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11月25日电 题:老人与窟
新华社记者潘一景、洛卓嘉措
清晨,高原零下十几度,寒风凛冽。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东嘎村皮央组还在沉睡,77岁的强巴次仁已经摸索着推开家门。
他要去的地方是皮央石窟群,在村子旁海拔4000多米的山巅,这条路,他闭着眼睛走也错不了。这座古格时期的方城遗存,被土林层层环绕,近千座洞窟密布于山体崖壁。
2013年,皮央石窟群与相距2公里的东嘎石窟群一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皮央和东嘎遗址,涵盖石窟群、寺院建筑、城堡遗迹等多类古格王国时期的重要遗存,距今最早约千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为了守护高原上的这条“纽带”,强巴次仁和仁增旺扎顺着山路,已往返了数十年。
“这条路,我闭着眼睛走也错不了”
1992年皮央和东嘎遗址被发现,村里抽签选定了强巴次仁在此守护石窟。
晨光从土林的缝隙间倾泻下来时,亮得刺眼。强巴次仁背着手,在陡峭的山路上一走就是33年。
高原强烈的紫外线,让他常年流泪。“医生说,这病治不好。”他开口,声音没有起伏,“近几年更严重了,天一擦黑,什么都看不见。”
行到半山腰,一串拐杖叩击声由远及近。强巴次仁侧耳听了听,停下脚步,往山下望去。仁增旺扎杵着拐杖追了上来,他走路时膝盖有些往外撇,每走一步都透着吃力。打过招呼后,他们一前一后沿着山道缓缓攀行。
一个看不清路,一个走不动路,两位老人却相互搀扶,守住了千年的路。
仁增旺扎和强巴次仁同岁,2002年成为文保员。两位老人今年6月都已从岗位上退休,但每日登上山来,看一眼石窟,成了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从山脚爬到山顶海拔4000多米的石窟区,海拔要升200米。记者跟在后面,几乎喘不过气,手表上血氧数值显示为78%,如果在平原地区,这个数值意味着身体严重缺氧需要立即就医,在高原,也足以让大多数人停下脚步。
但两位老人就这样攀上去,又走下来,年复一年。
山脚下,仁增旺扎女儿德青卓嘎的小茶馆里刚升起第一缕炊烟。看着两位老人佝偻着背消失在盘山道上,她说,两位老人和山上的石窟,都是珍宝。
2021年,仁增旺扎膝盖做手术,一个月走不了山路。那个月,强巴次仁每天都在黑暗中摸索着下山。
“其实还好,这条路,我闭着眼睛走也错不了。”强巴次仁说。
“守住皮央石窟,更是守住我们的家”
裸露的土林在正午强光下投出深深的阴影,显得这片土地更加荒凉而辽阔。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体里,被守住的从不是几面壁画,而是文明留下的生命印记。
仁增旺扎刚下山,还没来得及吃口糌粑,几位游客自驾而来。老人把刚倒上的茶放下,重新折回去,带着他们往上走。
推开山崖上一处石窟的木门,光和风都被隔在外面。洞里一下子静下来,像另一个世界。满壁流光溢彩扑面而来,千年壁画如星河般铺展:人物衣袂翩跹,奇巧的纹样蜿蜒流转。狮子的雄健、孔雀的斑斓、大象的憨拙皆跃然壁间,以天然矿物颜料绘就的色彩历经千年依旧鲜丽。
在仁增旺扎眼里,壁画不是颜料涂上去的图案,是先民留下的语言,是曾经和他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人,如何理解生命、秩序、宇宙。
“你们看,这些画的是粮食,法器,还有乐器。”仁增旺扎说,“这些都是古格王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他带着口音的解说,像一座桥,把古老的文明从历史中引向今天。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读懂这份珍贵,他自学普通话与历史知识,免费为访客讲解壁画里的古老故事。游客们仰着头看壁画,不时发出惊叹。那惊叹里,有文明在当下被重新接住的回响。
强巴次仁倚着洞口,听着仁增旺扎的讲解,眯着眼望向那些画。他看不太清壁画的细节了,但半辈子的守护,已让壁画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所理解世界的一部分。
守窟几年后,强巴次仁的妻子过世了。他每天还是要上山,但下山时,却再没有人在家门口等他。
壁画中多彩的世界、那些讲述生与死的故事,让他常常生出一种念头:“也许在某个地方,妻子还在,就像壁画里的那些身影一样,活在另一个世界。”
强巴次仁说,看壁画,心境已与从前不同。“皮央石窟,是我心里最美的地方。”他低声说,“妻子去世后,我更明白,守住这些,不只是守住文物,更是守住我们的家、我们的根。”
石窟恒久 更多身影走向山岭
夕阳斜洒在土林上,山上的石窟恒久不变。
山脚下,随着旅游兴起,村子变得越来越热闹,金色的余晖在一排排藏式小楼的檐上跳跃。
据介绍,今年来皮央和东嘎遗址参观的人数是去年的近三倍,遗址的保护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强。札达县皮央和东嘎遗址保护设施工程项目将于2026年启动实施,计划再投资1500万元,进一步提升遗址的整体保护水平。
德青卓嘎的茶馆里,酥油茶升腾起热气,一些刚下山的游客正坐在木桌旁休息、用餐。
“我们家茶馆今年营业额快到4万元了,是家里一份稳定的收入。”德青卓嘎说,“但两位老人的日常没有变,退休了,还是每天山上山下跑。”
“石窟像我第二个家,只要还能动,我就想再多做一点。”仁增旺扎说。
山上的时间很慢,两位老人几十年日复一日,一人一天轮流守护皮央石窟,开门锁门、清扫石窟、排查渗水坍塌隐患……他们把石窟的每一处变化、每一点隐患都记在心里,源源不断地反馈给管理部门。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山上修了步道,洞窟里亮起太阳能灯,垃圾桶、指示牌也渐渐齐备。
山上的时间也过得飞快,壁画上的颜色还和记忆中一样鲜艳,人却已经满头白发。
“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继续守下去。”强巴次仁说。
对两位老人而言,守护石窟早已超越职责,成为了他们生命的方式。
天色渐暗,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缓缓下山。仁增旺扎的拐杖点在石阶上,发出“嗒、嗒”的清响,像在为千年时光计数。
如今,札达县有252名群众文保员,遍布各个文物遗址点。两位老人正慢慢退到幕后,但更多身影正在走向风沙与山岭,让文物在岁月的流转中继续安然无恙。(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