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机场登机口的铁栏,分出两条完全不同的队伍,一条走向退改窗口,一条通向安检口,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
手机里官方的安全提醒还在刷新,可行李箱的滚轮声更响,有人低头数着订单,有人对着兑换好的日元发呆,这不是孤例,10月足足25.8万中国游客涌入日本,创下疫情后同期新高。
为何在这种情况下,仍旧有不少人选择执意飞日本?
作者-常
警示牌下的狂欢
人均刷卡23万日元,几乎是奔着“买完回国回本”去的,七成花在了买东西上。
银座那条街,单日销售额能顶得上国内二线城市一个月的奢侈品业绩,繁华得让人眼花缭乱。
可便宜从来不是白捡的,现在去日本,就像踩着钢丝捡钱,下面是风险,上面是诱惑。
从年初开始,针对中国游客的不公平事件每月从2起增至8起,右翼团体的街头活动也多了三成。
东京大学的匿名调查显示,三成商户承认会因话题敏感而拒绝销售,这让购物之旅多了几分不确定性。
有意思的是,航空公司纷纷延长了免费退改期限,但需要你自己去开“安全警示证明”,风险最终还是自己担。
这种矛盾的画面,让整个事件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也让人不禁思考背后的深层逻辑,难道这些人真的不在乎安全吗?还是说,他们看到了我们没看到的东西?
33年新高的魔法
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冲到了1比21.5,整整33年来的最高点,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一种魔法。
相当于在日本买东西,先打一个七折,商场再搞个八折活动,一只国内卖两万的包包,到手才一万三。
省下的钱,连往返机票都包了,这种划算程度,谁能不心动?
药妆更狠,价格差了快40%,连常年倒货的代购都念叨:“现在自己去一趟,比代发还便宜。”
银联卡在这时候也挺争气,85%的商户刷它能再降5%,结账时又比Visa多薅一把羊毛,汇率像一个限时大礼包,每个人都知道它会过期,所以才有了这种“过期不候”的紧迫感。
可是,街头日益增长的敌意,让人在享受红利的同时,也感受到持续的消耗。
明年4月还有个更大的雷等着,日本打算对单次购物超过50万日元的游客加征3%消费税,这个政策会直接吃掉一半的汇率红利,消息刚传出来,代购圈已经开始倒计时:“3月前必须跑完。”
部分奢侈品店悄悄搞起了“先囤货、后清关”,想抢在政策落地前收割最后一波韭菜。
这种时间窗口效应,让赴日旅游变成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谁都想在窗口关闭前抓住最后的红利,说到底,这还是一场经济理性的胜利,当收益足够大时,人们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
只是这种理性,往往被外界的道德评判所掩盖,很少有人愿意去理解其中的逻辑。
旅游归旅游,政治归政治
很多人都说,旅游归旅游,政治归政治,这表面上是一种克制,但往深里看,也是一种心理自保。
把复杂的问题拆开,才不会被内心的冲突撕裂,这不是冷漠,更多是个体与庞大议题之间的无力感。
日本的好玩,不是今天才有的主观偏好,而是一整套长期累积的印象,便利店的秩序感,酒店的细节控。
街区的尺度与温度,电车上的安静,餐厅对预约的尊重,这种可预期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在公共空间长期拥挤的城市里,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一次旅行,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过去十年,艺人的足迹无形中给这种吸引力加码,落地、打卡、泡汤、采买,一个个微小的快乐节点堆起来,形成了群体想象。
从情感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会无意识地给自己的“情感账户”和“钱包账户”分别记账。
旅游归旅游的切割,本质上就是一种心理账户的分离术,让两个账户的决策互不干扰。
这种自我调节机制,是人类应对复杂世界的一种智慧,虽然有时看起来像自我欺骗。
但如果没有这种心理调节功能,很多人可能会在矛盾中无法做出任何决定。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宽容地看待那些选择了旅游的人,不是他们不爱国,而是他们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是对个人选择的粗暴干涉,而应该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理性考量。
还好,咱去过
理性出行不等于价值中立,消费也是一种表达,只是在不确定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抓住眼前的确定性。
汇率的优势是可见的,节省的钱是实实在在的,而安全的风险却是概率性的,这种不对称性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风险折价是人类的通病,我们在作决策时,总是习惯性地低估低频风险,尤其是身边没有直接案例时。
从众心理也在起作用,看到同伴、同事、社交媒体上的熟人都在出发,就更容易说服自己“没那么严重”。
计划惯性同样不容忽视,计划时间越久、投入越多,就越难中途刹车,这就是沉没成本的魔力。
这些心理机制共同作用,形成了赴日旅游热潮的心理基础,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听劝”。
等明年樱花季要是汇率反转,今天每一分省下的钱,大概都会变成一句:“还好,咱去过。”这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理解,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是每个人的本能。
国家是底,个体是面;安全是底,体验是面;秩序是底,流行是面,这个顺序并不妨碍你去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看一看。
它只提醒我们,在某些时刻,你的脚步该慢一点,心里那把秤,该更准一点。
真正的智慧,不是在黑白分明中做选择,而是在灰色地带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平和地看待这个现象,不是支持或反对,而是理解与共情。
结语
个体选择背后,是时代洪流与个人预算的碰撞,理解这种碰撞比简单评判更有意义。
明年樱花季汇率若反转,今天踩着钢丝的每一次消费,都可能变成一句庆幸。
这趟旅程的终点,不是买了多少东西,而是你在不确定性中,为自己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