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渭北青松,地地道道的渭北娃,给你讲不一样的渭北故事,带你看不一样的渭北山土人情。#创作训练营开营啦#
古塔,是时光镌刻的丰碑。
它像一位沉默而坚毅的老者,守望着一方水土的沧桑变迁。
无论风雨侵蚀,无论岁月流转,只要望见那刺破苍穹的身影,心中便涌起对历史的敬畏 —— 那是匠人的智慧结晶,是文脉的传承载体,是大地写给天空的立体诗篇。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一座藏在关中平原的 “东方比萨斜塔”,解锁它的千年传奇与烟火气息。
它就是 —— 泾阳崇文塔。
泾阳位于咸阳市东北部,地处泾河北岸、关中平原腹地,是一座浸润着秦汉风韵的古城。
这里是 “泾渭分明” 的发源地,是茯茶之乡,更是藏着中国最高古砖塔的秘境。
多数游客来泾阳,或许会直奔茯茶镇或郑国渠,但对我而言,此行的第一站,必然是崇文塔。
一来是久闻它 “中国最高砖塔” 的盛名,二来也想尝尝传说中地道的泾阳油茶,让味蕾先一步拥抱这座城。
崇文塔坐落于泾河新城崇文镇的崇文塔景区内,巍然矗立在泾河北岸的平原上。
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 年),由泾阳籍刑部尚书李世达倡导主持,南京镇江工匠耗时 19 年竣工,距今已有 400 余年历史。
泾阳自古文风昌盛,塔名 “崇文”,便是为了倡导三县学童勤勉向学之意。
四百多年来,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座古塔始终坚守在泾水之畔,成为泾阳最鲜明的文化坐标,也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砖塔之一。
作为楼阁式八角形砖塔,崇文塔的第一眼便让人震撼。
它高达 87.218 米,共 13 层,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砖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要早建 200 年。
塔身由青砖砌筑,遵循八卦悬顶原理设计,八棱形的塔身线条流畅,从底层到塔顶逐层收分,显得雄伟而不失秀逸。
底层重檐式结构,南向塔门上镌刻着 “崇文宝塔” 四个苍劲大字,门前的须弥座雕刻精美。每层都设有四门四龛,龛中供奉着形态各异的明代石刻佛像,或坐或立,栩栩如生。
层间的砖雕斗拱、叠涩出檐严丝合缝,榫卯拼接的工艺尽显古人智慧,每檐角悬挂的风铃,风一吹便叮咚作响,为古塔增添了几分灵动。
塔内中空,400 余级螺旋形砖梯蜿蜒向上,陡峭却稳固。
登顶后,城堡式的城垛环绕四周,360° 无遮挡的视野堪称一绝:南望秦岭云海翻腾,北瞰泾渭二河清浊分明,东眺西安城天际线隐约可见,西览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浮图杳蔼入青云,渭水泾流远近分” 的诗句在此刻有了最真切的注解。
这座古塔的传奇色彩,丝毫不亚于它的建筑成就。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孝女翠云建塔的故事。据说当初李世达奉旨建塔,却因误改 “京” 为 “泾” 被问斩。
其女翠云悲痛之余,扮男装主持建塔,感动九天玄女派金家八弟兄化作基石稳固塔基。
资金耗尽时,翠云又改扮道姑遍走关中募捐,最终历时十三年建成十三层高塔,比原定计划还多了两层,用孝心与毅力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如今,围绕崇文塔打造的景区早已成为泾阳的文化核心。
塔下有非遗展示馆,能亲眼目睹泾阳茯茶的制作过程;关中民俗街古色古香,每周六还有免费的秦腔表演,逛累了可以买些蓼花糖、穰饸等特色小吃解馋。
夜晚的崇文塔更具韵味,每层悬挂的灯笼亮起,灯光映照塔身,在泾水倒影中如梦似幻。
逛完古塔,肚子早已咕咕叫,我们直奔景区北侧的 “塔院农家乐”。
早就听说泾阳美食接地气,果然名不虚传。
首推泾阳油茶,用牛骨髓油、面粉、花生、芝麻熬制而成,香气浓郁,配上酥脆的油饼泡着吃,暖乎乎的一碗下肚,浑身都舒坦了。
还有粉汤羊血,血块鲜嫩、汤汁酸辣,搭配筋道的粉丝,一口下去太过瘾。
我们还点了当地特色的关中八大碗,蒸肉软糯不腻、家常豆腐鲜香入味,时蔬炒肉清爽可口,每一道都是地道的农家风味。
价格也很实在,三大碗主食加两个炒菜,人均不过 30 元,份量足到我们同行四人都没吃完。
值得一提的是,景区东侧的农家乐一条街和泾干镇中心小学旁的美食街,还有饸饹、杂肝汤、洋芋叉叉等更多小吃,时间充裕的话一定要慢慢探索。
最后附上实用旅游信息,供想来的朋友参考:
坐标:咸阳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崇文镇崇文塔景区
门票:50 元(学生半价,每周三买一送一)
交通:西安自驾 1 小时可达;也可乘地铁 4 号线终点转泾阳 21 路公交直达景区门口
小贴士:登塔需穿舒适的鞋子,做好防晒;景区文创店可盖特色印章;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的塔会最为热闹,有杂技、马戏等表演,氛围感拉满。
(想解锁更多冷门古建秘境?关注@渭北青松,带你揭秘黄土高原的文化密码!)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