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11月27日,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印发《四川省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指南(试行)》,为全省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提供系统性、规范化指引,大力推进四川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博旅游协同发展。
《指南》明确,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应严格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要求,适用范围覆盖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和县域文物主题游径,包含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主题游径中的四川部分。
主题构建方面,《指南》鼓励重点围绕巴蜀文化(古蜀文明、巴文化、三苏文化等)、线性遗产(蜀道、茶马古道等)、特色产业遗存(川盐、川酒等)、红色文化(长征、三线建设等)及汉阙、石窟寺等特色文化遗产打造,严禁封建迷信、虚构内容。同时要求纳入文物主题游径的不可移动文物应与游径主题有关联性,数量不少于3处,且已经开放的文物资源比例不低于80%。此外,省文物局每年将不定期开展游径认定工作,经认定公布的游径,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中央或省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
近年来,四川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成果丰硕。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名单中,涉及四川文物主题游径4条,数量居全国第一。特别推荐案例“东坡行旅”实施三苏祠、丹棱白塔等10余个项目,建成智慧导览系统与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东坡题材艺术精品全国、全球巡演;十佳案例“蜀道金牛”,围绕金牛古蜀道发布4条主题线路,推进遗址保护与蜀道博物馆建设,《剑门长歌》等演艺产品提档升级;“资阳—大足石窟石刻”游径深化川渝合作,打造8条线路,今年1至10月接待游客近276万人次;“中国两弹城”游径以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为核心,形成“一心四区”格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
2025年,四川文物主题游径再“上新”。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依托宝墩古城、三星堆、金沙三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古蜀源流”“文明之光”两条线路,串联6处主要文物遗存与7个展示场馆;推出巴中石窟文物主题游径,涵盖6处国保单位及1处县保单位,2025年以来,该游径接待游客累计超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3亿元。
下一步,四川将继续深入推进全省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健全游径体系,深挖古蜀文明、三国文化、历史名人等特色资源,培育区域性和县域特色游径,构建层次分明的发展格局;强化政策引领,总结优秀案例经验,细化建设标准与实施路径,规范游径建设全流程;加大保障力度,整合省级财政资金,聚焦文物保护、设施配套等重点项目,提升资金使用效能;加强宣传推广,依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开展主题活动,提升社会参与度。
《指南》的正式印发与游径建设的持续推进,是四川践行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生动实践。通过制度规范整合分散文物资源,既助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又搭建起文旅深度融合新场景,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未来,四川将以《指南》为遵循,让文物主题游径成为守护文化遗产、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四川方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