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岁的陈女士是天津人,退休前从事行政工作,55 岁退休后便爱上了旅游。2015 年,她随儿子一家定居杭州,2018 年小宇出生后,带孙子成了她生活的重心。从没想过要 “圈养” 孙子的陈女士,在小宇刚学会走路时,就开始带着他踏上旅途。
“我以前跟团旅游,2020 年开始自己做攻略,自由行更自在,能带着孙子慢慢逛。” 陈女士说。小宇 1 岁多第一次跟着奶奶爬山,从此便成了奶奶的 “旅行搭档”。浙江省内的每一个市县,从杭州的西湖、绍兴的鲁迅故里,到丽水的古村落、舟山的海岛,都留下了祖孙俩的足迹;往南走,福建的土楼、广东的港珠澳大桥、广西的桂林山水,小宇都曾驻足欣赏;往北去,江苏的苏州园林、山东的泰山、天津的五大道、北京的故宫,乃至黑龙江的冰雪大世界,都有他们的身影。甚至在小宇 5 岁时,陈女士还带着他走出国门,去了哈萨克斯坦,体验异国风情。
每到一个地方,陈女士都会根据小宇的兴趣调整行程,不会赶时间。在福建省,他们待了一个多月,从福州逛到厦门,再到泉州,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广东省,他们沿着海岸线游玩,去珠海看长隆海洋王国,去深圳逛科技馆,让小宇在游玩中接触新鲜事物。“每去一个城市一般待两三天,一路沿线玩下去,大都需要一周到半个月时间。” 陈女士回忆,小宇 4 岁时去贵州天眼,站在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前,兴奋地拉着奶奶的手说 “太壮观了”;5 岁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看到大学生们在实验室忙碌,又好奇地问 “他们在做什么”。这些旅途经历,都成了小宇童年里珍贵的记忆。
也正因如此,小宇的幼儿园生活显得格外 “特别”。杭州的幼儿园通常只提供一顿午饭,不像天津的幼儿园能管三顿饭且接送时间灵活,陈女士觉得 “把孙子放到幼儿园也没什么意思”。于是,尽管每个学期的学费都按时缴纳,但小宇一个月最多只去幼儿园半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旅途中度过。“我觉得孩子的快乐最重要,亲近自然能增长见识,还能为他积累底蕴。” 陈女士说,旅途中,她会教小宇观察云起、日出、日落,小宇会由衷地感叹 “真美啊”;看到有人乱丢垃圾,她会引导小宇捡起丢进垃圾桶,再找地方洗手,久而久之,小宇养成了爱护环境的习惯,走到哪儿都主动维护周边卫生。
2025 年 9 月,小宇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进入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一年级就读。可幼儿园阶段缺乏集体生活体验的问题,很快暴露出来 —— 小宇完全无法适应小学的作息和规则,刚开学就出现了严重的分离焦虑。
每天早上 8 点半到校时间,小宇都会拉着奶奶的衣角,在学校门口哭闹,不肯进校园。“他从来没长时间离开过我,也没跟很多小朋友一起生活过,一下子要在学校待一整天,肯定不适应。” 陈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孙子。
更让陈女士担心的是,小宇吃饭慢的习惯,在小学也成了 “小麻烦”。因为早上在家吃饭耗时久,有时赶不及吃完就要去学校,小宇常常空腹到校。陈女士原本以为,孩子在学校可能会饿肚子,可没想到,班主任叶老师(语文老师)和数学俞老师很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每天早上见到小宇,两位老师都会主动问:“早饭有没有吃呀?” 如果小宇说没吃,老师就会把他带到办公室,拿出自己准备的面包、牛奶,让他先把早饭吃完,再去教室上课。
“我后来听孩子说,老师办公室里经常备着零食,就是怕有同学没吃早饭。” 陈女士感动地说,小宇还跟她分享,有一次他因为没吃完早饭,俞老师特意陪着他,等他吃完才一起去教室,“孩子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好”。
但分离焦虑的问题,并没有这么容易解决。开学第一天,小宇在学校门口哭着不肯进去,陈女士怎么劝都没用。就在这时,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的俞富根校长走了过来。俞校长蹲下身,温柔地问小宇:“小朋友,为什么不想进校园呀?里面有很多好玩的,还有很多小伙伴等着你呢。” 可小宇只是一个劲地哭,紧紧抱着奶奶不放。俞校长没有着急,而是耐心地陪着小宇聊了一会儿,然后轻轻抱起他,说:“校长带你进去好不好?我们去看看教室,还有很多有趣的课等着呢。” 就这样,俞校长抱着小宇走进了校园。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俞校长每天都会提前到校门口迎接学生,看到小宇哭闹,就会主动抱他进校园,一路上还会跟他聊聊天,告诉他在学校里要怎么做,比如 “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认真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俞校长正要外出开会,车子都已经发动了,看到小宇又在门口哭闹,特意下车走到小宇身边,笑着说:“我们是老朋友了,你今天要努力呀,争取自己走进校园。”
为了帮助小宇尽快适应校园生活,俞校长和老师们费了不少心思。学校在开学前一周,专门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了 “新生成长营”,从心理、身体、习惯、校园环境适应等多个方面,帮助新生做好幼小衔接。可当时小宇还在外地旅游,一天都没参加,这也让他比其他同学更难适应。俞校长特意关注到了这个特殊的孩子,还组织年级组老师开会,一起研究帮扶方案。
“我们不能让孩子养成依赖校长抱进校的习惯,但也不能强硬地让他自己进去,得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引导。” 俞校长说。开学第二天,他抱着小宇进校园时,跟小宇做了个约定:“如果你今天能在学校交到一位好朋友,下午放学的时候告诉校长好朋友的名字,校长就奖励你一个盲盒。” 小宇虽然还是有点抵触,但听到 “盲盒”,眼睛亮了一下,点了点头。
那天下午 3 点半,小宇真的主动来到了俞校长的办公室,小声地说:“校长,我交到好朋友了,他叫小明(化姓)。” 俞校长立刻拿出准备好的盲盒,递给小宇,笑着说:“你真棒!明天我们再试试,自己走进校园好不好?” 小宇拿着盲盒,开心地点了点头。
第三天,小宇还是哭了,但比之前好了一些。俞校长依旧抱着他进校园,继续鼓励他;第四天,小宇虽然还在哭,但已经愿意让俞校长牵着他的手走进校园;到了第五天,小宇看到俞校长,虽然眼里还有点红,但没有再哭闹,跟着俞校长走进了校园。就这样,在俞校长的坚持和鼓励下,小宇慢慢克服了分离焦虑,大概一周后,终于能自己主动走进校园了。
班主任叶老师也在班级里给予小宇更多关注。考虑到小宇缺乏集体生活经验,叶老师会特意安排热心的同学跟他一起玩游戏、一起学习,让他尽快融入集体。上课时,看到小宇注意力不集中,叶老师不会批评他,而是用眼神提醒他,或者提问一些他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增强他的自信心。
数学俞老师则从生活细节上关心小宇。知道小宇吃饭慢,俞老师会在食堂吃饭时,坐在小宇旁边,陪着他一起吃,还会跟他比赛 “谁吃得又快又好”;看到小宇的文具摆放不整齐,俞老师会耐心地教他怎么整理书包、怎么摆放文具,培养他的生活习惯。
在老师们的悉心照料下,小宇不仅适应了校园生活,还越来越喜欢学校和老师。他经常跟奶奶说,要给老师送礼物。有时,他会用积木拼一个小型航空母舰,有时会做一个小手工,还会画一幅画,准备送给老师。有一次,他把拼好的航空母舰装进袋子里,带到学校,可放学时又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陈女士问他为什么没送,小宇有点失落地说:“航空母舰带到学校散了,没法送了。” 陈女士安慰他:“老师最希望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就是你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小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之后学习更认真了。
奶奶的坚持与感激:不后悔的选择
面对外界可能存在的 “没让孩子上幼儿园是否耽误成长” 的疑问,陈女士态度坚定:“我不后悔。” 在她看来,旅途中的经历,让小宇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小宇能清晰地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贵州天眼,还能描述 “特别大,能看到很远的星星”;他还记得在哈萨克斯坦玩射击时,“枪真的太沉了”,还有 “老鹰落在手臂上,特别沉”。这些独特的体验,都丰富了小宇的内心世界。
更让陈女士欣慰的是,小宇在旅途中养成的好习惯,并没有因为进入小学而改变。他依旧会主动捡起路边的垃圾,丢进垃圾桶;在家时,他会帮奶奶扫地、擦地、打扫院子,还开心地说 “干活不觉得累,能让环境变干净,特别好玩”。“这些都是在旅途中慢慢养成的,比在幼儿园里学拼音、学算术更重要。” 陈女士说。
同时,陈女士对学校校长和老师的付出充满感激。她回老家天津时,特意带了天津麻花,想送给老师们表达心意。可没想到,老师们收到麻花后,并没有自己留下,而是分给了全班同学吃,还跟同学们说 “这是小宇妈妈请大家吃的”。“我真的特别感动,这个学校是真的把孩子当宝贝看待。” 陈女士说,小宇现在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跟她分享学校里的趣事,说 “老师又表扬我了”“我今天跟小明一起玩了”,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
俞校长表示,学校一直秉持 “重视每一个、尊重每一个、影响每一个” 的教育观,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小宇虽然刚开始不适应,但他很聪明,也很善良,只要给他足够的耐心和关爱,他就能很快融入集体。” 俞校长说,看到小宇现在每天开心地走进校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老师们都很欣慰。
如今,小宇已经完全适应了小学的生活,不仅交到了好朋友,学习上也有了进步。他会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会在课后跟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还会主动帮老师整理作业本。陈女士每次送小宇到学校门口,看到小宇跟老师、同学打招呼,然后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心里都充满了踏实感。
“真的很感谢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如果不是他们这么有耐心,小宇可能还需要很久才能适应。” 陈女士说,她会继续带着小宇在假期里去旅游,让他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也会配合学校,帮助小宇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希望他能在快乐中成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