对不能刹车,避免车辆侧滑。
我跟你说句实在话:冬季骑行,“慢一点”不是怂,是聪明、是负责——宁肯多花10分钟,也别冒一次险,安全骑完每一次行程,比什么都重要。
六、应急装备带全,别让自己“撂在半路上”!
冬季野外骑行,最可怕的不是冷,而是“出意外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比如扎胎了、车链断了、手机没电了,要是没带应急装备,在零下十几度的野外,分分钟就能冻僵,后果不堪设想。
尤其是北方冬天的“蒺藜狗子”,又尖又硬,铺在路面上,车轮压过去必扎胎,我去年冬天就遇到过“骑一次扎两次胎”的尴尬,没带补胎工具,只能推着车走了3公里才遇到路人帮忙,冻得手脚发麻,至今记忆犹新。从那以后,我每次冬季骑行,应急装备都带得足足的,再也没慌过。
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份“冬季骑行应急装备清单”,照着装,关键时刻能救你一命:
1. 维修工具:简易补胎套装(内胎1-2条、补胎片、撬胎棒)、多功能骑行工具(能拧螺丝、剪链条、调刹车)、高压打气筒(选便携式、省力款,别用手动小打气筒,打半天打不满,还浪费体力);
2. 通讯装备:手机(提前下载离线地图,避免野外没信号)、大容量充电宝(20000mAh以上,冬季手机耗电快,别让手机关机,关键时刻能求救);
3. 保暖应急:暖宝宝(贴在衣服内侧,别直接贴皮肤,避免烫伤,重点贴在胸口、后背、膝盖处)、备用骑行头巾、薄款手套(万一主力手套湿了,能及时更换,避免冻手);
4. 其他必备:急救包(含创可贴、纱布、消毒棉片、止血带,万一摔车能应急处理伤口)、少量能量棒/巧克力(万一被困,能补充体力,维持体温)、防风打火机(关键时刻能生火取暖、求救)。
别觉得带这些东西麻烦,“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冬季野外温度极低,一旦被困,每一件应急装备都可能成为“救命稻草”。我们骑车是为了锻炼、为了快乐,不是为了冒险,应急装备带全,心里才踏实,才能安心享受骑行的乐趣。
七、视线+光线,别让“黑暗”和“寒风”坑了你!
冬季骑行,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安全点——视线和光线。冬天白昼短、黑夜长,下午5点左右天就黑透了,而且早上多雾、下雪天视线模糊,一旦视线受阻、光线不足,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千万别大意!
光线:车灯必带,别嫌麻烦,这是“保命灯”
无论你是早上骑行、中午骑行,还是下午骑行,前后车灯都必须随身携带、全程开启——早上有雾,车灯能让过往车辆、行人及时发现你;下午骑行,万一不小心骑晚了,天黑后车灯能照亮路面,同时提醒后方车辆避让,避免被追尾。
选车灯有个小技巧,记好这2点:
1. 前灯:选亮度500流明以上的,别选那种廉价小灯,晚上照不远、亮度不够,跟没开一样,起不到任何作用;优先选可充电、续航久的款式,避免骑到半路没电。
2. 后灯:选爆闪模式亮度高的,爆闪模式比常亮模式更醒目,能让后方车辆在远距离就发现你,尤其是在雾天、雪天,效果更明显;安装时要固定牢固,避免骑行中晃动、掉落。
另外,出发前一定要检查车灯电量,提前充满电,别抱着“反正骑不远,不用充电”的侥幸心理,一旦车灯没电,天黑后在马路上骑行,简直是“拿生命开玩笑”。
视线:选对眼镜,别让风迷了眼、冻了眼
冬季骑行,风大、有雾、下雪天多,眼睛很容易被风吹得睁不开,还容易进沙子、雪花,不仅影响骑行体验,还会影响视线,埋下安全隐患,因此,一副合适的骑行眼镜,必不可少。
选冬季骑行眼镜,记住这2个核心需求:
1. 防风性:优先选“宽大框体”的骑行眼镜,能有效阻挡正面和侧面的寒风,避免风直接吹进眼睛,冻得眼睛流泪、睁不开;别选小框眼镜,防风效果差,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
2. 镜片选择:优先选透明镜片,早上有雾、下雪天、阴天,透明镜片能清晰视物,不影响视线;别选深色镜片,冬季光线本身就弱,深色镜片会让视线更暗,容易看不清路面障碍物,引发危险。
如果骑行中眼镜起雾,别用手擦(容易弄脏镜片,影响视线),可以喷一点专业眼镜防雾剂,或者骑行时稍微把眼镜往上抬一点,让空气流通,就能有效避免起雾,保持视线清晰。
八、心态决定上限!冬天坚持骑行,你就赢了90%的人
最后这一招,也是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招——心态。
很多车友冬天不骑车,不是因为天气太冷,而是因为“懒”,因为“觉得遭罪”,因为“没人陪,坚持不下去”。但我想告诉你:真正的骑行强者,从来不是在夏天有多勇猛,而是在冬天,当别人都选择放弃、选择“冬眠”时,你依然能坚守初心,坚持骑行。
冬季骑行,确实是一次身心的双重考验——寒风刺骨,手脚冻僵,骑到半路想放弃,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但你要记住:所有的成长和蜕变,都源于“咬牙坚持”;所有的强者,都是在别人受不了的困境中,硬生生熬出来的 。
别人冬天封车“躺平”,体能一天比一天下降,肌肉量慢慢流失,开春后需要花1-2个月的时间恢复体能,才能回到盛夏的状态;而你冬天坚持骑行,体能不仅不会流失,还能悄悄提升——耐力变得更强,爬坡更有劲儿,心肺功能更出色,甚至意志力也会得到极大锻炼,等明年开春回暖,别人还在艰难恢复体能时,你已经能轻松拉爆他们,这种“领先一步”的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教你3个保持心态、坚持冬季骑行的小方法,简单实用,照做就能坚持下去:
1. 设定“小目标”,积累成就感:别一开始就给自己定“每天骑50公里”“每周骑5次”这样的大目标,太困难,容易因为达不到而放弃。可以设定“每周骑2次,每次30公里”这样的小目标,完成后,给自己一点小奖励(比如买一件新装备、吃一顿爱吃的美食),慢慢积累成就感,坚持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2. 找车友结伴,互相鼓励不孤单:一个人骑行,容易被懒惰打败,容易在中途想放弃;找2-3个志同道合的车友,一起组队骑行,互相照应、互相鼓励,不仅能避免孤单,还能增加骑行的乐趣。天冷的时候,有人陪你一起顶风前行;累的时候,有人给你加油打气,这样的骑行,再冷也能坚持下去。
3. 天气太差时,在家“补练”不躺平:如果遇到暴雨、暴雪、大风等极端天气,没法户外骑行,也别彻底躺平,可以在家用骑行台训练,每天骑40分钟,配合深蹲、弓步、平板支撑这些力量训练,提升核心力量和腿部力量;也可以做一些拉伸、瑜伽,放松肌肉,保持身体状态,这样开春后,你的体能不仅不会掉,还能比以前更强。
心态决定骑行体验,更决定你能在骑行这条路上走多远、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别觉得冬季骑行是“遭罪”,换个角度想:冬天的日出更温柔,雪后的山林更静谧,那种顶着寒风骑到山顶,俯瞰漫天雪景的成就感,那种浑身冻僵却依然坚持到终点的自豪感,是夏天骑行永远体会不到的独特乐趣。
最后想说:封车还是骑行,全看你想成为“哪种人”
冬天封车,没人会怪你,毕竟舒舒服服待在温暖的家里,比顶着寒风骑行要轻松得多;但冬天坚持骑行,你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更强的体能、更出色的骑行技巧,还有一份别人没有的意志力、执行力和底气。
我骑了二十几年车,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夏天一起组队骑行、实力不相上下的车友,冬天一部分人选择封车“养生”,另一部分人选择坚持骑行,等到开春再相聚时,差距已经天差地别——封车的车友骑10公里就气喘吁吁,爬坡只能推着走;而坚持骑行的车友,轻松骑50公里不费劲,爬坡如履平地,轻松碾压前者。
这不是天赋的差距,而是冬天“坚持”与“放弃”的差距。春天的成绩,从来都藏在冬天的坚持里 。
今天,我把这8招冬季骑行秘籍全盘托出,从装备穿搭到热身拉伸,从补水饮食到路线选择,从安全防护到心态调整,每一招都是实战经验的结晶,只要你认真吃透、踏实执行,这个冬天,你不仅能安全、舒适地享受骑行的乐趣,还能悄悄完成“蜕变”,成为别人眼中“越骑越强”的强者。
等明年开春,当其他车友还在艰难恢复体能时,你已经能骑着爱车,轻松驰骋在春风里,用实力碾压那些冬天“冬眠”的车友,那种“领先一步”的快感,那种“付出就有回报”的成就感,一定会让你庆幸:这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