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陕西的 “逆袭洁癖”,铜川绝对算得上最惊艳的那一个。这次重访这座阔别三十年的城市,刚开车驶进正阳路,我就恍惚走错了地方 —— 这干净整洁的模样,哪里还有半分当年 “煤城” 的影子?#创作训练营开营啦#
印象最深的是沿着正阳路一路前行,黝黑的沥青路面平整如新,别说纸片塑料袋,就连路面标线都清晰得像刚画上去的。
我特意摇下车窗探头张望,路边的绿化带里草木葱茏,灌木丛下铺着整洁的碎石,扒开枝叶找了半天,竟没发现一个烟头。
早高峰过后,穿橙马甲的环卫工阿姨没有急着扫地,而是拿着小刷子仔细清理公交站广告牌的缝隙。
那认真劲儿,让我想起三十年前听长辈说的:“铜川人吃饭捂着碗,走路眯着眼,一件白衬衣穿半天就成黑衬衣。” 如今这般精细,实在让人惊叹。
我专程去了老城区的漆水河畔,这里曾是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记忆里河水黑浊,岸边煤灰堆积。
可现在,河面清澈见底,倒映着岸边的垂柳和健身步道,几位老人正沿着河岸散步。
我忍不住倚着石栏杆摸了一把,指尖干干净净,连点灰尘都没有。
河边红马甲志愿者正弯腰捡拾草丛里的杂物,路过的居民见了,也主动把手里的垃圾投进分类垃圾桶。
同行的老铜川人王哥笑着说:“现在漆水河水质达到 Ⅱ 类了,水鸟都回来了,谁舍得弄脏?”
最让我意外的是王益区的招商农贸市场。
作为 “服役” 三十年的老市场,如今过道宽敞干爽,蔬菜区、水产区分区明确,防滑地面一尘不染。
卖鱼的摊主刚做完一单生意,就熟练地用刮板刮净台面的鱼鳞,再拿消毒抹布擦干,连地面的水渍都不放过。
想起当年的菜场,脚下是泥泞的煤渣路,空气中混着煤烟和鱼腥,现在别说异味,连案台都干净得能反光。
买菜的阿姨告诉我:“现在市场有专人管卫生,摊主都包干到户,不干净没人来买哩!”
路过印台区的老矿区时,更是刷新了我的认知。
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坑,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公园,裸露的山体被植被覆盖,连保留的旧矿车雕塑都擦拭得锃亮。
施工围挡是清爽的浅灰色,上面印着生态修复的宣传画,王哥说:“现在工地都要执行‘六个 100%’扬尘管控,围挡每周清洗,可不敢像以前那样漫天飞灰了。”
社区里,村民们正忙着打扫庭院,原来这里推行 “卫生积分制”,打扫卫生能兑换生活用品,家家户户都把院子收拾得整整齐齐。
住了三天我才明白,铜川的干净从不是表面功夫。
它是 “十四五” 期间投入 12.65 亿元治理漆水河的坚持,是森林覆盖率提升到 42.62% 的执着,更是刻进铜川人骨子里的改变 —— 过去为了躲污染捂碗眯眼,现在见不得半点脏乱。
难怪当地人调侃:“在铜川穿小白鞋,一周下来鞋帮子还能保持本色。” 这种从煤尘里走出来的洁净,初看震撼,久了便觉安心。
就像这座城市,洗尽铅华后,用最纯粹的干净,让人忍不住想把日子也过得这般清爽透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