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缘”大哥的朋友圈,只与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队有关。
无论晴天、雾天还是大风天,每周二、周四和周末,几乎都能在京西古道见到他们——穿着标志性绿马甲,清理步道环境,扫去落叶、铲走砂石,有时还会戴上扩音器,为小朋友们讲解沿途古迹。
京西古道起源于元代以前的商贸运输,是古代连通中原和塞外的通道,像一张大网,横纵门头沟全境,许多步道沿途崎岖,需要充足的山野经验才能进入。
“不愧为‘京西铁军’。”朋友圈里,“惜缘”大哥经常发图片、视频,给志愿者们点赞。他叫于有君,是志愿队的创始人和队长。
在他的讲述中,这支以保护京西古道为主题的公益志愿组织,起源于践行环保的登山爱好者。志同道合的人越聚越多,2014年队伍正式组建,5年后在“志愿北京”平台注册,如今注册志愿者3000多人,主力队员200多人,在当地号召下,每周都会组织古道清山公益活动,保护沿线文物、宣传古道文化……十多年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2万小时,在古道上行走约2.5万公里。
工作没有报酬,他们也不图这些。大部分主力志愿者已经退休,年龄最大的是75岁,在他们眼里,所谓劳动、服务,都不过是在做热爱的事。他们把门头沟比作自己的家:“家里干净,我们就高兴。”
11月16日,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队在志愿活动后合影。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古道情怀
11月16日凌晨4点,“苏姗姐”刘淑贤出发了。
只有这时出门,她才能赶上夜班和早班公交车,在8点前抵达卢潭古道,参加志愿活动。她盼了好多天,为此甘愿横跨6个区、50多公里,倒4趟公交、在路上耗费4个小时。
她不知道当天大风和寒潮来袭,只穿了一条单裤。太阳还没完全升起,在呼啸的狂风里,需要在室外等车一小时的“苏姗姐”脚冻得发麻,只得来回走一走,再紧紧身上的绿马甲。
和她一样顶着大风、摸黑出发的“绿马甲”不在少数,他们大声招呼着、说笑着,下车后向山里走去,拎着铁锹、扛着铁镐,呵出的白气在冷风中融成一团。
11月16日早,扛着工具维护古道的志愿者。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卢潭古道是京西古道的一部分,全长30公里,曾经是帝王巡幸、运送煤炭、石灰以及香客进香的重要路径。这次的队伍由50多名志愿者组成,他们要从戒台寺出发走到石佛村摩崖造像群,这段路虽不陡峭,在寒风中走起来也很吃力。
于有君是门头沟人,2014年户外爬山时,第一次接触京西古道。之前他走过许多山路,却唯独为它沉迷。在他眼中,这不仅是别致的山水,更凝结着厚重的历史,无数人和车曾行过古道,牲畜运煤延续千年,留下深深的“蹄窝”。走在路上,也是走在历史中。
提到玉河古道十八折段,于有君的语调忽然抬高、兴致盎然:“8米宽的路全是石头铺的,光滑如镜。”他罕见地没等提问,就讲起古道的来历和过往,繁复的历史在他口中自有趣味。他走一路、叹一路,全是对古道的热忱。
“一个月不去,我心里就不舒服。”时间久了,这里成了于有君最记挂的地方,也是最熟悉的地方。为了保护古道,他想做些实事,“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化遗产”。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于有君主动请缨,和志愿者们接手步道维护的任务。
“傻事”
起初,志愿者们只是背着大号面粉袋、塑料袋捡拾垃圾,顺路提醒游客把自己的空水瓶、包装纸带下山。渐渐地,人们的环保意识变强了,环境洁净了,守护古道的方式也更细腻了。
维护古道是志愿者们的日常工作。受访者供图
看到杂草和荆棘挡住了步道,志愿者们就拿着镰刀、手锯,弯腰蹲下,一丛丛割;石佛村摩崖造像群的岩壁上爬满植物,他们也定期清理,组织队员攀上去,一点点把杂草砍下,让明代的古迹显露给世人。
16日清晨的气温只有个位数,志愿者们忙出了一身汗,干活时,甚至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利落地抡起铁镐,带着风声砸下去,身旁的人瞅见,立刻默契地挪过来,把敲碎的砂石铲进手推车里。几个大汉缩着脖子铆足劲儿,一人推车一人拉,额头上冒出丝丝热气;两个姑娘不知从哪里找来了铁桶和蛇皮袋,满了就每人抬起一侧,将土倒在崖边。不知是谁为了助力,喊了一嗓子,众人立刻应和,铁镐的撞击声、铁锹的刮擦声混成一曲。
吃饭间隙,走路的空当儿,志愿者们聊的,也都是古道上的事。为了宣传古道文化,他们设立了显著的玉河古道蹄窝简介、各类文物古迹标识牌,还在各条古道上寻找合适的、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刻字,让人们更加了解眼前的历史。于是人们在徒步时,或许会拍摄到一些刻着红色“卢潭古道”“玉河古道”字样的大石头,那都是志愿者们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为了防止汽车以及摩托车碾压古道,志愿者背着沙子、水泥,安装挡车桩,并在蹄窝安装太阳能语音提示器,提醒游客路过时收起登山杖以免破坏古迹。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他们还深入挖掘整理古道古迹文献,开展亲子活动,专业讲解古道历史,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古道爱好者走古道、访古村落、寻古迹,传承古道文化。
11月16日,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队志愿者清理古道砂石。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有人看到,为他们点赞,也有人不理解。欣慰之余、失落之后,志愿者们还是继续做这些“傻事”。“不为别的”,不止一位志愿者提到,“维护古道就像打扫自己的家,家里整洁,自己也敞亮。”
“人是流动的 ,但心是一样的”
已经66岁的“苏姗姐”干得最卖力,身上暖烘烘的,早就忘了等车时的寒冷。
她是朝阳区的居民,2022年之前从没到过门头沟。偶然一次和朋友到门头沟爬山,参加了志愿队组织的公益活动,从此专心于此,每次路途都要辗转4个小时。2023年夏天强降雨突袭北京,交通断了,但为了支援门头沟清淤,她背上帐篷、搭乘地铁,再徒步10公里也要去。
志愿者们清理古道杂草。受访者供图
这里的活儿其实很累。
70岁的“海哥”程长海记得,2018年他第一次跟着于有君背着袋子捡拾垃圾,18公里的路途不算什么,一袋垃圾也不多,但手腕却被勒得生疼。偶尔遇见流着汤、不好捡的垃圾,只能靠手捧。有时候割完草、铲完土,他的胳膊酸疼,腿也沉重,手不由自主地抖,可下次招募志愿者,依然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有次我们觉得大家太累,就歇一天,结果好多人来问,怎么没有公益活动了。”于有君回忆。
志愿者中,有开着豪车的大老板、高校教授、销售人员、工人,无论社会身份如何,来到志愿队,都是志愿者。他们甚至不完全知道彼此的名字,只喊网名,但每次见面,都是亲密的朋友。“苏姗姐”说,老队员们会特意停下,等新队员跟上;有次志愿活动结束,一位不认识的队员热情邀请她到家里休息。
十多年来,队伍进进出出不下5000人,有人接受不了,来过几次便消失了,也有人糊弄事被劝退。时间筛出了那些真正有古道情怀的人,风景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觉得枯燥,在于有君眼里,这支队伍越来越团结,“人是流动的 ,但心是一样的”。
于有君在古道标识牌旁介绍古道文化。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于有君不知道的是,志愿者们愿意留下来,他也是原因之一。
大家喜欢喊他“惜缘”大哥,尽管53岁的他比大多数成员都要年轻。不少人是因为看到他做公益才加入的。他个头不高,话也不多,唯独做事痛快,毫不吝啬力气。担心手柄打滑,在铲土、割草时,他几乎不戴手套,说起来也只是摆摆手,轻描淡写:“我是农民的孩子,不怕这个。”
“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别人背一袋,他要扛三袋。”一位志愿者感叹,有时“惜缘”大哥要一边组织队员干活,一边铲地、推车、锯木头,还要时刻照顾志愿者们,为他们加油鼓劲。工作日,他习惯在凌晨4点起床,挖掘整理古道文献,再去做本职工作;到了周末,他依旧坚持到山里维护古道。
“我不追星,但他是我的偶像。”“海哥”竖起大拇指,他知道“惜缘”大哥性子直,有时说着说着嚷嚷起来,但没人怪他,“我们都包容他、理解他,因为他说得对呀。”
听到这话,“惜缘”大哥一脸羞涩,他笑了笑:“是大家的团结、毫无怨言的付出,让我想要越做越好。”和网名一样,他想珍惜这样的缘分。
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刘倩 校对 刘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