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7日讯 冬日的东营黄河入海口,景致依然动人。黄河与大海在此交汇,铺展出黄蓝交织的壮阔画卷,而此刻,另一种和谐正在延续——数十万只候鸟齐飞,形成震撼人心的“鸟浪”,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共赏这一自然奇观。
位于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栖息着368种野生鸟类,更是全球濒危鸟类东方白鹳的最大繁殖地。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此迁徙停歇,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也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记录这份灵动之美。
英国著名鸟类学家保罗·霍尔特在此目睹二十万只花脸鸭齐飞的场景时,不禁惊叹:“这真的不可思议,你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近年来,山东多地依托候鸟带来的“生态流量”,积极探索“保护—发展—共赢”的生态经济新路径,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加速成长。
比如东营今年推出“跟着‘鸟浪’来旅行”主题活动,涵盖国际观鸟季、摄影大赛等,打造全方位的“观鸟+”生态体验。去年观鸟季期间,东营实现旅游收入427.18万元,同比增长高达64.67%。在山东其他城市,观鸟经济的辐射效应也在日益显现:威海持续擦亮“天之尽头 天鹅海岸”全域旅游品牌,推出5条荣成“天鹅畅游圈”主题线路,为游客提供贴心观鸟指南。青岛也创新文旅场景,举办“山海冬韵·鸥遇青岛”海鸥季活动,以海鸥为名片打造冬季文旅新场景。有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以来,青岛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海鸥成为城市新名片。
观鸟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是生态优先理念的坚守。以东营为例,近三年来累计实施生态补水5.3亿立方米,推动“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重点加强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增殖放流贝类、蟹类幼苗5500万粒、仔鱼5000公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观鸟经济的兴起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守护好每一片栖息地,就是夯实发展的根基;完善产业链条,则是将生态优势持续变现的引擎。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场与自然的合作中,真正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闪电新闻记者 贺晓菲 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