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聚同心向未来 | 文化铸魂 古城焕新向未来
——潮州以文化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从镇海楼复建到广济桥活化,从潮绣婚纱出海到“府楼猴”IP走红,从“世界美食之都”加冕到游客量翻倍增长……潮州文脉绵延、文明焕彩,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统是潮州成为海内外潮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原乡”魅力所在。
近年来,潮州全市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将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以文物活化守住历史根脉,以非遗传承延续文化基因,以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走出一条以文化促发展、以发展兴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千年古城在守正创新中焕发蓬勃生机。
文化巡游活动中的潮州大锣鼓表演。(资料图片)
文物活化:
从“沉睡”到“保护”
让历史遗迹“活”起来
“一座潮州城,半部岭南方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境内不可移动文物达13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9处22点、省级文保单位42处76点。如何让这些沉淀的历史遗迹摆脱“沉睡”状态,在当代生活中延续生命力?潮州以立法为纲、以修缮为要、以活用为魂,走出一条“保护—修复—利用”的良性循环之路。
立法先行,为文物保护筑牢制度根基。近年来,潮州先后修订《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台《潮州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将文物保护从“凭热爱坚守”推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规范化轨道。针对古城申遗这一核心目标,潮州成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和申遗中心,组建古城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智库,系统梳理古城区101处143个不可移动文物点,绘制详细分布图,为申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潮州完成1345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面复查,新发现文物234处,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夯实。2023年,潮州古城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标志着其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匠心修缮,让历史建筑重焕光彩。潮州坚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绣花”功夫唤醒历史建筑的生命力。
镇海楼前精彩的舞龙表演吸引群众围观。
今年11月18日,作为延续潮州文脉的里程碑式项目,镇海楼续建工程正式建成开放。将成为推动古城北片旅游升级、带动消费业态创新、凝聚潮人精神力量、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庄学海表示,希望这一标志性建筑能发挥联结全球潮人情感的纽带作用,让每一位归来的游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为家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潮人的根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古民居改造成茶舍,重焕生机。
“百家修百厝”项目则发动群众参与古民居修缮,让海阳县儒学宫等1000多处古民居重焕生机。此外,潮州开元寺乾隆版《大藏经》抢救修复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修复经卷82册、1698纸、8623面,让珍贵典籍得以延续。
博物馆非遗展品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场馆赋能,构建文化传播矩阵。潮州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抓手,让文物走进大众生活。2020年以来,潮州新增备案博物馆8家、“博物馆之城”系列馆36家,实现各县区国有博物馆全覆盖。潮州市博物馆精心打造“馆藏木雕展”“馆藏潮绣展”等精品展览,成为传播潮州文化的前沿阵地,通过丰富的展览和互动活动,让市民游客感受历史文脉的魅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潮州古城研究首席顾问陈平原说:“潮州古城是有烟火气、有人情味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古城。”如今,市民生活在古城之中,传统社区结构和民俗风情得以延续,让文物活化有了最生动的载体。
非遗传承:
从“守艺”到“创艺”
让千年技艺“火”起来
潮州非遗底蕴深厚,拥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7项国家级非遗(位居全省第二)、47项省级非遗、139项市级非遗,31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位列全省第一),形成以手工技艺为核心的特色非遗集群。
近年来,潮州打破“非遗=古老”的刻板印象,通过制度保障、创新转化、国际传播,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绽放新光彩,实现从“守艺”到“创艺”的华丽转身。
英歌舞表演。
制度护航,厚植非遗传承土壤。潮州始终将非遗保护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出台《潮州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潮州市工艺美术保护与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起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体系。
为搭建传承平台,潮州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非遗名录图典,成立12个非遗人才示范工作室,推动老匠人“传帮带”,将独门技艺倾囊相授给年轻一代。针对核心非遗代表性项目,潮州组织开展非遗公益培训,覆盖潮绣、陶瓷、木雕、潮剧、工夫茶等多个领域,让深藏的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潮州绣坊,绣娘将钉金绣、垫高绣等传统技法与西方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兼具东方美学与国际时尚的婚纱礼服。这些缀满“星辰”的嫁衣90%以上用于出口,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轻传承人的加入,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
守正创新,激活非遗时代活力。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潮州非遗主动拥抱现代生活,走出一条“传统+创新”的发展之路。
年轻传承人的加入,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90后张哲翰是潮州抽纱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将抽纱经典工艺与潮流元素结合,推出轻量化文创产品;1998年出生的潮州木雕传承人郭奕辉,经常在广济桥等景点进行技艺展演,让游客近距离领略木雕艺术的鬼斧神工。如今,越来越多90后、00后主动走进非遗工坊,推动非遗“年轻态”“文创化”成为新风尚。
潮州还推动非遗跨界融合,让非遗从“展柜”走向“生活”。依托“世界工夫茶文化之乡”“中国乌龙茶之乡”优势,潮州推动凤凰单丛茶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让一片叶子成为带动产业、传承文化的纽带;将潮州菜烹饪技艺与旅游深度融合,借助“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潮剧艺术通过开设专业班、举办演艺大赛、联动兄弟院团交流等方式,培养青年人才,彰显了传承有序的优良传统。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潮州举办。
走向世界,彰显文化自信。潮州非遗不再局限于地域传播,而是以自信姿态登上国际舞台。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潮州举办,以“岭南千年文脉·非遗焕新焕彩”为主题,汇聚全省21个地级市及韩国交流团的超百种非遗,总传播量覆盖超5000万人次。十五运会期间,央视《朝闻天下》栏目连续推出两条报道,关注潮州二十四节令鼓在十五运会开幕式暖场环节的精彩表演,展现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关注潮州借十五运会东风,推动文体旅融合健身游蓬勃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旅融合:
从“观光”到“体验”
让古城魅力“热”起来
近年来,潮州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脉,打破文化与旅游的壁垒,通过IP打造、业态创新、活动赋能,让古城从“单一观光”走向“沉浸式体验”,实现文旅热度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睛彩·府楼猴”文旅系列活动在古城上演,以“非遗+演艺+沉浸式体验”为核心,让千年广济桥化身舞台:“津梁启泰”仪式上,鲤鱼起舞、青龙腾空,“府楼猴”擂鼓助威;“洄响季”巡游音乐会上,游船载着歌者穿行江面,潮剧、潮语音乐与现代歌曲交织,市民游客互动热烈。
“潮涌韩江·东方霓裳映古韵”非遗时尚之夜在镇海楼举行。
潮州精心打造“府楼猴”这一极具本土特色的文旅IP,成为激活文旅消费的重要载体,让文化可感可触。2025年9月,“潮涌韩江·东方霓裳映古韵”非遗时尚之夜在镇海楼举行,多位环球华裔小姐历届冠军身着融合潮绣元素的礼服,手持潮州剪纸、木雕等非遗文创产品登场,千年非遗与现代时尚碰撞出火花。
此外,庆元宵焰火秀、古城春节花灯展、千架无人机表演、首届潮州半程马拉松等活动,不断丰富文旅供给,其中“活化潮州古城 激发文旅消费”案例获评省文旅促消费优秀案例。
舞台剧《大潮归来·入梦潮州》。
业态升级,释放消费潜力。潮州以古城为核心引擎,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民宿、研学等新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旅游消费提质增效。古城获评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牌坊街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夜间的广济桥灯光璀璨,一江两岸的光影秀吸引无数游客定格美好瞬间;镇海楼的激光投影秀带观众“穿越”千年,潮州影剧院内的舞台剧《大潮归来·入梦潮州》掌声不息,夜间文化供给持续丰富。
世界美食之都(潮州)城市会客厅落户广州。
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潮州将美食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纽带。牌坊街等核心区域聚集了潮菜馆、牛肉火锅店、特色小食店,游客在欣赏古城风韵的同时,可品尝地道潮州菜。日前,世界美食之都(潮州)城市会客厅落户广州,标志着潮州以美食为桥,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美食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中搭建起高规格国际化新平台。
此外,潮州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三个县区均被认定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创建全国旅游重点村1个、全国旅游重点镇1个、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4个,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数据见证成效,文旅融合赋能城市发展。潮州国内游客接待量从2021年的406.78万人次跃升至2024年的854.8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30.10亿元攀升至74.97亿元,均实现翻倍增长。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潮州坚持文化赋能的坚定实践,是“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的生动诠释。
如今的潮州,古城烟火升腾,韩江碧波荡漾,游客在这里触摸历史、感受文化、体验生活,千年古城正以“活着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当前,潮州正全力推进古城申遗,筹备第二十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持续推动潮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座浸润着韩江灵气与千年文脉的古城,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鲜活的活力,让潮州文化从“区域符号”成为“世界语言”,让千年荣光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更加熠熠生辉。
来源:潮州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