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源远流长的县溪穿镇而过,沿线风光优美,人文荟萃,美丽的风景线。
大堰镇内,常照村、大堰村、柏坑村,可以并线游览,亦是县溪风景线的精华所在。
大堰,原名大万竹,与小万竹相对应,意指竹多而繁茂。
四面环山,中间平地,形似燕窠,时人亦将大万竹称为“大燕”。
南宋初年,董氏先祖董之邵,捍方腊和抗金有功,先后授承信郎、修武郎等职,告老还乡后,出资修筑了一条用于灌溉和抗洪的石垒活动坝,称为大堰磡,人们纪念其功德,遂将大燕之名改称为:大堰。
大堰镇常照村,村民多姓汪和江,汪氏人家是李白《赠汪伦》中的汪伦后裔,再往上溯则是唐初越国公汪华后裔。
常照村原名山下村,南宋时汪藻中进士,历任浙江婺州观察推官、安徽宣州教授等职,宋高宗赵构为汪藻故里诏赐“江南第一村”。
村庄由此改名为“常诏”村,明代时再改称为“常照”村。
县溪上的福星桥,是常照村的地标,也是过往游客的停留打卡地。
浙东跨度最大的五孔石拱桥,亦称五洞桥,被誉为“浙东第一石拱长桥”、“甬上十佳名桥”。
福星桥,常照村,福星常照,很有意思!
大堰镇政府所在的大堰村,村民以王姓为主,来源于山东琅琊王氏,是唐朝晚期银青光禄大夫明州刺史王敬玘后裔,再往上溯,则是王羲之曾祖父汉晋大臣王览的后裔。
大堰王氏属于王览长子王裁后裔,王羲之一脉属于王览第四子王正后裔。
大堰村依山临水,桥通两岸,人文历史底蕴丰厚,王钫和巴人故居遗迹,以及白阊门、毛家阊门,承述着这里的过往风云,2018年上榜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中人文旧迹众多,最令人难以释怀的当属巴人故居。
巴人,原名王任叔,出生于1901年,原本在家乡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与编辑工作,1926年7月去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机要科秘书、代科长等职,期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常将机密材料传递给党组织,因此被当局数次拘捕入狱。
解放后,王任叔1950年8月出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的首任大使。
1952年1月,王任叔卸任回国后先后在外交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
1959年,王任叔因为和老蒋是同乡,并且曾在国民党任职,因此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966年,王任叔被抄家批斗,备受摧残折磨以至于精神失常,1970年3月被遣返回乡,安置在村西的两间茅屋里,寒冷的冬天不穿衣服,时常在路上大喊大叫。
1972年7月25日,王任叔含冤去世,七年之后平反恢复名誉。
“巴人故居”四字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故居可供参观,巴人跌宕起伏与悲惨的命运却已无法改变。
柏坑村,同样靠山临水居于县溪两岸,自然环境风光宜人,曾经溪坑两岸柏树林立,故名柏坑,亦名柏溪。
村内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规模庞大,古戏台、祠堂、廊桥、亭台楼阁,交相辉映。
1941年4月20日,宁波沦陷,日军首先向老蒋故乡奉化进犯,4月23日下午侵占奉化县城和溪口,国民党奉化县党部等相关机构曾迁至柏坑村避乱。
柏坑村上游,建有柏坑水库,1970年10月动工开建,1979年5月1日竣工,手工年代,建设水库异常艰辛。
当时的柏坑水库总库容673万立方米,大坝高48米,坝顶弧长162米,是宁波市内的第一座砌石混凝土双曲拱坝。
柏坑水库区域,两山夹峙,犬牙交错,县溪迂回绕转,秘境风光优美,称为柏坑峡谷。
水库蓄水期间,湖光山色,被誉为宁波的“小三峡”。
2005年6月,时任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到柏坑村视察时,题词:一江清水送甬城。
2022年10月,柏坑水库扩容改建工程正式动工,估算投资12.419亿元,预计总工期48个月。
原来的双曲拱坝被拆除,在上游150米处重建更高的大坝。
2026年建成蓄水后,总库容将增加至3542万立方米,与下游的横山水库形成梯级联合调度模式,可满足奉化区邱家山水厂及宁波东钱湖水厂日均25万立方米的水资源配置要求。
待到柏坑水库重建完成蓄水后,将重现宁波小三峡之风光。
县溪沿线,尚界线公路并行,美丽的自驾旅游风景线,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