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心心念念的自驾婺源赏秋,终于在壬寅仲冬成行。
事前不断做攻略,考虑到季节因素,秋冬季到婺源,看点必选皇菊和红枫,所以行期从十月下旬一再推迟,最终决定,绕道湖南,再入江西。如今,行程顺利结束,回到了家乡。
鄙人不喜即时发朋友圈,亦不喜晒自拍。不过,旅途的点点滴滴,值得记录,值得追忆,值得分享。于是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游览时只管拍拍拍,晚上到酒店将无人机、运动相机(固定在车内),手机(相机早已出掉,背不动了)拍摄素材导入电脑,回家后慢慢整理,就如动物反刍一样,重新品味走过的路,看过的景,接触的人(包括今人和古人)。
此次行程,跨越鄂湘赣三省,途径8个城市,游玩大小18个景点,用时12天,车程2500公里,算是本人自驾里程最长的一次旅行,个人感觉,真有点追逐时光,享受诗和远方的意味了。旅途的劳顿,都被每天新的期待和渴望所消融,诚然:旅行的意义,在于生命维度的拓展,在于心灵的净化与释然。
此乃这篇游记的“前言”,下面言归正传。
第一站:岳阳楼
岳阳楼大名鼎鼎,读过初中的人都知晓吧。
从家乡出发,天气甚好,在冬日的暖阳下,车窗外视野清晰,风景如画。不过临近岳阳时,天色却渐渐黯淡下来。铅云低垂,仿佛一块巨大的灰色幕布,将天地紧紧笼罩。偶尔,一丝微光从云隙间透出,如梦如幻,为这单调的景致添了几分灵动。
岳阳楼雄踞湖南岳阳古城西门之上,下临八百顷洞庭,前望青螺一点君山。此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历经朝代更迭而屡毁屡建,今貌仍循清光绪六年旧制。北宋时滕子京重修斯楼,邀范仲淹作《岳阳楼记》,遂使名楼借美文而誉满天下,终成“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千古绝唱,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是唯一一座始终保持了原貌(即清代原构)的古建筑,后期只是进行了维修保养
主楼高约十九米,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全木结构尤见匠心。四根楠木金柱贯通天地,廊枋椽檁榫卯相合,顶覆琉璃黄瓦,在灰蒙天幕下愈显庄重。
岳阳楼背面
我们抵达时,上午的暖阳已隐入浓云。
走进楼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岳阳楼记》雕屏。范仲淹虽未亲临此地,但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这不仅仅是为楼而作,更是为天下士人立下了精神的标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昔日,滕子京谪守巴陵,重修此楼,并非仅为观景之娱,实乃借楼以寄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这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田,让人心生敬仰。
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行至三楼,一块匾额格外引人注目,毛泽东手书的杜甫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那笔力雄浑、气势磅礴的书法,与岳阳楼的历史厚重感相得益彰,墨韵流转间尽是文脉传承。透过这墨迹,我仿佛能感受到伟人当年的豪情壮志与对这千古名楼的敬仰之情。
毛泽东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
登楼远眺,但见“水天一色”匾额高悬,眼前景象却非碧波晴空,而是云水共苍茫的浑融画卷。不见春日“气蒸云梦泽”之磅礴壮阔,亦无秋时“湖光秋月两相和”之澄澈明净。唯余浊浪接天,在涛声中奔涌着千年不息的力量。
岳阳楼之胜,不在其形之壮美,而在其神之高远;不在其景之绮丽,而在其文之厚重。此楼因文而名扬四海,文因楼而流传千古,文楼相映,共谱一曲千古绝唱。
岳阳楼景区外广场雕塑
午餐就餐处
晚餐就餐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